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1

小编: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

(二)、作者简介:

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三)文本研习:

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

思考:

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

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

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

明确:

美术教室的布置;

门上的十字架;

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

“我”的手迹

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课文在描写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学校的环境。

思考:

3、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

4、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明白自己是为了家国而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明确:“我”虽然回到了自己的战地医院接受了治疗,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有可能会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永留史册。然而,他可知晓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因此走上不归路的又有多少人呢?

5、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

明确: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四)题目的意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多名希腊士兵在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的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在这里’。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一种讽刺和否定。

(五)扩展延伸:

1、“我”是在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思想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战斗充满了憧憬,然而他们可曾明白:自己到底充当了战争的什么角色?无论是侵略者还是受害者,结局如何?在筱敏的《这一代和那一代的理想》中说道:“军国主义的教育目标是:用希特勒的话说:全世界要在这一代的青年面前都骇的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的身上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骄傲的神色和野兽般的狂野。”(学生齐读)

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他的这种残忍使很多无知而血气方刚的青年走向了不归之路,主人公“我”失去了两只手臂和一条腿,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悲惨呢?战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2、伊拉克儿童哭泣的双眼(PPT)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

你见过孩子那惊慌失措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绝望无助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野兽般复仇的眼神吗?

而此时此刻,伊拉克的孩子们

正遭受着战争的摧残

而此时此刻,他们看到了什么?

那交织的火舌,震耳欲聋的爆炸

还有那漫天的硝烟

身边渐渐冰冷的亲人

(六)总结: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对战争的感受。(100字左右)

    相关推荐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5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5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7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导学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简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课稿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2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设计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实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1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1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教学实录2 苏教版必修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7(苏教版必修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3[苏教版必修一]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8(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8(苏教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3[苏教版必修二] 高一语文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流浪儿 《流泪的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让希望在网络的海洋中流淌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之所以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是因为?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教学反思 六年级教案: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1 浙教版《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教学设计 由青海高原一株柳,你想到哪些人物? 流浪或者在路上 兰斯顿·休斯与他的《黑人谈河流》 希尔加德《学习原理》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托尔斯泰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文中“望洋兴叹”的原因是: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穷人》读写结合教学及评析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讲到水“流必向下”,你又会自然联想到一句谚语: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 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 少年爱因斯坦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案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案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教案 11《赶海》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 ──《穷人》读写结合教学及评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 爱因斯坦读书法 希腊巴特农神殿简介 巴黎圣母院——走进浪漫巴黎(七) 4《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4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2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4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9 4《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大巧若拙 因材施教——《草船借箭》 《你,浪花的一滴水》教案设计 《老人与海》象征因素探究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3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5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教案 印度影片《流浪者》观后 海浪花变成的镜子 教案 爱因斯坦读书法 4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4《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教案1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教案2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案之三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