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师说》课堂教学艺术处理

小编: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全 班流畅背诵课文

“课文预习提示中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那么,韩愈在《师说》一文中针对从师的问题提出了哪些见解?”

学生纷纷举手“老师的职能、作用”;“从师学习的原则”

“作者又是怎样论述的?”我追问

“针砭耻师时弊,阐明见解;列举典型事例,论证论点;交代写作缘由,强调观点”几乎齐答

“很好!现在请各位完成一项任务:分别以作者表述见解和论述观点的语句作为内容,我们来一起编简答题比如:针对‘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以这样问:‘人有惑,不从师,结果如何?,(随手板书)怎么样?”

“试试吧”

“好!我先说要求:(1)要使所问答案与我们划定的课文语句一致;(2)问题要有启示性;(3)题目的文字要简练第一节再问两题,第二节问四题,第三节设两问,第四节发一问连我的举例共十问开始吧J”

“第一问,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一个同学刚说完,另一个同学在位上随即说:“倒不如问:古之学者必有师吗?”不少同学表示赞同我随即板书

“第三问,从师学习的原则是什么?”不少同学赞成这问法我提醒大家:“别忘了提问的要求‘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也可以回答此问吗?”大家点头,凝神

“从师的态度是什么?…‘不行,出于同一思维角度”读文,思

考,讨论,否决;再读文,思考,讨论……如此反复三次

“这样问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观点怎么得来的?”“好!”得到大家的赞同

如此这般第四问:作者为何阐述这些见解?第五问:古今圣愚的原因何在?第六问:士大夫们惑在哪里?第七问:君子反不及百工,怪在何处?第八问孑L子从师有哪些行和言?第九问:圣人从师给韩愈的启示是什么?第十问:韩愈为什么作《师说》送李蟠?

“大家再检查一下,问与答是否一致”

学生查验,推敲,适当修改

“下面,大家合上书,我按大家拟定的题目问,大家用课文原句答”

问:“古之学者必有师吗?”答:“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问与背诵顺利进行

结尾的讨论 田庆华

课文分析到了结尾处,我问:

“作者为什么要为李蟠写这篇文章?”

“李蟠不仅好学,而且能拜师求教,‘行古道’,得到作者的赞许,因此作文‘贻之’”

“结尾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这个结尾对证明中心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说李蟠“不拘于时”这就把结尾和本文第二段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作者对乐于从师的李蟠进行盛赞,对耻于从师的士大夫之族进行批判和嘲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对乐于从师和耻于从师两种风气的不同态度,一褒一贬,形成了鲜明对比,结尾依然紧扣中心”

“说得对!从第二段可看出,耻于从师,在当时已形成了风气,作者对此深恶痛绝,竭力想扭转这种不良风气这样做有希望吗?希望在哪儿?”

“有希望!希望就在像李蟠这样的青年人身上在青年中尊师重道者毕竟大有人在,这使作者也使读者从不良社会风气中看到了师道可复的希望”

“这样,就使文章避免了绝对化,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表现作者分析问题时的辩证思想”

“可见,这个结尾十分巧妙能总结一下它的妙处吗?”

“妙处有三:1.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2.围绕中心,为论点服务;3.使文章具有辩证性,避免了绝对化,提出了希望,树立了榜样可谓一石三鸟”

我刚想结束这场讨论,一学生忽然站起讲道:

“作者说李蟠好古文,这是否也是作者赞许他的原因呢?”

我很高兴,反问:“你说呢?”

“老师曾介绍说,‘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的,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李蟠‘好古文’,可见李蟠是‘古文运动’的积极拥护者”

“谁‘好古文”作者就赞许谁,作者趁机捎带着又倡导了一回古文运动,这也是这个结尾的一个妙处吧”

“说得好!结尾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虎、潦草不得我们作文时,是否应该借鉴一下本文结尾的巧妙方法呢?” “也”举足轻重 蒋岚

讲完《师说》的主要内容后,留了10分钟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虚词“也”的意义作用

先讨论句末的“也”我将“陈胜者,阳城人也”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列写在黑板上提示道:“这两句都是文言中的判断句,用现代文翻译,都要用判断词‘是’但它们有很大区别”我在“阳城人”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下面加了横线,提请注意经过酝酿,有学生发言说:“前者讲的是客观情况,后者则是主观见解”我肯定了他的回答,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将课文中与后者相同的“也”字句找出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再请学生自行小结有学生发言说:“作者用判断句表达自己的论断,语气强烈,说明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并使读者也对此深信不疑”还有学生发言道:“运用这种旬式增强了议论文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第二步讨论句中的“也”仍从朗读切入反复读,反复体会,再谈它们的作用第一位学生发言说:“这里的‘也’表停顿”

“形式总是为一定内容服务的停顿的目的意义呢?”我追问道学生发言有的说,停顿增强节奏感,读起来更上口;有的说,停顿是为了强调意义

我根据同学的发言,顺水推舟,请他们注意这些“也”的前后内容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强调了什么?有学生说强调“终不解”,有学生说强调“其为惑”

我提示道:“能注意到停顿起提示强调作用,很不简单说明你们有很强的语感”有同学发言说:“‘也’强调了整个句子,也就是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不从师的危害性”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并要求学生再举例学生纷纷举手

又有学生发言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中,用了两个表停顿的‘也’,用了形容词‘久’和‘难’,同时又用‘矣’结尾,三者并用,语气相当强烈,既表现了师道失传的严重情况,也反映出作者面对这种状况的沉重心情”他的发言得到了同学的赞同

我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敢与流俗拼争,执著追求真理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一篇好文章应该是‘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由《师说》一例,我们也可领略一代散文大师的为文风采”

    相关推荐

    课堂突发事件处理艺术例谈 课堂突发事件处理艺术例谈 课堂提问的辩证艺术与逆反处理 课堂提问的辩证艺术与逆反处理 课堂突发事件处理艺术例谈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 《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2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1 课堂教学的入境艺术 课堂教学的再造艺术 《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对立统一: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艺术处理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詹天佑》课堂教学艺术赏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课堂导语的七性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说理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流动的艺术 掌握听话艺术,优化课堂教学 三军未动 粮草先行——谈处理中学语文教材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也谈小学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导控艺术 学习《课堂掌控艺术》一书体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纵横谈 《烛之武退秦师》的“三巧”游说艺术 板书课题的艺术(教师中心稿) 小学语文课堂掌控艺术初探 论文浅谈《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从《药》理解上两处盲点的课堂处理谈起 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艺术论文精品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浅析《师说》中的对比艺术与层递性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曹刿论战》中的管理艺术 谈《出师表》的结构艺术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初探_语文论文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谈《出师表》的结构艺术 探讨心理描写的艺术魅力 于永正老师暗示教学的艺术 科学与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资料的穿插介入艺术 语文教师的影视艺术修养 木偶艺术 简析于永正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 刘绍棠小说的艺术特色 谈心理辅导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精彩推荐 艺术三昧 贾志敏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魅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谈课堂导入艺术 教学的梯度艺术 古典小说中的错位艺术 教学欣赏薛法根老师“导”的艺术 诗意故都──《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探 《科学与艺术》教案 名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艺术 如何恰当处理学生的课堂回答 读书的艺术 写作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赞赏的艺术 排桌的艺术 轻重相形,正反互用──浅议《师说》的对比艺术 语文教学的艺术 《语文教学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师说》课堂教学节录 文学教育,使听说读写思更艺术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师说》课堂教学节录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 赞赏的艺术 《师说》课堂实录 冬天是个魔术师说课稿 《雷雨》艺术特点 巧施表扬艺术 《春》的绘光艺术 让教学艺术“长”出来 新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雷雨》艺术特色 教案设计的艺术 赏识——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艺术 《社戏》艺术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