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3 《隆中对》

小编:

《隆中对》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

(解说: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能力,学以致 用。通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 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点拨]

一、《隆中对》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三、“文眼”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五、诸葛亮的策略

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却对全国的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如数家珍,可见其的确足智多谋。而他的规划和策略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解说:“点拔”的目的在于导学。以上几个问题都是为了让学生阅读时真正掌握方法而应注意的重点,但这绝不能成为教师“讲深讲透”的依据。教学过程中,尤应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自主解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教师“点到为止”即可,而不能包办代替。)

板书设计

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教后反思:本文文字比较通俗,为了引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可适当插入一些历史小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上教参:隆中对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一等奖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3《范进中举》教案 教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学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4 《出师表》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1 《陈涉世家》 《隆中对》教学实录3 九年级《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家庭作业:隆中对 《隆中对》教学设计3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六单元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3傅雷家书两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第六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题:第六单元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教学设计 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说课稿 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2 《唐雎不辱使命》 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 教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隆中对》教案11 教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教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教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教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习题集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 隆中对 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及练习:第六单元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2、3、6单元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测试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试卷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教案 《隆中对》自读教案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表格教案合集:第1-3单元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素质测试与提升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活动: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人教版九上第六单元知新作业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 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六年级上第八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测试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试卷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试题 粤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三年级上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22.隆中对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 上册 第六单元单元分析与提示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业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中学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隆中对》教案设计 《隆中对》教案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