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金岳霖先生》教学案

小编:

12、金岳霖先生课文精讲

课文指津

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作者笔下的金岳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行将结束时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可以视做对老年金岳霖的特点的概括,也可以视做对他的一生特点的概括。

总的说来,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料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另外,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汪曾祺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别具一格,经历了一辈子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这种韵味有点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描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辞达而已,不事夸张,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本意。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一插曲:“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说来,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答疑解惑

在本文时在,作者着重选取了金岳霖先生的哪几件事情?你能够从这几件事形成对金先生的比较完整的印象吗?

提示:通过金岳霖先生的开场白,上课提问,与学生的交流,与沈从文等同事、朋友的交往,与孩子的交往,了解社会等,基本上可以了解金先生的状况,因为通过这些事情,作者已经将金岳霖先生的生活、工作、与人交友等情况介绍出来了。

资料剪辑

西南联大简介:从1938年至1964年,迫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三所著名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使一大批中国文化科学精英得以保存。在这里闪耀着朱自清、冯友兰、江泽涵、汤用彤、吴晗、吴在猷、吴有训、陈岱孙、陈省身、陈寅恪、张奚若、金岳霖、周培源、钱穆、钱钟书、潘光旦等许多中国知识界响亮的名字。这些校舍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学生,他们中许多值得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知名人物。中国在半个世纪前就能够产生这样一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它留人人们的不仅仅是辉煌的历中,而是那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的精神。正如一位已花了16年是间研究联大的8年历史的美国学者所说的:“中国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能够产生一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名作欣赏

话说知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象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们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来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瘦削,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温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阅读鉴赏】

《话说知音》是一篇抒情散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7年3月),是对历史进行思考的系列散文中的一篇。林非认为散文家写历史与历史学家写历史的角度不一样,作家侧重的是内心的感受。他企图通过文字,达成与历史和古人的心灵契合,《话说知音》就是他自己与伯牙的一次心灵的沟通。

林非是先以《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两部著作,获得现代散文研究家的声誉;林非又是散文作家,他是以《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他》《云游随笔》《读书心态录》以及《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令人神往》《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林非卷》等散文著作赢得了广大读者,成为文坛瞩目的散文作家。

【思考探究】

1、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2、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比概括说明。

3、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思考探究答案】

1、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查的重点在于对俞伯牙思想感情的理解。回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楚上面的意思,然后要能够进行概括。问题的焦点在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的原因,难点在于恰当地概括。其中“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两句话是答题思考的主要内容,伯牙的“兴奋和感激”的情绪由此而生。两句中,第一句与第二句基本意思一样,但是两个角度。第一句是从钟子期对琴声的感受说的,第二句是从对俞伯牙弹奏出来的情思的角度说的。因此,概括的时候这两层意思都要有。如果只答“因为知音难觅,所以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就过于简略而显得空泛。

2、(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提取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两千多年来,知音的故事一直在华夏子孙中间传诵,人们以追求像伯牙子期这样的崇高友谊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从《吕氏春秋》《列子》《乐府解题》到唐代诗歌,诸多的典籍中都作为重要内容给以记载和传诵。可以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深入华夏子孙的心中,成为人们的一笔精神财富。阅读这篇文章,对这样具有文化含量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由于这些内容散见在这文章中,因此本题还具有对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的考查。答案要点有两条。第一条以文章第一段为主要思考内容,需要的是加工概括,比较容易。第二条首先要有敏感,在初读的过程中就要有这种敏感。难点在于将文中几处提到的出处和引用能够进行概括。《吕氏春秋》《列子》《乐府解题》是西代典籍,诗歌也在典籍之列,例如《全唐诗》,因此应该用“古代典籍”概括。

3、(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此题重点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文中说“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以此转入这篇散文的主旨。回答本题要关注第三段、第四段,尤其对第四段内容的理解,关乎本题答案是否完整准确。第四段主要叙述描写伯牙学琴的艰辛经历,目的在于说明伯牙不应终止自己的演奏,本段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这层意思。这段内容与上一段是有密切联系的,单从语言标志上看,段首一句“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中的“更何况”三个字就表明了前后两段内容上的联系,是从另外一方面来“劝慰”俞伯牙。

4、A、E.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的问题在于两点:第一,虽然全文有较大的篇幅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但不能因为篇幅大而就作出是“主要内容”的判断。就全文来看,“表达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才是主要内容,文中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都是为这个“主要内容”服务的。第二,“知音难觅但又可求”并不能准确地表达本文的主题。根据文意,可以看出,作者“话说知音”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了一个钟子期而终止演奏,应该继续用琴声培养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的演奏技艺是多么来之不易啊,不应该因为钟子期不再能欣赏而放弃。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涉及知音“可求”还不“不可求”的内容。C项的错误主要在于“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这样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实际,从原文中看不出最后一段对第一段的内容做了“进一步阐释”,而它阐释的是作者的观点。

    相关推荐

    《金岳霖先生》教案 《金岳霖先生》教案 《金岳霖先生》教案 《金岳霖先生》教案 《金岳霖先生》教案6 《金岳霖先生》教案8 《金岳霖先生》教案10 《金岳霖先生》学案6 《金岳霖先生》教案1 《金岳霖先生》教案14 《金岳霖先生》教案15 《金岳霖先生》教案18 《金岳霖先生》教案23 《金岳霖先生》教案3 《金岳霖先生》教案13 《金岳霖先生》教案17 《金岳霖先生》教案4 《金岳霖先生》教案27 《金岳霖先生》教案2 《金岳霖先生》教案5 《金岳霖先生》教案9 《金岳霖先生》教案12 《金岳霖先生》教案16 《金岳霖先生》教案26 《金岳霖先生》教案33 《金岳霖先生》导学案5 《金岳霖先生》导学案2 《金岳霖先生》备课资料(再说金岳霖)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教学构思 《金岳霖先生》教学反思 公开课教案: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优秀教案34 评课:《金岳霖先生》教学案例 《金岳霖先生》课文评点 《金岳霖先生》语言特色 《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 《金岳霖先生》重点品析 《金岳霖先生》词语解释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 《金岳霖先生》说课稿2 《金岳霖先生》精彩句段 《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之七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之五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之二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之一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导学案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之六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之四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之三 金岳霖先生课后练习题 高中语文:《金岳霖先生》教学案例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练习 高一下学期《金岳霖先生》教案分析 高中语文:《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二《金岳霖先生》教案 《金岳霖先生》精品教学设计(两篇) 《金岳霖先生》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一体化教学案 《金岳霖先生》自读练习与指导 我教《金岳霖先生》抓住一个字——“怪”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30(苏教版)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31(苏教版) 初二语文下册金岳霖先生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金岳霖先生》组合式教学简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金岳霖先生》教案设计 《金岳霖先生》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金岳霖先生》教案教学设计24(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必修一《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金岳霖的爱 高一语文教案《金岳霖先生》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金岳霖先生》说课稿(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金岳霖先生》说课稿3(说课比赛一等奖) 金岳霖的女友 《金岳霖先生》备课资料:林徽因也想嫁给他 周先慎:柳永《雨霖铃》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邓稼先 李金贵 《藤野先生》导学案 1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2 《藤野先生》教案4 《藤野先生》教案30 《藤野先生》教案35 《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1 《藤野先生》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