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赏析《听听那冷雨》

小编:

诗 雨 密 织 乡 国 愁

——赏《听听那冷雨》的“以诗为文”的艺术特色

法国美学家雅克·德里达的“互为文本”的理论认为:文本不是一个意义明确的封闭的单元,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互相交织,都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文,在形式、物象和意境三个方面与中华古典诗词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只有深入解读文中的诗性成分,才能体会作者乡国之愁和对中华古典文化向慕之情。

一、 诗形

诗形是《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外在形式之美,是作者审美感情,宇宙人生,社会历史意识的载体,包括语言的型构、韵律、节奏等。本文虽为散文,但具有中华古典诗词的形式特征。

1.型构

本文大量运用了叠词,从结构形式和数量上看,种类繁多,缤纷络绎,有一般的重叠形式AA式,如:“潇潇、霏霏、湿湿、听听、看看、舔舔”,有ABB式,如:“潮润润、湿漓漓、灰蒙蒙”,有AABB式,如:“淋淋漓漓、潮潮润润、滂滂沛沛”;还有化用中华古典诗词的语句形式的,有AABBAA式,如:“滴滴点点滴滴、轻轻重重轻轻”,AABBCC式:“清清爽爽新新、细细琐琐屑屑”,ABABAB式:“淅沥淅沥淅沥”,AABBAABB式:“忐忐忑忑忐忐忑忑”。这样的文字简直就是凄恻的雨点或缠绵的雨丝,使人们感到汉字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合一,领略到象形文字的无穷魅力。

如此多样美妙的词组形式使人们联想到《诗经》中的“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李清照“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韵,又能发现中华古典诗词已化成作者的血液,那种缠绵悱恻新颖绮丽的诗句在他笔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2.节奏

细心吟哦《听听那冷雨》,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双声词连成一气,让语句错落有致,具有一定旋律,富有音乐的美感。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类似长短句的大量运用,也造成了结构上的音乐美感。诗人用作诗的方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秩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织变化,造成极富敲打乐式的音乐美感。

3.对偶

对偶是诗词的重要形式特点,本文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式,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进而淋淋漓漓,是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句式整饬而有变化,气韵流动,让人们感到读文就是读诗。

二、 诗象

诗象就诗的意象,作品中浸润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主旨,化用或引用了很多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但有自己独特之处。

1.色彩单一

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指出:“色彩就是思想。”诗意美的创造离不开色彩。色彩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在力的强度上大致有两种情型。一是表现的情感具有肯定积极情况下,色彩鲜明缤纷,对比强烈。如,“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菩萨蛮》)绿水,碧天,画舫,色彩鲜丽,景色风景秀美,令人快慰,愉悦,怎能不忆江南,反衬出作者思乡之愁。

另一是表现的情感具有悲哀、痛苦、失望等消极否定情绪,色彩单调,深沉。如本文作者心中的江南不是火红的,碧蓝的,而是黑白片。“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现在只剩下一经黑白片,黑白的默片。”整文就是以的密集的中华诗雨意象为背景,以黑白为主色彩。全文除了黑白颜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处,几乎找不到其他的颜色的词了。色彩的鲜明是诗词的重要特色之一,而本文作者只定格单一的黑白两种,看出作者艺术上的匠心独运。黑白象征着他愁绪的深郁,也隐喻着本文的“雨”是白底黑字的翰墨中的诗雨,是作者久违了的记忆中的家乡雨。

2.意象纷呈

本文中雨的意象颇多,差不多写尽中华古典诗雨。时空交错,从台北到大陆,从春寒到秋瑟,从古代文人到自己人生,从自然的晨昏风雨到风土人情、古国诗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与笔端,大笔如椽,作文如点豆,“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但每一个意象都饱含作者的乡国之愁和向慕中华文化之情。

(1)乡国雨。作者回忆的故国雨,与中华古典诗雨紧密相连。

梧桐雨,“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南宋·周紫芝《鹧鸪天》),“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宋·李清照《声声慢》) 。

黄昏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南宋·陆游《卜算子 咏梅》),“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南宋·辛弃疾《生查子》)。

屋檐雨,“一片归心拟乱云,春来谙尽恶黄昏。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桥上雨,“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南宋·蒋捷《一剪梅》),“匆匆薄领不堪论,出宿聊宽久客魂。稻垅牛行泥活活,野塘桥坏雨昏昏。”(南宋·陆游《出县》)。

四川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舟”(唐·安邑坊女《幽恨诗》)。

黄昏时分秋雨梧桐,檐雨滴滴,风飘雨萧,泥泞桥破,人在外而梦归桑梓。诗人或词人的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空虚的之感浸染读者,从这些诗人或词人读者定会联想到本文作者。

荷叶雨,“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南宋·杨万里《咏荷上雨》) 。

船上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南宋·杨万里《昭君怨》)。

荷叶上的雨珠似珍珠晶莹美妙,反衬作者对美丽的江南故里的思念。美之甚,思之切。

人生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南宋·蒋捷《虞美人》)。

词人对自己的一生情感和生活进行了总结,何尝不是本文作者人生的写照,作者的一生阅尽世间沧桑,深味悲欢离合,隐忍着无奈的离乡的痛苦。

(2)孤岛雨。作者初来岛上遇到的雨与中华古典诗雨与有紧密相连。

黄梅雨,“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北宋·贺铸《青玉案》) ,“愁无语,黄昏庭院黄梅雨,黄梅雨,新愁一寸,旧愁千缕。”(北宋·程垓《忆秦娥》)。

芭蕉雨,“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南宋·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黄梅雨缠绵,芭蕉雨凄苦,隐喻着作者的孤寂相思之苦。

雷暴雨,“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北宋·欧阳修《蝶恋花》),“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南宋·杨万里《青平乐》)。

西北雨,“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暴雨撼人心魄,高亢激昂,象征着作者汹涌澎湃的心潮。

三、 诗境

意境是作者在情感基础上的对人生、社会、历史等的理性思考的境界。本文用诗雨密织着一个个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一系列的境界是贯穿着作者的心理活动。在每一个境界中作者对自己的人生、中华古典文化、现实社会等进行着理性思考。

1.“闲窗听雨摊诗卷”—回味历史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暗时春已空。”春寒,又逢雨季,“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是风和雨。”在春天的风里雨里,作者必然想入非非,识见广博,文化功底深厚的他必然联想到古国的历史与文化。

在冷雨中走着、听着、想着,自称做“屈原、李白的传人”的作者摊开了中华诗卷。潇潇冷雨,凄凄切切的台北,作者想到了故国的五千年历史,栉风沐雨;故国的五千年文明,饱经风雨;滔滔的中华文学长河上更是泛着数不尽的雨的浪花。从《诗经》中的“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到唐朝的李商隐“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宋朝的苏轼“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清朝的纳兰性德“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宿。”还有秋瑾的“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鲁迅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所以作者说:“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中华诗卷与作者紧密相联,但是二十五年前,“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返,“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南宋·李清照《蝶恋花》),似一只孤鸿永远在他乡无奈的飘泊,何等之痛。雨引发了作者的思念,雨又寄托着作者的思念,唯有雨与故乡相连,雨又安慰着思念的作者。

一切断了,但什么也断不了作者对乡国的思念之情。“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南宋·辛弃疾《菩萨蛮》),春寒冷雨把作者带回了故国,带回到中华的浩瀚的诗文中,带到了故乡江南,带回到了少年时代。作者是心里是暖融融的。所以他说:“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温暖的感觉了。”

2.“矮纸斜行闲作草”—解读“雨”字

当人们思念一个人时,总会在纸上无数次书写着的他(她)的名字,作者思念着故乡时,也在无数次的书写着的“江南、杏花、春雨”。 听雨,作者也在闲作草,草书的当然是中华的方块字,在无数次的书写与苦吟中,作者解读出“雨”的深邃内涵,一个“雨”字描摹了亘古不变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意象。这是作者对祖先智慧的赞叹和对中华文化的向慕。书之越多,悟之越深,悟之越深,爱之越切。

3.“独在异乡为异客”—难了乡愁

中国的文化源于中国,中国的文化唯有在中国才会体悟的深刻彻底。“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在美国是体会不到,在一隅台岛恐怕也难体会。唯有踏上广袤的中华大地,沿着祖先的足迹,酣览巍巍高山,畅游泱泱江河,才能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对于酷爱中华文化的人是多么重要,这一切得不到是多么痛苦。

作者在异域他乡难舍故国之恋,所以他说:“那天下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天下。”

宋朝人对雨更为敏感,尤其是南宋,国家不幸诗家幸,他们的家国之痛最易在风雨中被点击。南宋人的“愁雨”情结,对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就南宋的诗雨密织自己的乡国之愁。“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南宋·吴文英《入松》),“春寒”“听雨”“清明”“苔生”,吴文英思念纤手香凝的她,而本文作者思念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的“她”—乡国。

4.“夜阑卧听风吹雨”—寄情诗雨

作者对故国思念化为对雨情,他对雨识之广,感之深,爱之切。听雨,还能闻到雨的香味,“蔷薇露,荷叶雨,菊花霜冷香庭户。”(元·马致远《落梅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元·王元鼎《寒食》),两位词人也能在雨中闻到雨的香味,但这香味不只是雨发出的。从古至今对清纯的雨敏感、痴情、挚爱到这种程度,大概唯有余翁了。他能从观、闻、触、嗅等多种感官欣赏雨的美。可见他无数次的听着雨,雨已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雨和他已难以了断。

古老的大陆上的雨已成旧事,但作者记忆深刻;孤岛上的雨情形不同,但作者感受深切。对自己解读过的,经历过的,体验过的雨,从时间和空间上,作者如数家珍地道出数十种雨的意象,可见是作者饱览诗雨,对中华雨的了解之广,足见对故国及文化热爱之深,思念之切。

5.“断雨殘云无意绪”—批判现实

回不了故国,能听到冷雨,听雨就能与故国交流,消慰乡国之愁。可怕的是现在连听雨的权力都没有了。“瓦的音乐成了绝响。”作者是何等悲痛、失望。“北望茫茫渺渺间”(南宋·杨万里《盱眙北望》),听雨只能从诗经中,从中华文字中寻觅了。我们不说清是余翁的博学孕育了他的乡愁,还是余翁的乡愁培育了他的博学。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敢忘!”作者是永远望不掉故乡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采薇》)。听雨不得,就得思雪了,更何况作者二十五年没有受到故乡的雨的祝福了。

作者的无奈的叹息,前尘隔海,古屋不在。这个海是地理上的海,“长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也是情感上的海,“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北宋·秦观《千秋岁》) 。

    相关推荐

    《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 我教《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3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1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5 《听听那冷雨》:最是那柔情的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2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教案2 《听听那冷雨》教案7 《听听那冷雨》教案10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教案5 《听听那冷雨》教案9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6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7 《听听那冷雨》教案3 《听听那冷雨》教案12 《听听那冷雨》教案17 《听听那冷雨》教案6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教案8 《听听那冷雨》教案11 《听听那冷雨》教案14 《听听那冷雨》教案19 《听听那冷雨》教案20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听听那冷雨》教学思路 《听听那冷雨》教后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2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5 《听听那冷雨》课堂实录4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25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3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3 《听听那冷雨》课堂实录1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2 《听听那冷雨》教学构想[简案]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18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22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实录5 《听听那冷雨》重点段落阅读提领 摭论《听听那冷雨》的叠词修辞美 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凄风冷雨亦成诗——浅论《听听那冷雨》的诗化特征 《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 《听听那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23(苏教版)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4[苏教版必修二]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教学案) 《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江苏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江苏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复习教案 《麋鹿》赏析听后感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教学案例赏析 《唯一的听众》片断赏析 《唯一的听众》片断赏析 《那树》听课笔记 《中彩那天》听后感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片段赏析 《聽聽那冷雨》補充講義(台湾版) 听听唱唱 《雨点儿》听课感悟 《桂花雨》听课随笔 《雨铃铛》听课有感 《桂花雨》听后小感 《桂花雨》听课随想 《雨铃铛》听课有感 《听听,秋的声音》课堂实录及评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秋扇冷阶递哀情——《秋夕》赏析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那树》研读赏析 《雨巷》赏析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雨说》赏析 《雷雨》赏析 《雨巷》赏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听课有感 《听听,秋的声音》1 听读欣赏 爸爸的相册 12《听听,秋的声音》 听刘俊的《桂花雨》有感 《学会聆听》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