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小编: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小说写得比较含蓄,而且用了嘲讽的手法,高一学生是看不懂的。他们完全可以误解本文的主题是“赞扬战士为了保卫祖国,不怕伤痛”,还能找到“理由”:1、标题的典故,2、文中对大炮的歌颂,3、对烈士纪念碑的向往。最多有点感受的是“战争太残酷”。教师的讲解如果依样画葫芦,(网上的一些教案,多是抄来抄去,重点不突出,说得也不清楚,依样画葫芦)教学的结果必定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连教师也说不清楚的灌输而已。我觉得教学中的重点,一是要让学生对作家及创作思想有清楚的了解,二是对本文这种含蓄嘲讽的写法要了解,三才是小说的人物和其他了。

本文是教学板块的第二篇,有第一篇奠定了基础,加上对本文的深入了解,达成有关目标是不难的了。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创作思想,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认识战争的摧残性和毁灭性。

2、了解本文的特点,学会欣赏嘲讽的手法,学习心理独白的写法。

3、学习小说的人物分析,了解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学生自习思考,第二教时赏析讨论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2、作者想表达一个什么思想?

3、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标题原来的典故和意思,在本文有作者什么用意)

4、“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书期间怎么样?受伤迷糊中有哪些思想认识碎片?由此,他是属于哪一类人物的典型?

5、人物有怎样的悲惨遭遇?悲剧的根源在哪里?

6、本文运用了嘲讽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几处来说明。

7、说说你对本文“心理独白”这种描写手法有什么认识。

8、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9、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10、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分析。

第2教时教案

一、正常导入

二、整体认识

学生回答:(先在自由组合的小组里讨论,再在班级交流)

1、本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

2、作者想表达一个什么思想?

第1题答案: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人物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想知道自己伤得怎么样,在迷糊中最后终于逐渐弄清楚。

第2题答案:表现战争的摧残性和毁灭性。

三、了解作家作品,深入理解

1、德国的良心——海因里希·伯尔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祖先原是英国的造船工人,16世纪前后迁居欧洲大陆。父亲是以雕刻宗教用品为职业的细木工。伯尔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他幼家境困难,童年是在十分艰难的境况下度过的。1937年,伯尔在科隆国立文科中学毕业后,在波恩一家店里当学徒,22岁时又回到了科隆,考入科隆大学德国语言文学系学习。同年9月,二次大战爆发,伯尔被征人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4月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战后在科隆大学继续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并在他哥哥的木匠铺做工,在科隆市统计局任助理员。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同年应邀参加文学社团“四七社”活动。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战后的德国文学是在废墟中开始重新建立起来的,因此,伯尔作为新一代的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年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小说通过一个名叫安德烈亚斯的士兵在二次大战中的遭遇,特别是他在这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杀的恶战中的思想活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愤怒谴责的立场。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总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他认为“战争是无聊的”,它像“伤寒病”一样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但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动了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灾难。上个世纪70年代后,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那·勃罗姆》(1974)为其赢得世界声誉。

伯尔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自、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自。

1972年,伯尔由于“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他还先后获得过德国语文学院乔冶·毕希钠奖等十几种文学奖,他还先后担任过德国笔会主席(1970)和国际笔会主席(1971—1974)。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作,伯尔已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欧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2、作家背影

伯尔生在一个既产生了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也孕育了歌德、席勒,还有巴赫、贝多芬的民族,又产生了希特勒纳粹的民族。也是这个以理性著称的民族,在20世纪将人类拖入了两次巨大的灾难之中。身为一位艺术家,伯尔的思考方式是感性多于理性,道德多于概念。这位艺术家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优势,他一贯的批评态度被同样地感性称呼为“道义法庭”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 伯尔的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他声讨战争.批评国家与社会,也批众传媒和教会。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正义的良心”。1985年伯尔谢世时,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伯尔去了,但下了无尽的精神遗产,他不但属于他的故乡,他也是属于世界的。

四、深入理解,正确赏析

学生思考讨论:(先在自由组合的小组里讨论,再在班级交流)

1、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标题原来的典故和意思,在本文有作者什么用意)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书期间怎么样?受伤迷糊中有哪些思想认识碎片?由此,他是属于哪一类人物的典型?

3、人物有怎样的悲惨遭遇?悲剧的根源在哪里?

第1题答案:小说标题的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故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小说的标题用了省略号,省略号有省略“至死忠于我们元首的命令”意味。这就把充当炮灰和为正义献身混淆在一起,一嘲讽法西斯的愚民教育,二嘲讽人民的受害愚昧之深。

第2题答案:“我”是一个受法西斯愚民教育毒害很深的德国青年。“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比较准确的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①从对炮声的感觉:不是憎恶战争,而是欣赏战争,在为战争唱赞歌,说明“我”中毒太深;

②希望自己刻上校史:分不清善恶,省略号说明根本不知为什么上战场,麻木,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③在校吸烟,百无聊赖的度时光,没有一次能把花瓶画得象样,能把字描好: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单调的生活;

④多次因疼痛而叫喊,并未引起对战争的思索和悔悟;最后发现自己的伤势并念叨“牛奶”,似乎有一点对和平生活的眷恋。试想如果他没有受伤,在战场上会是什么样子呢?一定是一个冷血的法西斯杀人机器。

第3题答案:当然战争也给了狂热的“我”以毁灭性的打击:本该学习的年龄,却去充当炮灰;学美术的,却失去了双臂和一腿。根源是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德国人民的麻木崇拜。

(希特勒歪曲尼采思想并利用其思想实行独裁统治和武装侵略,真正的灾难是思想统治,引导思想崇拜的人,等同恶魔,一旦崇拜者与被崇拜者因为崇拜而迷失方向,必将引发难以预见的持久的灾难,希特勒和法西斯就是这样的恶魔。 文中的“我”很年轻,社会阅历不足,本该认真学习,却糊里糊涂的去打仗,受了那么重的伤,却依然是糊里糊涂,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人物,在我们感叹他个人悲剧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有种更大的悲剧呢?想想一个希特勒,几撮纳粹,能成什么气候,但问题是人民为什么参加纳粹,为什么为纳粹卖命,这是社会悲剧。)

五、欣赏艺术手法

讨论回答:(先在自由组合的小组里讨论,再在班级交流)

1、本文运用了嘲讽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几处来说明。

2、说说你对本文“心理独白”这种描写手法有什么认识。

第1题答案:标题含义的嘲讽,欣赏炮声的嘲讽,学美术断双臂和一腿的嘲讽,廉价容易得到的纪念牌的嘲讽,香蕉上写字的嘲讽等。

第2题答案:按照潜在的意识写,跳跃的画面穿插,可以表现意识的模糊,人物的不清醒状态。

六、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第1题答案:《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

第2题答案: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第3题答案: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七、师生小结

八、作业

    相关推荐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5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5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7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简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导学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课稿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2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设计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4 苏教版必修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实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1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3[苏教版必修一]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16 高一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8(苏教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7(苏教版必修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8(苏教版必修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教学实录2 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3[苏教版必修二] 高一语文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师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劝学》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斑纹》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祝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离骚》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鸟啼》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师说》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虞美人》《蝶恋花》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寡人之于国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六国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逍遥游》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声声慢》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陈情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蜀道难》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雨霖铃》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长江三峡》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我与地坛》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兰亭集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安妮日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荷塘月色》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长亭送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报任安书》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项脊轩志》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拿来主义》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肖邦故园》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滕王阁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非攻》《秋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品质》《老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江南的冬景》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祖国山川颂》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听听那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西地平线上》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孔雀东南飞》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辛德勒名单》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沁园春·长沙》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指导阅读《边城》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景泰蓝的制作》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林黛玉进贾府》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物种起源〉绪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流浪儿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