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南开大学教授评析《渔父》

小编:

南开大学教授评析《渔父》

·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您能进一步谈一下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吗?

当时的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只要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有知识的、有头脑的一个读书人,或者说一个世人,或者哪怕是一个一般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其实何尝不是如此?面临着一种选择,最后自己作出一个和自己的人格有着一种提升意义的最后的决定,我想《渔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塑造了一个文化范形。那么这种文化范形的影响是长远的。另外还有一点,这篇文章很短小,但是写得很生动,特别是它这种自设问答。这种方式在词赋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滥觞之作。

·您能谈谈《渔父》对后世留下怎样的影响吗?

它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它这里面是两个人物: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可是到后来,对后代的文人发生了影响,这两个形象往往是揉合到一起的。后来人们很多都愿意来谈渔父,实际谈的那个渔父和屈原里的渔父稍有不同:这个《渔父》篇里的渔父,它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不是对立面。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那么我要洁身自好。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和里面的这种意味,我们可以体会。它有一个品格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是逝去,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逝去,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逝去。它是一种结合。那么这样一种结合在文学史上、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我查了一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点击一下“渔父”这个词,出现了2676条。这里面当然不全和屈原的

《渔父》有关系,有些和《庄子》的《渔父》有关,有些可能就和一般的渔父有关。但是我大致分析一下,至少不下于千条和屈原《渔父》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作为一种文化范形,或者是这里面衍生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甚至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前几年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开始的主题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为什么要说“渔樵”,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有隐逸的味道,而隐逸又和渔父这个意象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作品虽然很短小,但它却成为文学史上,甚至于某种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

在《楚辞》里,《渔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渔父》的作者,一个是《渔父》写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具体的时间。关于作者,古人大多数都相信《渔父》是屈原自己写的,而今人大多数都认为它不是屈原写的。但是,尽管不是屈原写的,也是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说他的学生写的。也就是说,不管对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认定是不是屈原,总之,和屈原是有关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很密切,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或者在哪个地方写的。这大致也是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罗江附近。“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这个作为学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对于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它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写的,有一个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写出来的。

    相关推荐

    南开大学教授谈《陋室铭》 授鱼不如授渔 授鱼 授渔 创渔——课程新理念 授人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渔父》教学案2 《渔父》教案 《渔父》学案 《渔父》教案3 《渔父》导学案 《渔父》学案3 《渔父》学案5 《渔父》教案9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12 《渔父》教案5 《渔父》教学实录2 《开国大典》评课 《渔父》教学设计10 《渔父》导学案6 《开国大典》评课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作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渔父》教案教学设计8 《忆江南》教学片段评析 《忆江南》教学片段评析 《渔父》课堂实录 《渔父》教案设计6 高二《渔父》教案7 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 青海师范大学刘晓林教授点评高考作文 《小小的船》授课自评 《渔父》教案教学设计11 《小小的船》授课自评 夸父追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南京大屠杀(公开课教案) 北大教授曹文轩批评中学语文教材不够美 《渔父》课堂实录4 开国大典预习指南教学反思 《父亲和鸟》课堂实录评析 《小兔运南瓜》教学片断及评析 《小兔运南瓜》教学片断及评析 《小兔运南瓜》教学片断及评析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及评析 《望江南》《渔家傲》教学设计 《望江南》《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小池塘》案例评析公开课 《渔夫的故事》评课 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家傲》赏析 《报任安书》《渔父》教案及练习 话说中学老师与大学教授 《开国大典》词句解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换位思考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渔家傲》赏析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评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及评析 《马说》简析与授课方案 语文教学的真谛──和谐统一──《开国大典》课堂实录评析 《渔父》导学案4(苏教版必修5) 张华教授评王崧舟《一夜的工作》 《忆江南》、《渔歌子》词两首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渔家傲 秋思》评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序言及结语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关于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的思考 中学教师、大学教授及中学语文教学 南泥湾开荒 开国大典教学片段赏析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6开国大典教材简析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南泥湾开荒 《从现在开始》课堂实录与评析 北大庆祝林庚教授九十华诞 《伟大的友谊》教学实录与评析 《伟大的友谊》教学实录与评析 《从现在开始》课堂实录与评析 渔夫的故事教学点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