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阿房宫赋》备课札记

小编:

课文新视角:

巧用对比铸明镜

杜牧的《阿房宫赋》堪称古赋名篇。它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立意高,而且在于构思巧;不仅在于议论精,而且在于词藻丽;尤其是它运用的修辞手法,更是丰富多彩。除了赋文常用的铺陈、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巧用“对比”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阿房宫赋》中的对比呈现为多种形式:有自比(秦人自比),有他比(“秦”与“人”比,“独夫”与“戍卒”比等等)。还有前后文对比与语段中对比。语段中对比主要集中在第四段之中。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多于”,“使”字贯串到底,把矛头直指秦始皇。这个对比的运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运用眼前的通俗常见的事物来对比,如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和言语,越是普遍的事物就越具代表性;二、运用多种事物,突出一个特点,使所说的事物分外鲜明。如这里所举事物都是抓住“多”这个特点来对比的。“多”本是抽象的,但这样一对比,“多”就有了十分具体而丰富的含义:不仅突出了宫室的华丽、秦皇的奢侈,而且作者的爱憎褒贬也十分鲜明,从而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越是渲染宫殿的精美绝伦、气势非凡,就越能让人为已是衰草连天的废墟而悲叹不已。

杜牧正是以其政治家的责任心与诗赋家的敏感,抓住阿房宫的兴废直接联系着秦王朝的兴灭这个题材,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大气磅礴地勾勒出阿房宫的豪华壮丽和主人的骄奢淫逸,对比鲜明地写出民生的艰难和风潮骤起大厦倾覆的惨烈,以此规劝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课文资料库:

杜牧为何要写《阿房宫赋》?

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明白了这一点,剩下的问题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秦宫消失唐宫在,逍遥天子又重来。杜牧或许是在借秦宫说事儿。宫廷建筑,此处胜似彼处;荒淫无度,今人胜似古人。由此看来,杜牧也并没有欺骗世人,为达讽谏之意,以文学的想象描述一下阿房宫又该如何?从文学的角度讲,杜牧没有违背历史真实。考古讲究的是实有其事,文学求其历史相似。所以,阿房宫可以照样矗立在文学的画廊中,照样可以给人们美好的印记和想象;历史中的项羽照样可以一炬焚之。

拓展阅读苑:

读杜牧之《阿房宫赋》感言

周恩来

肉林酒池,殷纣娱乐之区。灵台明沼,周文同庆之所。其好既异,其果遂殊,兴盛衰亡,良有由矣!然铜雀迷楼,西湖泰岳,其好则同,而其果又殊者何哉?岂非以公私之间判之乎。是故巍巍泰岳,古胜常存;袅袅西湖,清幽时保;山阴道上,频来瞻仰之俦;西子湖边,辄见寻芳之侣。至春深铜雀,月罩迷楼,睹景思人,寄情何处?残宫废址,感吊末由。铜驼无可凭之墟,杜鹃无可泣之血。即文人骚士,偶或兴诸楮墨,亦有感而言,固无为之表扬,若灵囿之于书,阅江之于史也。

杜牧之之于赋阿房宫也亦然。夫秦之疆,至始皇极矣!积数百年之精英,席大一统之余威。兀蜀山,出阿房,覆压三百余里,成天下未有之奇工。乃意犹未餍,出巡四海,南抵会稽,卒丧其命。呜呼!意固盛也,气固豪也,然不旋踵耳,阿房一炬,顿成焦土。月盈则亏,骄必致败,君子于是知世变矣。设使始皇不矜其功,不虐其民,布德施仁,绥夷化外,则万世之业可成。元元且衔恩感德之不暇,又何至揭竿风〈蜂〉起?戍卒亡秦,使偌大阿房,不与灵台明沼比美,而为铜雀迷楼之续哉!是宫室之伟丽,实无伤帝王之圣德。德之不讲,政之不修,视园囿为私产,役人民若马牛,诚可惧耳!然始皇固无论矣,世人宁不恫此,而铜雀迷楼,又胡为乎继阿房而兴?魏武隋炀,舍绥民而病民,是故牧之之大痛也。盖牧之生当晚唐,安史之祸方戢,朝野上下渐习于优游,为园林之乐,置民生于不顾,目击时艰,斯赋之作,遂不容已。读其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数节,蔼然仁者之言,爱国热忱,溢于言表,固非以吊古苍凉,为始皇增无涯之恨也。抑吾又闻之,清季末叶,仁宗西后,以兴海军费筑颐和园,吸万民脂膏,供私人逸乐,居尊养颐,极帝王之崇矣!乃民怨沸腾,人心思汉,义旗举而清室覆矣!嗟呼!牧之以魏隋不能秦鉴,唐且继之,遂兴阿房之赋。而唐卒以之成魏隋之续,是唐为后人哀也。清复继之,相哀无已。因果相寻,诚不得不痛恨于殷纣始作之俑,导帝王于骄奢淫佚之途也!

征之南宋,初都临安,虽以西湖之胜,决无私据自乐之心。尝胆固未可希,而偏安警惧,延有宋百数十年之祚,岂无故哉?

由是以观,盛衰之理,兴亡之兆,了若螺纹,无待龟蓍之卜。乃在上者,犹复欲效阿房故智,不三月耗数千万金,谋一姓尊荣,利令智昏,自陷往辙,吾诚莫知其可也。呜呼!往者来鉴,肉林酒池、铜雀迷楼、颐和园在在足资,固不仅一阿房已也。乃秦哀殷,魏隋哀秦,唐亦哀秦,清复哀秦,哀之而不鉴之,徒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相哀既无已时,相亡岂有宁日耶?悲夫!

【简评】本文是一篇作文(据手稿),编者考订作于1916年。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其诗多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文前有教师评语:“气机流畅,词藻纷披,是作者所长。但作论当以意胜,索得题窍,一线到底,方能醒眼,所谓绌华崇实。中段重顿读字,详人所略。”

文化视野:

《阿房宫赋》的当代启示

《阿房宫赋》是中华民族千古传诵的不朽诗篇,已成定论,但阿房宫这一“文本”事实上却存在着种种谜团。司马迁的《史记》对只早于他100年的阿房宫仅有简短的记述:“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阿房宫考古队经过大量工作,最终发表了与我们历史惯性不同的结论。考古队的专家们肯定,他们在阿房宫前殿遗址里不但没有发现一点红烧土,而且也没有发现秦代建筑物倒塌的堆积层,说明这个前殿遗址台基上就没有秦代的建筑。《史记》中记载的项羽“烧秦宫室”当指咸阳宫。也就是说,阿房宫是半拉子工程,是烂尾楼,项羽没有烧阿房宫。

对文学作品不同的读法,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通过《阿房宫赋》可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也可看出劳动人民的伟大,还有人认为“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体现出生态环保问题,云云。

可以肯定的是,生于唐代的杜牧距秦朝已有千年,与早已轰然坍塌,或者说子虚乌有的阿房宫是无缘对接的。但“烂尾楼”何以被演绎成经典名篇?简言之,内涵使然。

赋的思想与语言艺术的确是很成功的,自不待言。而从方法论和建筑学来看,《阿房宫赋》有机地展现了阿房宫的建筑内涵,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其外形的描写,即便写其形式,也是渗入隐喻“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更多地紧紧抓住建筑空间的主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而展开,结合建筑与在其内活动的人的行为、情感、影响等而铺陈,“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虽然是负面的,但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创设、定格了阿房宫的永恒形象。

在当代中国,城市不分规模、环境、性质、大小,大广场、玻璃幕墙、马赛克、高架桥、大草坪、方盒子、欧式符号等成了必备构件,千城一面,“克隆”城常为人们所诟病,被批评为没有建筑品格、城市记忆消失、无历史文脉与个性等等,笔者则一言以蔽之:缺内涵。

人要有内涵,建筑也要有内涵。建筑追求形象,而“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内涵与形式的统一,这与人的形象、气质是一个道理。建筑的美并不就是高大、宏阔、豪华,所谓内涵是一种意义系统,宜人、宜地、适度,建筑要考虑到人的活动、人的行为、人的情感,而不是先入为主的程式化。如作为城市客厅的广场要适度,政府建筑不要有宫殿的脸面与架式,草坪不要取代树木,要注意城市轮廓线,等等。

很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是没有多少内涵的,就是因为它需要感官形式的直接刺激,容不得细细品味。源于工业时代的包豪斯的理念在我国当代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中流行,现代主义建筑充斥大江南北,广场、纪念碑、公园等公共建筑让人产生不了场所感与归宿感。建筑与城市作为人居环境,应当给那里的人们以寄托、信念、安慰乃至激情。

原因何在?大而言之是西风东渐,照搬,须知现代主义建筑(注意,不是现代建筑)有它的特定内涵,并不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通用的。细而言之是没有将人的当下的行为、历史的情感、现实的生活融入建筑中。从有的中国建筑师一天就可以在电脑上设计一栋大楼就可见一斑。长官意志、甲方命令在当今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建筑的内涵要依靠建设者、设计者、居住者、欣赏者等多方互动才会产生效果,当代中国建筑评论的匮乏就是建筑内涵苍白的表现。

再来看《阿房宫赋》,其成功就在于将建筑与人的行为、心灵等连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但又让人难以抹去的“建筑体系”、“生活方式”。也许中国这个大工地,建筑与城市的内涵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不能成为借口。

《阿房宫赋》能否成为中国建筑的当代启示录?

焦点争鸣堂:

东有兵马俑,西有阿房宫。秦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规模宠大、富丽雄伟,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动用70万囚犯和农民,一边在骊山角下建陵,一边在渭河以南上林苑中修筑规模雄伟的阿房宫,先建朝宫前殿。宫未建成始皇驾崩,后由秦二世续建。公元前209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影响下参加反秦斗争的刘邦、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先后攻入咸阳,致秦覆亡。项羽离开咸阳时一把火烧毁阿房宫,据传三个月未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给世人留下了无尽遗憾。

但阿房宫真的是项羽烧的吗?

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5年对阿房宫遗址详尽的调查、勘探和发掘,考古人员已经彻底搞清了秦始皇未修建完成的阿房宫的规模、范围、布局和结构,并且澄清了火烧阿房宫的说法,还原了秦阿房宫的本来面目: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也没有被大火烧过的痕迹。

用专家的话说,阿房宫不但没有建成,连前殿都没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宫殿建筑,甚至连秦朝时建筑的关键材料瓦当至今没有发现,就连瓦当的残片也没有见到,阿房宫只不是画在图纸上的庞大宫殿群。

既然如此,何来项羽火烧阿房宫?我们应当为项羽平反,不要人一倒霉,什么屎盆子都往人家头上扣。

    相关推荐

    《阿房宫赋》备课资料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备课参考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说课稿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赏析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译文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说课材料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教案6 《阿房宫赋》教案9 《阿房宫赋》教案15 《阿房宫赋》教案12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教案22 《阿房宫赋》教案3 《阿房宫赋》教案11 《阿房宫赋》教案13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3 《阿房宫赋》教案1 《阿房宫赋》教案4 《阿房宫赋》教学练 《阿房宫赋》教案8 《阿房宫赋》教案14 《阿房宫赋》教案17 《阿房宫赋》教案19 《阿房宫赋》教案2 《阿房宫赋》教案29 《阿房宫赋》教案7 《阿房宫赋》教案10 《阿房宫赋》教案20 《阿房宫赋》教案21 《阿房宫赋》学案4 阿房宫赋教案设计 阿房宫赋教案范文精选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1 《阿房宫赋》写作特点 《阿房宫赋》复习学案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教案设计 《阿房宫赋》古今异义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教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5 《阿房宫赋》导学案6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导学案4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2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复习学案2 《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3 《阿房宫赋》(表格式)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5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35 《阿房宫赋》自读教案1 《六国论》《阿房宫赋》复习卷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阿房宫赋》的「房」应读 fáng 还是 páng? 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阅读理解答案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及注释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高二册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学习指导与检测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高一上册)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实录(来自论坛) [粤教必修二]《阿房宫赋》导学案 高一语文《阿房宫赋》教案设计 古诗文鉴赏之《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阿房宫》公开课实录 高一语文必修二《阿房宫赋》教案 鲁教版必修四《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粤教必修二]《阿房宫赋_同步百分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