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寒假作业

高二上学期寒假语文试卷(附答案)

小编:

语文成绩好并不等于语文水平高。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上学期寒假语文试卷,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实,唯独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艺术倾向理想,故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艺术以似与不似为目标,不能似,亦不能不似。

艺术批评与艺术不同,仍应以真实为目标。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包括艺术批评的娱乐化,都与真实远矣,因而有失语之类对艺术批评的批评,包括对艺术批评目的庸俗化的质疑,尤其孔方兄的不期而至,更导致艺术批评的矮化,也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

艺术批评的所谓真实是有条件的,它并不期待艺术批评与艺术的完全重合。中国古代有诗无达诂之说,而在西方则有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谓。可见,对艺术批评的期许,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直是很理性的。所谓失语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借助对艺术批评对象的杜撰,实现与批评对应的批评对象风马牛不相及的目的。失语之失,失在作伪。

艺术批评亦有与艺术近似的一面,因为艺术批评也有理想,因此严肃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批评,除却客观与公正之外,还须超越艺术,即超越批评的对象,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艺术,纯化艺术,端正艺术。对艺术批评失语的批评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对这一目标的偏离。

但是艺术批评的真实依然是可以期待的,这里的所谓真实只是相对意义的存在,不是指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对象之间的完全重合,仅限于艺术批评与批评对象可以相互印证,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情景下的有限印证。它大致指向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虚与实这些曾经以时序指向图腾、宗教、权力、风俗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存续的社会意识。所有艺术批评一直围绕着这些意识形成历史波澜,并且衍生出诸如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继承与革新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和不同的批评方式,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信仰、同一区域,其批评的标准与方式亦是变化的。不仅如此,古今之间,中西之间,还存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争斗。这些既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亦是艺术批评的现实。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德的侵蚀,亦还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语的更为深刻的原因。

艺术批评的真实性从理想的层面看,并不虚妄,它可以感知,可以体悟。今日中国艺术最切近的目标应当是如何回应21世纪人类共同理想的文化自觉,中国文化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国艺术的责任与使命,当然也是中国艺术批评的责任与使命。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日)

1.下列关于失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失语既指艺术批评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是对存在着不足的艺术批评的批评。

B.除了批评道德的侵蚀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评素质的掣肘。

C.失语是一种作伪,目的是使艺术批评同与其对应的批评对象之间没有联系。

D.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和艺术批评的娱乐化等,都属于艺术批评的失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而艺术批评仍以真实为目标,当艺术批评偏离或远离真实时,就会出现失语之类的批评。

B.艺术批评的真实并不要求艺术批评与艺术完全重合,但这种有条件的真实并不是说可以借助杜撰批评对象去作艺术批评。

C.艺术批评和艺术都有理想,因此艺术批评不仅要客观公正,还要超越艺术,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纯化和端正艺术。

D.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都由艺术批评衍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中国、中国艺术和艺术批评的责任和使命,是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部分。

B.不同民族、信仰或区域之间存在着批评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即使民族、信仰或区域相同,其批评标准和方式也有变化。

C.在艺术批评的标准和方式上,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存在是非轻重的争斗,这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之一,也是其现实之一。

D.金钱的介入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只要艺术批评能够不受金钱的干扰,就能够保持真实并重获应有的尊严。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①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励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今录其章章效于事者,着之篇末。

(节选自 《后汉书郭林宗传》 )

[注] ①斗筲:喻低微、卑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遭母忧,有至孝称。 忧:疾病。

B.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 辟:征召。

C.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坟籍: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D.弟子以千数。 数:计数。

5.下列各句中,分别表明郭太好学善友和鉴品士人的一组是( )(3分)

A.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B.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

C.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 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D.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隐居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后来陈蕃、窦武遇害,郭林宗在野外号哭,极为悲痛。

B.郭太曾经在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折垫起来戴在头上,当时人们也学着他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为人所敬慕到这种地步。

C.郭太早年丧父,母亲让他在县里做事。林宗说:大丈夫哪能从事这种卑贱的工作呢?就辞掉不去。跟屈伯彦学习,三年毕业,博通群书,擅长音律。

D.郭林宗死,志同道合的人为他建墓碑,蔡邕写祭文,蔡表示郭林宗品行高尚,文章没有夸大其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道中寒食

陈与义①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 ①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5分)

答: 9.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⑵ 心非木石岂无感?

⑶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⑷ 卧龙跃马终黄土,

⑸ 吴质不眠倚桂树,

⑹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沈从文在北京

面对姐夫田真一的质问,沈从文说:在乡下做老总有出息?可是我怎么做下去?六年中我除了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个愚蠢残忍的印象,什么都学不到!我想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

听了沈从文一番话,田真一不觉微笑着,极诚恳地对沈从文说:好,凭你这点胆气,就有资格来北京城住下。可是我得告诉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

沈从文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每天早上吃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的单衣。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钻进被窝,看随身带来的那本《史记》。

后来,在自己的窄而霉小斋里,沈从文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投出后的文章却如石沉大海。

1923年12月,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他说: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所说的危机,其时正降临到沈从文身上。

深秋的北京,刮起大风,尘沙遮天蔽日,昏黄的阳光在空中凄惨惨地闪烁,沈从文独自彳亍街头,又是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一支奇怪的队伍从他身边走过。最前面的是一个军人模样的人物,手里摇摇晃晃举着一面小白旗,身后跟着七八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同胞。

拿旗的人打量着沈从文,无所谓地笑笑说:跟我们走, 有饭吃。沈从文便跟到队伍后面。队伍在一处停了下来,然后人们依次到一张桌子前面押按手印。快轮到沈从文时,他瞧见了放在桌子上供人画押的表格,赶紧悄悄离开了队伍,带着失望转回他的窄而霉小斋。

他明白,那个举白旗的人物,是招兵的,跟在他身后的同胞正准备去卖身当兵。他晕乎乎地走着,心里涌起悲愤,同时缠夹着理不清的混乱。

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 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郁达夫倾诉自己的处境。11月13日,郁达夫来看望沈从文了。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郁达夫推开了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夾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 的手提笔写作。

郁达夫默默地听了沈从文倾诉自己来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处境,瞧瞧沈从文的神色,郁达夫一切都明白了。 他站起身来,将脖子上的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摘下,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从文身上。然后邀请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顿饭。结账时,共花去一块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半个世纪以后,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拜访沈从文时,两人曾谈及这件往事。郁风说:沈先生对我说这话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境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三个月后,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遥夜五》。文章叙述了自己乘公共汽车的一段经历,在将自己与有钱人的对比中,诉说自己窘迫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到的人生痛苦和孤独。这篇文章被北京大学教授林宰平看到了。他托人找到沈从文,邀他到自己家去谈天。这陌路相逢的一老一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得林宰平介绍,沈从文终于得到了一份工作去香山慈幼儿园图书馆做了一名办事员。

1980年,美国一位学者金介甫在北京访问沈从文时,曾这样问他:

您为什么1922年来北京?

我想独立。

我并不是为吃饭和做事来北京的!

到1926年,他的作品已经获得了较多的发表机会,沈从文走完了最初阶段的创作历程。

(选自 《沈从文传》有改动)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3分)

A.看到当时军队杀人成风的恶行,沈从文离开了湘西。他在北京开始求学和写作,但不久生活的艰辛让他开始对生活绝望。

B.由于饥饿、贫穷,有人为了有口饭吃,而选择了卖身当兵。这与沈从文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去救国的想法矛盾,所以他只好忍着饥饿,悄悄离开了。

C.深秋的北京,刮起了大风凄惨惨地闪烁既交代了当时恶劣的气候,又烘托出了沈从文在北京城追求奋斗时的孤独无助和生活上的凄苦。

D.文章采取插叙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沈从文与郁达夫侄女的对话,以及美国学者对他的采访,这对塑造沈从文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12.谈到鲁迅所说的危机,其时正降临到沈从文身上,这里的危机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在谈到与郁达夫的交往时,沈从文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请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14.在湘西时,沈从文做的是老总,但他却跑到北京忍饥挨冻,受冻受寒。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回答。(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

B.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C.《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日前制片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D.经过我国航天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科研攻关,负载着国人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踏上了38万公里奔月的漫长之旅。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某制药公司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分别设立了办事处,主要推销用于治疗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该公司生产的胶囊。

B.中国政府已与包括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希腊在内的多个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的双边协议,各国将共同致力于促进文物返还的国际合作。

C.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整个人类的战斗。

D. 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填在方格中,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6分)

发展前景人数百分比

部分网络语言会进入汉语词典33626.7

网络语言会代替传统语言846.7

网络语言经过规范,会进入日常生活81864.9

网络语言最终会消亡221.7

(摘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极少数人认为网络语言最终会走向消亡外 (不超过30个字), (不超过30个字),甚至还有小部分人认为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会逐渐取代传统的语言。

综上所述,被调查者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不超过30个字)。

18、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只填写序号)(3分)

①湖中,清波柔浪,那是水在流动。 ②山上林木葱茏,四季常绿,山在流动之中,见浓浓的绿色向湖中倾斜。 ③岸上,峰峦起伏,那是山在流动。 ④湖中千岛错落,水环岛转,水在流动之中,将浓浓的绿色拥上岛峰。 ⑤于是,你会觉得那流动的既是山、是水、更是弥漫在山水之中的春色。 ⑥走进微山湖风景区,你会强烈感到你进入了一个流动的世界。

19、请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一种修辞方法,编写下面一则魔鬼词典的词义。(4分)

示例:①外语老师:校园里最早与国际接轨的人。

②红笔:老师手中的执法工具。

③小纸条:教室里的移动电话。

成绩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人想要成为用剑的高手,就去找一位剑术大师。他问:我努力练习多少时间能成为高手呢?大师说:10年。他又问:如果我不吃不睡24小时不断地刻苦练习,那需要多少时间呢?大师说:30年。为什么呢?因为你忘记了做这件事的乐趣所在。

要求:准确理解材料的意义指向,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上学期寒假语文试卷答案

一、客观题(24分,每题3分)

1234561115 16

BCDABCCDB

二、主观题(96分)

现代文阅读

1.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解析:将也许后者才是(第6段中)的或然判断误为还在于的实然判断。曲解原意。

2.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偷换概念。选项中后一个艺术批评不同于原文的严肃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批评。

3.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只要就的说法不仅绝对而且无据。

1.A解析:忧,居丧,指母亲的丧事。

2.B解析:A项的第二句体现了郭太的耿直而不为仕途,而不是鉴品士人。C项的第二句是涿郡卢植对郭太的敬重之语。而不是鉴品士人。D项的第一句是说郭太的免遭陷害后,回家教授弟子。不是体现它的好学善友。

3.C解析: C项的后半句美音制音制指言语中声音的节奏。

4.(1)开始见河南尹李膺,李膺认为他十分与众不同,于是结为好朋友,名声震动国都。

(2)郭林宗虽然善于鉴识人物,品评人物,但不作激切而深刻的谈论,所以宦官专政也不能伤害他。

译文:

郭太字林宗,东汉太原介休人。出身寒微。父亲死得早,母亲想要他去县里做事。林宗说:大丈夫哪能从事这种下贱的工作呢?就辞掉不去。跟成皋屈伯彦学习,三年毕业,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游于洛阳,开始见河南尹李膺,李膺大加赞赏,于是结为好朋友,名震京师。后来回到故乡,士大夫诸儒生送到河边,有几千辆车子。郭林宗只与李膺同船过河,送行的众宾客望见他俩,如神仙一般。司徒黄琼征召,太常赵典举有道。有人劝郭林宗出为官的,林宗回答说:我晚上观看天象,白天考察社会人事,天命要废弃的,是不可支持的。于是,他都没有应。天赋有知人之明,喜欢奖励教育读书人。身长八尺,容貌魁梧奇伟,宽衣大带,周游郡国。曾经在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折垫起来,当时人也学着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为人所敬慕大都是这样。有人问汝南范滂说:郭林宗是怎样一个人呢?范滂说:隐居像介子推一样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像柳下惠一样,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天子不能把他看做臣仆,诸侯把他看做朋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后来母亲去世,有至孝的名声。郭林宗虽然善于鉴识人物,品评人物,但不作激切而深刻的谈论,所以宦官专政也不能伤害他。党祸兴起,知名之士大多遭其害,只有郭林宗和汝南袁闳得以幸免。于是闭门教授,学生以千计。

建宁元年(168),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害死,郭林宗在野外号哭,极为悲痛。因叹声说:人死了,国家也危险了。乌鸦不知落在那个人家的屋上啊'。(是说王业不知当何所归。)

第二年春,在家去世,终年四十二。四方之士一千多人来送葬。志同道合的人于是共刻石立碑,蔡邕作碑文,既成,对涿郡卢植说:我作的碑铭多啊!都有些感到惭愧,只有郭有道碑无愧色呢。

郭林宗所举荐选拔的官员,都如他所鉴定的。先言后验,大家都佩服他。后来喜欢品鉴人物的,或附会增加夸张之,所以多了一些华而不实和怪诞不稽之词,又像卜相之书。今录其明明白白见效于事实的,写在篇尾。

古诗阅读

答案:

8.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 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计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任意答出三个即可;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9.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 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6分;答出任意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

10.古诗默写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吞声踯躅不敢言。

3使我不得开心颜。

4人事音书漫寂寥。

5 露脚斜飞湿寒兔。

6久作长安旅。

11.答案:C

A项,生活的艰辛让他开始对生活绝望有误。由全文看,沈从文生活窘迫,后来内心有过黯淡,甚至悲愤,但未曾绝望。

B项,对沈从文离开原因的分析有误,他离开是因为看清了这是在画押卖身当兵,这与他追求独立、读书救国的思想相矛盾。

D项,再现了沈从文与郁达夫侄女对话错误。

12.答案:危机指经济上的危机。(2分)作用:表明当时沈从文生活上的极度窘迫;引出下文,沈从文在饥饿中几乎要跟着招兵的人去卖身画押。(4分)

13.答案:①与郁达夫侄女的谈话使沈从文想到了当年郁达夫对他的帮助和慰藉。②那个时候是沈从文生活最窘迫,内心最孤独痛苦,最需要慰藉的时候。③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依然让沈从文满怀感激。(每点2分,表达准确流畅1分)

14.答案:赞成沈从文的做法。他这样做,是有着高远的理想基础的,他是为了能够读好书,去救国家。这表现出他好学,锐意进取的一面。在旧部队中学不到想学的东西,就毅然离开,即便吃苦,也坚持追求。这是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的做法。一个人要独立,不能只为吃饭着想,要为信仰而奋斗。

15.答案:D

A项耄耋之年耄是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耋是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耄耋之年意为七八十岁的年纪,形容年寿很高,根据后面的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这个内容可知本句使用恰当。

B项杳无踪迹杳是远得看不见踪影。杳无踪迹意为一点踪迹都没有,指不见行踪,不知去向,与本句要表达的在国内各大书店找不到《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意思符合。

C项不胫而走意为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不待宣传、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在本句中用来形容《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使用恰当。

D项旷日持久,指长期持续下去或耗费时日拖延得很久,含贬义。用来形容科研人员的攻关不恰当。

16.B

A项语序不当,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该公司生产的胶囊当为该公司生产的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胶囊

C 项第一个分句提主干是研制是项目,搭配不当,应改为研制疫苗是工程浩大的项目,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潜心研究,第三个分句没写主语,根据主语承前省的规则,还应为潜心研究,但 潜心研究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搭配不当,主语应为研制疫苗,因此病因是主语残缺。

D项语序混乱或句式杂揉,将为期两天提至这次之前作定语,或将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改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意见交流。

17.答案:1、大部分人认为网络语言经过规范,会进入日常生活 。

2、不少人认为部分网络语 言会进入汉语词典 。

3、是比较宽容的,同时期待对网络语言做进一步规范。

18.答案:⑥③①②④⑤ 按总说、岸上、湖中、山上、总说思路。

19.答案:略。魔鬼词典的特点:第一,幽默讽刺。第二,短小精悍。第三,富含修辞。第四,富含哲理。

三、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写作指津】

这道作文题材料所叙述的是一位想成为用剑高手(有理想)的追求练剑速度(求高效)的学剑者与剑术大师之间的对话。对话精彩之处在于两组对比:一组是努力练习,花费10年工夫;一组是不吃不睡24小时不间断地练习,反而要用30年工夫。从表面看,后者肯定要比前者更珍惜时间,更花费心血,更刻苦勤奋,但成为高手的时间却是前者的三倍。这两组对比所反映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师一语道破因为你忘记了做这件事的乐趣所在。这便明确地揭示出成功与乐趣、效率与乐趣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几种因果关系恰好就是作文材料想要告诉我们的立意指向

①乐趣助你成功。你可以写乐趣对于事业成功,对于专业成长,对于学业进步的意义和作用,或叙或议,叙则具体描写,议则深入分析。

②有乐趣才能高效率。这一立意就要从乐趣与高效之间的条件关系,或因果关系的角度展开描述或议论,前者内含因果,后者揭示因果,在具体叙述或深刻分析中彰显你对乐趣与高效之关系的认知。

此题如果仅仅抓住两组对比立意作文的话,极容易形成偏题,因为两组对比所揭示仅仅是如何科学利用时间的问题,这个角度的思考和立意并不是不可以,但扣题不是很紧,因为偏离了命题材料核心意旨和立意指向。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上学期寒假语文试卷,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二上学期寒假作业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二上学期寒假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寒假练习试卷(附答案) 高二上学期寒假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寒假语文试卷(带答案) 第一学期高一寒假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6高二语文上学期寒假试卷及答案 2017高二语文上学期寒假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寒假作业本(附答案) 上学期高一寒假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上学期高一语文寒假试卷(有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试卷2016 2017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高一上学期寒假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7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寒假测评试题(附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年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上册寒假试卷(有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试卷题目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 2017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附答案) 2016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寒假检测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寒假试题(附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试题(含答案) 2012年高二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寒假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作业试卷(带答案) 2016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寒假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寒假测试题(带答案) 2017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2018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附答案) 2018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上学期高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有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寒假作业试题(带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寒假检测试题(含答案) 上学期高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有答案) 2016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试题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试卷(带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试卷(2015—2016) 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试题(有答案) 高一上学期寒假语文试题(带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试卷(2015—2017)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 上学期高二语文寒假测试试卷(2015—2016)学年度 2017江苏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语文试卷 上学期高二语文寒假测试试卷(2015—2017)学年度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寒假语文的试题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下册(附答案) 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语文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6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检测试卷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试题及答案 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检测试卷 2017~2018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 2017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附答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定位测试卷(附答案) 2016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寒假作业试题 语文高二上学期寒假作业题(含答案) 语文高一寒假上册复习试卷(带答案) 2016年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附答案) 2017年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附答案) 高三下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附答案) 2016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理附答案) 2017—2017高二上册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 2017年秋学期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附答案 高一上学期寒假作业语文试卷2015—2017 鲁人版高二语文寒假测试卷(带答案) 2016—2017高二上册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预测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模拟卷(附答案) 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寒假作业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寒假作业语文试卷2015—2016 2017年高三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 上学期高二语文寒假检测题(有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寒假作业试题(带答案) 语文高二年级寒假试卷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寒假作业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附答案) 2016年高三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 2016届高三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 2017年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