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导学案5

小编:

《我与地坛》学案示例

自学

1、初读文本,积累梳理。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你还找到哪些读不准的字?)

炫(xuàn)耀 坍(tān)圮(pǐ) 撅(juē) 窸窸(xī)窣窣(sū) 熨(yù)帖 猝(cù)然

(2)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你还找到哪些不理解的词?)

熨帖:形容心情平静舒畅。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祈求:诚恳而殷切的期望或请求。

(3)文学文化常识

①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②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2、再读文本,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地坛?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依据是什么?

(1)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四百多年里……茂盛得自在坦荡”;那里有许多卑微但充满活力的生命;六个“譬如”构成的排比句。(2)活得最苦的母亲。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3、三读文本,个性发现。

(1)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和文本的体裁特征预测本课的学习目标。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母亲对作者的爱。

(2)针对目标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文中一半篇幅写母亲,题目为什么叫“我与地坛”?

展示

1、小组展示。确定最佳学习目标;问题互换,选出最佳设问并尝试口头回答。

本组学习目标:学习精彩的景物描写;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心理。

本组最佳设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如何体现的?

2、班级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最佳学习成果,同学们选择重要内容加以记录。

学习目标:1、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感受深切的母爱;3、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探究

1、多重对话。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最佳问题,师生共同整合,形成主问题。

(1)为什么作者那么不惜笔墨去写那些卑微的小生命?

答: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从而启发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下去。人活就应活得灿烂。

(2)通过地坛和母亲,我们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答: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依恋,有感激,更有忏悔。地坛把我和母亲连在一起,地坛也成了我的精神母亲。作者特殊的境遇促使他对生与死进行了超乎常人的思考,这些思考对常人是莫大的触动和启发。

2、质疑问难。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文章第一部分结尾处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文中并没有明确答案,应该如何回答?

答:为了切身体会那“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所包含的情感和意蕴。

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在阅读方法方面有怎样的收获?

(1)“一切景语皆情语”,地坛中的景物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与我内心高度契合的生命形式。

(2)阅读需要咬文嚼字,于字里行间品味深意。“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但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含义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

2、这篇文章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1)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特写镜头似的描写,语言平白,但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2)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只有经过深沉的甚至痛苦的思考,语言才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堆砌和雕饰起不到本质作用。

(3)排比句式具有非同寻常的表现力。

注:宋体字部分为教师设计,楷体字部分为学生完成。

发现什么与如何发现

五重发现的基础是自学发现,它直接决定了其他几重的质量,也决定了一节课的好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老师对此也很头疼。如何指导学生完成自我发现,要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

一、 基础知识仍然是最容易最直观的发现。

它是其他发现的前提。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基础知识的发现和积累。

二、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指导学生发现

语文不仅考虑写了什么,也考虑怎么写。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些;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小说永远要考虑三要素,人物形象永远是首选,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就可以成为必须考虑的。贝尔曼、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及其塑造方法就是发现的内容。比如贾宝玉,就吊足了林黛玉的胃口,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王夫人眼中的、贾敏眼中的,贾政眼中的是那样不堪,在贾母眼中却那样好,自己一见,却是眉清目秀,极其面熟,想仔细看看,却又离开了,再出来才看了个足。侧面的、正面的,肖像、语言、行动无一不足,爱情从此张本。

情节和环境也必须重视,情节是人物形象发展的历程,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情节环境本身的特点,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与主题的关系都非常重要。

主题是作者的创作时最先考虑的,也是读者鉴赏人物、环境、情节的最重要的归宿,也是作者影响社会的途径。引导学生发现不可忽视。比如通过老贝尔曼等人物表现小人物之间的人情味与不惜牺牲生命爱心是引导人心向善的重要一点。

诗歌首先考虑意象和意境。万事万物到了诗歌里都是意象,众多意象汇成一种意境。鉴赏诗歌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形象,叙事诗里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但他与小说里的形象不同,《长恨歌》里的李隆基、《琵琶行》里的琵琶女和白居易都不够丰满。写李隆基只为考虑他的爱情需要,写琵琶女只为表现“同是天涯沦落人”。鉴赏时就应该抓住这样的特点,比如琵琶女,我们只关注她的身世是不够的,不欣赏写琵琶曲的经典段落是不能真正理解琵琶女这一形象的,白居易的感慨也就根基不牢,思想感情地表达也就变得很苍白。这就是为什么白居易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琵琶女出场前的情况了。

其他形象也很重要,作者送客时的枫叶荻花、贬居后的黄芦苦竹,琵琶女年轻时的血色罗裙、老大后的江口空船,都不可忽视。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丰富有表现力,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鉴赏点。不再举例。艺术手法很多时候是大于它本身的价值的,无论是考试命题,还是平时学习都应该把它当成重点,也应该是学生发现的重要内容。《氓》里的赋比兴,有的老师上课时连提也没提,是不好的,《琵琶行》里对琵琶曲的描写不加以鉴赏就更不妥当。

思想感情就是“意象”与“意境”之“意”往往是诗人写诗的出发点,也是归结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主题的角度说,把《氓》理解成一首爱情诗也是错误的,给学生一种爱情观教育就更不对了。爱情仅仅是《氓》这棵树的一个树杈而已。

这次赛课,有几篇非常重要的散文。《小狗包弟》《我与地坛》《兰亭集序》都让人产生了越挖越深的感慨。可发现之处也是太多太多。《兰亭集序》中令作者“信可乐也”的美景、《我与地坛》里让作者思想信念发生重大转变的景物、《小狗包弟》中让巴老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的的景物描写,越思考,越觉得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可是这种好或是学生没发现,或是老师没挖透,总是让人感觉不过瘾。实在可惜!

巴老的忏悔,王羲之的痛与悲,史铁生写母亲的形象的用意,都是发现点。对忏悔理解不够,对痛与悲理解不全,对写母亲形象的用意理解不对(比如理解成母亲让我懂得如何活下去)都是遗憾。《氓》以此为题有何用意,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就行了,强行理解其他用意,牵强得很了。理解《我与地坛》时,把两部分生拉硬扯在一起,则是教材编者对老师和学生的误导。(必须放在全篇的七个部分中,才能理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狗包弟》中对开头艺术家与小狗故事的作用的发现也很可贵。但理解不够,引出下文的作用、提供背景的作用都有了,对巴老忏悔所起的作用很少有老师提及,那只小狗是别人赶它、踢它、打它,它不走,最后为主人而死,巴老的那么好的包弟却是他的主人把它送上了解剖台,开头就为忏悔做了铺垫。考试大阅读题目常有此类考查。

三、 为我们的发现可以提供帮助的几个点。

寻找作者写作的痕迹。《我与地坛》中园子等我,“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年”,在园中“看见自己的身影”,“最后终于弄明白了”生与死的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几句话把第一部分理得清清楚楚,我与地坛的关系也就明明白白了。

抓住反复出现的文句。《小狗包弟》中“您的小狗怎样?”出现了三次,每次作用都不同,一头儿是一只那么好的小狗,一头儿是巴老的忏悔,多重要的一句话。写小狗时,“日本种”“日本朋友”“日本通讯社”“日本作家”有什么作用?“包袱”“解剖”反复出现都可发现。《记念刘和珍君》中“我早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反复出现,透露出了写作目的,《祝福》中“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反复出现,写出了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也写出了“我”的不满和逃避,更让读者明白了把本文放在《彷徨》里的意图。

抓住可以用来比较的文句。《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对藤叶的描写,前后不同,特别是颜色的变化,比较一下很有价值。“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时间不同,打击不同,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处。

不懂的文句。《小狗包弟》中“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表现力极强,内含极其丰富。还有“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学生不一定能懂,也是可以质疑的地方。

留白的文句。指那些作者故意不说明白的地方。《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写向子期的《思旧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等等。

要让学生有所发现,老师不是旁观者,指导作用不能缺少。给学生一点火星,学生会给你一片光明。让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机,让我们前景永远灿烂。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教案5 《我与地坛》导学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导学案3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学案4 《我与地坛》教案6 《我与地坛》教案8 《我与地坛》教案11 《我与地坛》教案19 《我与地坛》教案23 《我与地坛》教案2 《我与地坛》教案4 《我与地坛》教案12 《我与地坛》教案3 《我与地坛》教案17 《我与地坛》教案24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7 《我与地坛》教案9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教案10 《我与地坛》教案27 重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节选)》学习指导与训练及答案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26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大傻教《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第一节 我与地坛(节选)1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30 《我与地坛》的风格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学习要点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片断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8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4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6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说课稿2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7 《我与地坛》听课心得 《我与地坛》课堂练习 《我与地坛》课后练习答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备课参考 《我与地坛》阅读理解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31 《我与地坛》阅读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篇) 《我与地坛》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1 《我与地坛》教案1(多篇汇集)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2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4 《我与地坛》__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说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