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说书人》学案2

小编:

【学习目标】

1.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饱含的真挚情感。

2.了解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3.品鉴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

1.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饱含的真挚情感。

2.了解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品鉴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习过程】

导入语:

“说”——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方式,说的是古今轶事,说的是忠勇贤良。

“书”——是落墨成香,是聚页为章,是台上惊堂的木,是历史沉积的石。

“人”——是心酸的人,是苦命的人,撇是行江湖的腿,捺是讨生活的嘴。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师陀,走近说书人,一起聆听他诉说沧桑。

活动一:初读感知  知人论世

1.识作者

师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祝县人。1937年由著名作家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等人组成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最终评出三部获奖文学作品:芦焚的短篇小说集《谷》、曹禺的《日出》与何其芳的《画梦录》。建国前文学评奖甚少,故此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备受文学界的瞩目,师陀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2012年,师陀的小说《邮差先生》被选为当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中文学类阅读文本。其小说少有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常呈现出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2.知背景

本文写于1942年,选自师陀最负盛名的小说集《果园城记》。该小说集创作于上海沦陷时期,作者以凄凉而温柔的抒情笔调,写了一小城市(果园城)的历史及各种小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这个城市也成了当时中国社会停顿和倒退的缩影。

3.解文题

“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从广义上说,它还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说书”是平民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而“说书人”就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一类人。

4、整体感知,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小城市的说书人潦倒一生、凄然死去的故事,饱含了作者对其深深的感情。

活动二:品读感悟  鉴赏切磋

(一)细味方见精彩,试从文中圈画出精彩的细节或令你的感动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思考文中的“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从中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可从环境、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角度考虑,小组自行选段,诵读体会,探究交流。)

预设问题探究

1、说书人是一个            人。(形象)

【明确】

(1)是一个以说书维持生计的人

(2)是一个说书技艺高超的人

(3)是一个举目无亲的人

(4)是一个贫穷困苦的可怜之人   (身份低贱,生活落魄,他讲述一个生动的侠义故事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

(5)是一个有知识的文化人

(6)对说书艺术执着热爱   (生命垂危时还坚持说书)

(7)是“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一个善良的人    (说的内容既有古代人物如武松、鲁智深、孙二娘的故事,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大众心中的英雄)

(8)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没人关心他的衣食住行、娶妻生子,没人在他生病时候送药照顾——没有给予其关爱与温暖)

总括:说书人是一个卑贱的、可爱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苦人”。

2、小组自行选段,细味精彩细节:

(1)“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明确】说书人的语言描写,这种状况完全是一个乞丐的生命存在方式,他讲述的动人的侠义故事让人痴迷,却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这请求之中尽显生活的沉重与凄苦。他演绎经典传统文化,却落得如此狼狈,不让人汗颜时代在没落,在这样的时代尊严已一文不值,可悲可叹。

(2)学生找到有关“我”每次见到说书人情形的句子:

第一次见说书人:“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

第二次见说书人:“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唾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

第三次见说书人: “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伐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明确】抓住“长衫”这一细节的描写,分析其作用:(a)长衫,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象征。(b)坚持穿长衫也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着;(c)通过说书人的长衫由“蓝布长衫”到“灰绿色”,到最后的“破长衫”的变化,暗示了他生活的每况愈下,为他穷困病死做了铺垫;(d)推动情节的发展。

(3)说书人在哪个场所说书?这个场所经历了一次怎样的变迁?(有何隐喻?)

【提示】在城隍庙   (自主学习注释——城隍庙: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庙”改成俱乐部这一变迁隐喻着传统文化的失守和落寞。

说书作为中古就时代的文艺形式之一,它担当者丰富人们娱乐生活、引导民众向善、弘扬忠义等文化作用。

3、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重视读)

(1)小说第二段中插入“我”对志愿书的填写,有什么用意?

(师语)汪曾祺说:“一个人很少愿意自己是另外一个人。”但是作者却愿意抛弃世人所追求的一切,想成为说书人,表达出什么情感呢?

【提示】直接抒发我对说书人的着迷和敬佩。说是撒谎家,很形象,是因为说书的内容多为被演绎过的历史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被吹嘘夸大的,或者根本就不曾存在过。世人特准,是因为人们爱听那些侠义勇敢的故事,并沉迷其中。

(2)小说中对人们听得入迷的描写,情感充沛,是我“心中的说书人”。

( 生读)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天下之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提问:感动的是什么?难忘的是什么?心田上的种子是什么?

感动的是:我们沉浸在说书人营造的英雄的热血中。

难忘的是:生动的说书技艺,塑造出的光辉的英雄形象。

(3)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我们全不说话。(杠夫无话可说因为不关心,我无话可说因为悲伤、无奈。)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同样的一句话,感情不同。一个是嘲弄,一个是认为说书人的死对于生前的艰难来说反而是种解脱。反映出小城人情的冷漠)

(4)小说最后一段对说书人的情感爆发,请学生读、赏。

(反复朗读)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癀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多么渺茫,多么空虚!……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5)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在小说中的蕴含的情感。

【提示】(a)赞美说书人技艺高超,对他展示给人们的美好侠义天地表现出无限眷恋;(b)赞美说书人执着精神以及自尊自爱的品质;(c)遗憾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被小城的人们渐渐遗忘,对传统的文化精神失去了活力,显得荒凉破败感到痛惜。

(过渡语)文章中诗情充沛,充满了对说书人的赞美、倾慕之情,使得小说中充斥这浓厚的抒情色彩。与其说本文是一篇小说,不如说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们来看下面一个问题,何为小说的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二)师陀说:“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作者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师语)《说书人》之所以有如此浓郁的抒情性,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散文常用的第一人称“我”,把小说中作为一个听众的“我”,完完全全变成了抒情散文的“我”。读者随着“我’的视角,感知说书人的故事,抒发内心的情感,使小说富有散文式的真实性与抒情性。特别是小说最后写说书人下葬的结尾,创造了本文抒情高潮,与其说是故事的结局,不如说是作者与读者心灵的对话,是给说书人情感真挚的祭文,是作者跟读者一起体验人生的陨落与深华。作品淡化小说的情节,使小说极富抒情性,这边是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过渡语)一直穿长衫的“说书人”凄凉地离世了,曾经神圣雄武的“城隍庙”也没有了。那么,同学们,“说书人”和“城隍庙”的境遇是偶然的吗?请思考活动三的问题。

活动三、研读探究   合作提升

如果说“说书人和城隍庙”的境遇是那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图?联系当下,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说书人”“城隍庙”这一类现象吗?我们该如何对待?

(活动设计意图:问题延伸,由文本内容到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关注人生,体悟悲悯情怀。)

学生观点: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着批判,继承,吸收,创新的态度。

(师总结语)面对说书人的新坟时,文中的“我”曾向整个世界叩问:“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黄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三个“在哪里”既是对说书人悲催生命的找寻,其实更多的是对生命价值的叩问,对文化价值的叩问。他们的境遇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是偶然的,本文寄予了作者对现实中落寞的文人及传统文化的担忧。

这位有着古典文化与评书文化标识的说书人死了,无疑是时代的悲哀,社会的悲哀,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悲哀。

(结束语)《说书人》的文章我们很快就学完了,但是说不完的是人间沧桑,道不尽的是生死笑忘。故事里,总让人向往,情未央。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希望我们同学们能立足现实,观照传统文化,让它余情未央!

活动设计说明

教学思路重难点设计说明:本文属于“珍爱生命”版块中“陨落与升华”部分,文章言辞优美、寓意厚重。这便要求教师努力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想象力,让其更贴近作者的情感世界,且能通过掌握师陀先生的独特创作技巧,领悟作者的情感意图。因此,我把“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饱含的真挚情感”和“了解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定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因此如何使现在的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有有所启发,从而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触,懂得珍视传统文化。也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活动一“初读感知  知人论世”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初步了解作者和文本的背景,让学生对师陀、对《果园城记》、对说书人有个基本的认知。整体感知文本,是锻炼学生信息综合的能力。

活动二“品读感悟  鉴赏切磋”是本堂课的重点,由于本文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学生对说书人没有直观的感受,所以要通过细节、肖像、环境等多角度去鉴赏作者笔下的说书人,理解作者对说书人饱含的复杂情感。所以本课的重点便是品读赏析文本,互相交流切磋,体会作者对说书人浓浓的情感。

活动三“研读探究   合作提升”的设计是将问题延伸,由文本内容到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关注人生,体悟悲悯情怀。

    相关推荐

    《说书人》学案 《说书人》教案教学设计4(苏教版必修2) 《书愤》导学案2 《说书人》教学设计3 2《三味书屋》|人教版 《沙之书》导学案2 《说书人》课堂教学实录 《有的人》说课稿2 《虞美人》说课稿2 《师说》导学案2 2《雨说》导学案 说书 《说“屏”》导学案 2 《报任安书》教案2 《女娲造人》说课稿2 《人琴俱亡》说课稿2 育人与教书──重读《师说》 师说教案2 《马说》教案2 《师说》教案2 《师说》教案2 《马说》教案2 《说“屏”》教案2 谈读书2 说明书新说 人教版九年级第2课《雨说》导学案 《人和》导学案2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2 三味书屋》 2《三味书屋》 2 读书访谈 2 三味书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雨说》教案2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2 2.三味书屋 《最大的“书”》 教案讲义2 2 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 2 雨说 《巨人的花园》说课设计2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2 雨说2 《第2课 雨说》教案 马说2 《第2课 雨说》教案 与朱元思书2 《说“屏”》教案(2课时) 《人生》教案2 《人琴俱亡》学案2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2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说“屏”》说课稿2 《雨说》说课稿2 [粤教必修二]《与妻书》导学案2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篇) 人教版《走遍天下书为侣》说课 嗜书人 有的人教案2 《泥人张》教案2 人与书 《俗世奇人》导学案2 有的人教案2 《虞美人》教案2 黄生借书说 黄生借书说 《我的第一本书》2 《有的人》教案2 有的人教案2 读书人和旧书摊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设计2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说课稿2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8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2 傅雷家书两则2 《祝福》板书设计2 《蒲柳人家》教案2 《雨说》教学设计2 《马说》教学设计2 《马说》教学设计2 《师说》教学设计2 《马说》教学实录(2)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2 高三语文师说教案2 《马说》教学设计2 《女娲造人》教案2 《人琴俱亡》简案2 《亡人逸事》教案2 《日月潭的传说》教案2 17《说明书三则》 《亡人逸事》学案设计2 《石头书》说课稿 《看书》说课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五(2)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六(2) 《看书》说课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八(2) 《月光启蒙》书后练习2的答案: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活动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