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神的一滴》教案2

小编: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检查:(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的惩罚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比海子更没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国的梭罗。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过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

二、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三、由于大家对梭罗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评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四、品味下面的关键句,组内交流,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关键句投影出来)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明确:是说从西端高处看瓦尔登湖,它的样子如同一个圆形剧场,四周的山林风物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因时而化,如同戏剧上演。

3、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明确:“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作者看来这样的生活才是他自己的生活。

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明确:“——”:解释说明。类比手法。

五、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2、本文语言别具魅力,虽是文学语言,但确是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读几处我认为是别具魅力的地方吧。(1)第一节;(2)第二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3)第三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4)第五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六、思考

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泪,神的眼泪与人的眼泪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神的眼泪为世人而流,客观的,是重生和轮回。而人的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虚伪的。

七、补充

梭罗有些议论很精彩:“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我们读到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心灵会一下子豁亮起来。

在古西方的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有九位美丽而智慧的少女,她们是万神之主宙斯和记忆女神的女儿,是分司爱情、智慧、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哲理、天文、数学的九位缪神,人们统称之为缪斯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的起源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中阿波罗神主管音乐,下辖九位缪斯(Muse)女神——宙斯和记忆女神的九个女儿,她们每一个掌管着不同门类的艺术

2神的一滴

设计指导思想

本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译文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翻译。选文共5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写景别致细腻,感情充沛丰富,语言别具魅力。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充分流露在字里行间。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词句,进而对一些写景和议论段落能够鉴赏分析,最终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谈及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介绍《瓦尔登湖》导入。

(投影:梭罗照片、瓦尔登湖及湖畔小木屋照片)

一个人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贪婪无厌,他就成了奴隶,成了沉陷于物欲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隶。为了从繁杂纷扰的俗事中解脱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劳作之余,悠闲地面对湖光山色,面对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两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他把这些景物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这本书开始时反响不大,后来声名鹊起,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二、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名家对梭罗及其作品的评价,课堂交流。未涉及者教师补充。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三、研读课文,然后讨论,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

第1段: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第2段: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第3段:对瓦尔登湖现实处境的担忧。第4段,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庄严纯洁,引用诗句表达作者内心对瓦尔登湖的无限敬仰。

本文以真切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风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远离尘嚣各种俗事后心灵获得的自由心情,同时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害造成的破坏的痛惜。

四、品味下面的关键句,组内交流,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关键句投影出来)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这是和恒河一样的圣洁的水!

明确: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

3、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

明确:此句语词简约,却意味隽永,咏叹了瓦尔登湖的宁静与永恒,与之相比,俗世人生显得短暂、易变而虚幻。

五、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写景是《瓦尔登湖》的重要内容。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首先是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其次,善于变换取景镜头,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多角度展现瓦尔登湖的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本文写景之所以非常自然、逼真、传神,在于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

2、本文语言别具魅力,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语言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得真切自然,而这些质朴的语言更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例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朴朴素素的文字和细节化的描述中包含着无尽的哲思。再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几个修饰语,措辞严厉,强烈地表达了世人以机巧之心利用瓦尔登湖水的厌恶与瓦尔登湖遭遇破坏的痛惜。“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我们看在文章最后,瓦尔登湖被作者称为“神的一滴”,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从梭罗内心流淌出来的一泓清泉,使人蓦然间触及作者悠远的生命感想。

六、思考感悟

1、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读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巨大的财富,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汲汲于名利和物质享乐的人反而会常常感到疲倦、无聊和空虚。劳作之余,梭罗面对瓦尔登湖美景,陶醉其中,放飞心灵。他的生活和生命因此变得滋润和富有。梭罗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与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而且,也只有从繁杂的俗事纷扰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反观和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

2、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有一个梭罗纪念馆,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假如你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参考: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意识中的工具理性日益膨胀,对自然的侵害变得越来越肆意,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贪婪,人成了物欲的奴隶。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那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简朴的隐居生活,对于沉溺于欲望生存之中而不可自拔的人们来说,则无疑是当头棒喝。梭罗以他的亲身实践告诉世人,人完全可以通过一种最最俭朴的生活方式来获取精神的最大快乐与满足。

七、小结

阅读本文,它那清新朴素的文字所展现的迷人风光和作者的宁静心境,使我们的心灵顿时离却尘世的喧嚣,减轻甚至消除我们生存的疲惫,使我们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描绘中重新获得生活智慧的启迪,重新找回灵魂安宁的居所。

八、课后探索发现(任选其一)

1、人们在谈及梭罗的时候,喜欢与中国的著名隐士陶渊明相提并论。但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归隐生活,除了年代上的差异,在隐居的目的等方面也有着不少实质的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美国梭罗博物馆曾在互联网搞了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共有四十六万七千四百三十二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看来许多人即使生活优越但是内心却并不满意。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你如何看待梭罗的人生选择?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神的一滴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在瓦尔登湖只生活了两年,但是后人已经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联结在一起。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位居榜首。如今瓦尔登湖已经成为梭罗追随者们的圣土。

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他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与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梭罗运用朴素的语言,保持了文章的嫩绿和新鲜——有时候,这甚至会让人感觉不够成熟。这也被看成美国自然文学的特征之一:读者和作者没有距离,就像自然和描绘它的作者之间没有距离一样。在美国,在中国,都曾有人指责梭罗虚伪地制造了瓦尔登湖的神话,把瓦尔登湖看成“现代人某种矫情和幻觉的产物”。这样的争论促使人们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反省:文明真的是可以拒绝的吗?孤独真的使人更自由吗?

《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为编者所加。在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梭罗将瓦尔登湖的美丽与神韵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些美丽与神韵的体现依赖于梭罗对大自然与人关系的独特理解,他因此能够与瓦尔登湖进行心灵的沟通。瓦尔登湖在这些文字中既具有一种自然风光的美,也具有一种人格的美。它能够和作者的心灵世界形成平等的、深刻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具有深邃的魅力,让无数人为之神往。从这个意义上看,瓦尔登湖所形成的世界确实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神话。

第1段,作者惊叹道,“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并运用了“大地的眼睛”的精彩比喻。这种开篇即高扬起来的赞叹的调子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它让读者感受到,文章是一篇对于湖光山色的礼赞。古往今来,描写湖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梭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湖人格化了,他拒绝把瓦尔登湖看成是自己情感的载体,而是将湖视作为一种高贵的富于人格魅力的存在,不把它看成人类审美情感投射的对象或情感的附庸。作者先是普泛地赞叹湖,然后引入对具体的瓦尔登湖的描述。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对湖与人的天性的参照关系的表述非常独特。梭罗认为,大自然的美也在塑造着人类审美的眼光,并映衬着人类的心灵世界。

第2段,作者荡舟湖上,引导人们进入一个真实的瓦尔登湖中。开始对于瓦尔登湖地势的具体描写,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在一个可以上演“山林舞台剧”的地方,读者在优美的文字的引领下体验作者所体验的情景:游者像和风一样在湖上漂浮,在湖心放任自流的慵懒和随意形成了强大的诱惑的力量。作者由衷地写道:“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作者体验到了这种与金钱无关的富有,这种富有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虚空的富有。写到这里,作者来了一个急遽的转折,将一种与自然美景相去甚远的丑陋举动揭露出来:人们的大砍大伐破坏了洒满古典生态阳光的湖岸;作者进而揭示出,自然的生态破坏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影响了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第3段进一步描述生态破坏的行为及其恶果。作者写了人们对林木的砍伐,工业文明对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严重的污染,利欲熏心的商人对瓦尔登湖的侵犯让作者感到愤怒,他认为,像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瓦尔登湖水不应该是自来水龙头中的东西,它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存在于热爱自然的人的灵魂深处。

第4段,作者笔锋再次转折,将瓦尔登湖的坚忍和顽强描写出来,这使得读者感受到瓦尔登湖的美丽所包含的一种生命力。作者慨叹它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躏中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社会变迁中一直以年轻的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现。而对于善于发现美、亲近美的心灵而言,它是常看常新的,并能够给作者带来欢乐。这种创造的喜悦是复杂的,它包含有对瓦尔登湖自我修复的生命力的讴歌,对大自然修复人类灵魂创伤的感恩,以及对自然美的痴迷和敏感。

第5段,作者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并将它不平常的诞生与它的本性联系起来,即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的深刻与清澈,它的这种天性比它的表面的风景更有魅力,滋养了康科德镇。所以,对于瓦尔登湖的真正的欣赏,应该是对它的纯美的天性的领悟。当生态破坏的痕迹越来越明显的时候,人们对瓦尔登湖的原初的审美印象越来越鲜明,它已经成为作者的一种理想或者信仰。因此,当作者从康科德河的水面上获得这种印象的时候,他不禁惊呼起来。

接下来的诗节将以上的书写以诗的方式进行了浓缩,并将作者的情感取向勾勒得更加明晰:瓦尔登湖的美并不是生活中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引导,将人们引上澄明之境;瓦尔登湖和欣赏它的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互相交融,成为一体。湖的内在的深邃隐秘的审美品性和亲近它的人的高尚的思想和情操也同居于一个空间,不分彼此。这是一种相当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最后,作者将精神的飞升沉降下来,回归到湖边的一个具体事物——火车上来。他认为对于纯洁庄严的瓦尔登湖的一瞥,就对工业文明所侵蚀污染的灵魂具有无上的洁净作用。这实际上已经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这样,“神的一滴”的命名就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复渲染的瓦尔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悠长。

《神的一滴》是《瓦尔登湖》的一个片段,文章的写作特征更多体现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灵特征。对这种特征很难作细致的解析,而只能从整篇文章所传达出的情绪中去把握和领会。因为《瓦尔登湖》的不朽并不在于某种写作技巧,而在于作者对自然的迷恋、参与和投入,在于他和他描写的对象实现了最淳朴、最亲密的心灵接触。

神的一滴

设计指导思想

本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译文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翻译。选文共5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写景别致细腻,感情充沛丰富,语言别具魅力。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充分流露在字里行间。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词句,进而对一些写景和议论段落能够鉴赏分析,最终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谈及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介绍《瓦尔登湖》导入。

(投影:梭罗照片、瓦尔登湖及湖畔小木屋照片)

一个人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贪婪无厌,他就成了奴隶,成了沉陷于物欲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隶。为了从繁杂纷扰的俗事中解脱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劳作之余,悠闲地面对湖光山色,面对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两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他把这些景物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这本书开始时反响不大,后来声名鹊起,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二、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名家对梭罗及其作品的评价,课堂交流。未涉及者教师补充。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三、研读课文,然后讨论,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

第1段: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第2段: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第3段:对瓦尔登湖现实处境的担忧。第4段,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庄严纯洁,引用诗句表达作者内心对瓦尔登湖的无限敬仰。

本文以真切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风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远离尘嚣各种俗事后心灵获得的自由心情,同时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害造成的破坏的痛惜。

四、品味下面的关键句,组内交流,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关键句投影出来)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这是和恒河一样的圣洁的水!

明确: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

3、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

明确:此句语词简约,却意味隽永,咏叹了瓦尔登湖的宁静与永恒,与之相比,俗世人生显得短暂、易变而虚幻。

五、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写景是《瓦尔登湖》的重要内容。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首先是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其次,善于变换取景镜头,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多角度展现瓦尔登湖的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本文写景之所以非常自然、逼真、传神,在于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

2、本文语言别具魅力,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语言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得真切自然,而这些质朴的语言更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例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朴朴素素的文字和细节化的描述中包含着无尽的哲思。再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几个修饰语,措辞严厉,强烈地表达了世人以机巧之心利用瓦尔登湖水的厌恶与瓦尔登湖遭遇破坏的痛惜。“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我们看在文章最后,瓦尔登湖被作者称为“神的一滴”,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从梭罗内心流淌出来的一泓清泉,使人蓦然间触及作者悠远的生命感想。

六、思考感悟

1、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读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巨大的财富,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汲汲于名利和物质享乐的人反而会常常感到疲倦、无聊和空虚。劳作之余,梭罗面对瓦尔登湖美景,陶醉其中,放飞心灵。他的生活和生命因此变得滋润和富有。梭罗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与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而且,也只有从繁杂的俗事纷扰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反观和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

2、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有一个梭罗纪念馆,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假如你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参考: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意识中的工具理性日益膨胀,对自然的侵害变得越来越肆意,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贪婪,人成了物欲的奴隶。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那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简朴的隐居生活,对于沉溺于欲望生存之中而不可自拔的人们来说,则无疑是当头棒喝。梭罗以他的亲身实践告诉世人,人完全可以通过一种最最俭朴的生活方式来获取精神的最大快乐与满足。

七、小结

阅读本文,它那清新朴素的文字所展现的迷人风光和作者的宁静心境,使我们的心灵顿时离却尘世的喧嚣,减轻甚至消除我们生存的疲惫,使我们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描绘中重新获得生活智慧的启迪,重新找回灵魂安宁的居所。

八、课后探索发现(任选其一)

1、人们在谈及梭罗的时候,喜欢与中国的著名隐士陶渊明相提并论。但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归隐生活,除了年代上的差异,在隐居的目的等方面也有着不少实质的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美国梭罗博物馆曾在互联网搞了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共有四十六万七千四百三十二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看来许多人即使生活优越但是内心却并不满意。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你如何看待梭罗的人生选择?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神的一滴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在瓦尔登湖只生活了两年,但是后人已经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联结在一起。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位居榜首。如今瓦尔登湖已经成为梭罗追随者们的圣土。

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他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与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梭罗运用朴素的语言,保持了文章的嫩绿和新鲜——有时候,这甚至会让人感觉不够成熟。这也被看成美国自然文学的特征之一:读者和作者没有距离,就像自然和描绘它的作者之间没有距离一样。在美国,在中国,都曾有人指责梭罗虚伪地制造了瓦尔登湖的神话,把瓦尔登湖看成“现代人某种矫情和幻觉的产物”。这样的争论促使人们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反省:文明真的是可以拒绝的吗?孤独真的使人更自由吗?

《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为编者所加。在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梭罗将瓦尔登湖的美丽与神韵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些美丽与神韵的体现依赖于梭罗对大自然与人关系的独特理解,他因此能够与瓦尔登湖进行心灵的沟通。瓦尔登湖在这些文字中既具有一种自然风光的美,也具有一种人格的美。它能够和作者的心灵世界形成平等的、深刻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具有深邃的魅力,让无数人为之神往。从这个意义上看,瓦尔登湖所形成的世界确实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神话。

第1段,作者惊叹道,“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并运用了“大地的眼睛”的精彩比喻。这种开篇即高扬起来的赞叹的调子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它让读者感受到,文章是一篇对于湖光山色的礼赞。古往今来,描写湖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梭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湖人格化了,他拒绝把瓦尔登湖看成是自己情感的载体,而是将湖视作为一种高贵的富于人格魅力的存在,不把它看成人类审美情感投射的对象或情感的附庸。作者先是普泛地赞叹湖,然后引入对具体的瓦尔登湖的描述。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对湖与人的天性的参照关系的表述非常独特。梭罗认为,大自然的美也在塑造着人类审美的眼光,并映衬着人类的心灵世界。

第2段,作者荡舟湖上,引导人们进入一个真实的瓦尔登湖中。开始对于瓦尔登湖地势的具体描写,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在一个可以上演“山林舞台剧”的地方,读者在优美的文字的引领下体验作者所体验的情景:游者像和风一样在湖上漂浮,在湖心放任自流的慵懒和随意形成了强大的诱惑的力量。作者由衷地写道:“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作者体验到了这种与金钱无关的富有,这种富有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虚空的富有。写到这里,作者来了一个急遽的转折,将一种与自然美景相去甚远的丑陋举动揭露出来:人们的大砍大伐破坏了洒满古典生态阳光的湖岸;作者进而揭示出,自然的生态破坏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影响了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第3段进一步描述生态破坏的行为及其恶果。作者写了人们对林木的砍伐,工业文明对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严重的污染,利欲熏心的商人对瓦尔登湖的侵犯让作者感到愤怒,他认为,像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瓦尔登湖水不应该是自来水龙头中的东西,它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存在于热爱自然的人的灵魂深处。

第4段,作者笔锋再次转折,将瓦尔登湖的坚忍和顽强描写出来,这使得读者感受到瓦尔登湖的美丽所包含的一种生命力。作者慨叹它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躏中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社会变迁中一直以年轻的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现。而对于善于发现美、亲近美的心灵而言,它是常看常新的,并能够给作者带来欢乐。这种创造的喜悦是复杂的,它包含有对瓦尔登湖自我修复的生命力的讴歌,对大自然修复人类灵魂创伤的感恩,以及对自然美的痴迷和敏感。

第5段,作者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并将它不平常的诞生与它的本性联系起来,即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的深刻与清澈,它的这种天性比它的表面的风景更有魅力,滋养了康科德镇。所以,对于瓦尔登湖的真正的欣赏,应该是对它的纯美的天性的领悟。当生态破坏的痕迹越来越明显的时候,人们对瓦尔登湖的原初的审美印象越来越鲜明,它已经成为作者的一种理想或者信仰。因此,当作者从康科德河的水面上获得这种印象的时候,他不禁惊呼起来。

接下来的诗节将以上的书写以诗的方式进行了浓缩,并将作者的情感取向勾勒得更加明晰:瓦尔登湖的美并不是生活中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引导,将人们引上澄明之境;瓦尔登湖和欣赏它的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互相交融,成为一体。湖的内在的深邃隐秘的审美品性和亲近它的人的高尚的思想和情操也同居于一个空间,不分彼此。这是一种相当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最后,作者将精神的飞升沉降下来,回归到湖边的一个具体事物——火车上来。他认为对于纯洁庄严的瓦尔登湖的一瞥,就对工业文明所侵蚀污染的灵魂具有无上的洁净作用。这实际上已经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这样,“神的一滴”的命名就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复渲染的瓦尔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悠长。

《神的一滴》是《瓦尔登湖》的一个片段,文章的写作特征更多体现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灵特征。对这种特征很难作细致的解析,而只能从整篇文章所传达出的情绪中去把握和领会。因为《瓦尔登湖》的不朽并不在于某种写作技巧,而在于作者对自然的迷恋、参与和投入,在于他和他描写的对象实现了最淳朴、最亲密的心灵接触。

    相关推荐

    《神的一滴》学案2 《神的一滴》说课稿2 《神的一滴》教案3 《神的一滴》教案1 《神的一滴》导学案 《神的一滴》导学案3 《神的一滴》的高一语文教案 《神的一滴》说课稿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2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教案教学设计4 高一语文《神的一滴》教案设计 《神的一滴》说课稿4 神的一滴检测试题 《神的一滴》课堂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神的一滴》教案5(苏教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反思2 高一语文《神的一滴》检测试题 神的一滴——读《瓦尔登湖》有感 《神的一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6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8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1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3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11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语文神的一滴同步练习(带解析)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设计7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案教学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导学案 三年级语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高二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2017优质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学设计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学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实录 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学设计 *3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学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反思 S版三年级下册《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 《你,浪花的一滴水》教案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5[苏教版必修四]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之一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10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说课稿 《珍惜每一滴水》教案之一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堂实录 三年级语文下册《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最新教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堂教学实录 《奥林匹克精神》教案2 浪花里的一滴水 教案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2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学案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4 《神奇的克隆》教案之一 《神奇的克隆》教案之一 《神奇的丝瓜》教案之一 《珍惜每一滴水》教案之三 一年级识字的点滴谈 《神奇的音箱》教案之一 《珍惜每一滴水》教案之二 《你,浪花的一滴水》课文 滴水穿石的启示之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 《你,浪花的一滴水》的教学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册):《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 滴水穿石 教案 滴水穿石 教案 《军神》教案之一 《浪花里的一滴水》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 《你,浪花的一滴水》教学设计 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点滴谈 点滴生活,点滴评价,点滴发展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导学案 工匠精神班会教案 弘扬工匠精神班会教案2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设计一 《你,浪花的一滴水》教学设计 《珍惜每一滴水》教案西师版 神奇的光教案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一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教学反思 《神奇的玻璃家族》教案之一 高一语文教案:神奇的极光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之三 军神教学设计示例2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一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一) 《神奇的塔》教案(一年级下册)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2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