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劝学》教案20(苏教版必修一)

小编: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3)孙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荀子为孙卿。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 “劝勉”的意思。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给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结合练习,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五、研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

(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一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六、当堂背诵第一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鼓励学生在大致能背的时候勇敢的尝试背诵。

3.找出背诵过程中暴露的共同问题想出巧妙的背书方法。

七、课堂训练

八、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 课前检测

二、 研讨第二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三、当堂背诵第二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组织背诵竞赛,比速度,比正确率。

四、讨论第三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五、当堂背诵第三段

1.理清层次结构来帮助背诵。

2.集体背诵。

3.理解性背诵。

六、课文的逻辑结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阐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可见先秦荀子散文达到极高的理性思维水平。

七、课堂训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文言知识

3、完成课后强化作业

【教学后记】

    相关推荐

    《劝学》学案8(苏教版必修一) 《劝学》教案15(苏教版必修1) 劝学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苏教版必修三《秋水》教案20 《劝学》说课稿2[苏教版必修一]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长江三峡》教案20(苏教版必修三)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20(苏教版必修3) 《师说》学案11(苏教版必修一) 《祖国山川颂》教案教学设计20(苏教版必修三) 《师说》教案19(苏教版必修一) 想北平·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师说》教案21(苏教版必修一) 《前方》教案7(苏教版必修一)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我的四季》学案(苏教版必修一) 《赤壁赋》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前方》教案4(苏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合集 《想北平》教案14(苏教版必修一)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我的四季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春酒》 教案20(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回答》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我心归去》教案6(苏教版必修一)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梳理 《我心归去》教案8(苏教版必修一)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前赤壁赋》教案3[苏教版必修一] 《相信未来》教案7[苏教版必修一] 《窃读记》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贵在一个“新”字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乡土情结》教案9(苏教版必修一) 《乡土情结》教案6(苏教版必修一) 《相信未来》教案11(苏教版必修一)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箭与歌》学案(苏教版必修5) 苏教版必修5《斑纹》学案2 《别离》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登高》学案3(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教学案[苏教版必修四] 《老王》学案12(苏教版必修三) 《前方》学案2(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回旋舞》 苏教版必修一文学常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雨巷》教案设计 《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奥德赛》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老王》教案40(苏教版必修三) 《斑纹》教案5(苏教版必修五) 《老王》教案43(苏教版必修三)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 苏教版必修2 乡土情结教案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教案2[苏教版必修一] 《西地平线上》教案10(苏教版必修一)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六国论·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祝福》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教材梳理 《江南的冬景》教案17(苏教版必修一) 《秋水》教案19(苏教版必修三) 《发现》教案7(苏教版必修三) 《鸟啼》教案14(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再别康桥》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学案 高一语文教案《落日》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老王》导学案15(苏教版必修三) 《神的一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必修一词语字形注音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渔父》导学案4(苏教版必修5)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词汇表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一《向青春举杯》学案(学生版)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字音复习练习 苏教版必修一字词音形集锦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一《向青春举杯》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教案18[苏教版必修三] 《六国论》教案27(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3[苏教版必修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起始课·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5(苏教版必修一)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7(苏教版必修一)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说课稿合集 《秋声赋》教案11(苏教版必修4)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合集 《想北平》教学设计3(苏教版必修一)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19(苏教版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