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教案及练习

小编: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

二. 重点、难点:

1. 学习两课出现的语法现象。

2. 体会山水游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文体介绍

“山水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多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山水景物、风景名胜等,并通过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讲解新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1. 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后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后来革新集团失败,叔文被杀,其成员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他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在政治上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他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 生字:

僇人 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 垤 攒蹙 萦青缭白 培塿 引觞满酌 冥合

3. 文章结构

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概括介绍自己被贬永州之后游览山水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二段)详细描写游西山的经过和登临西山的感受。

4. 分析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所以游奇山异水是借以忘忧。但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可是当作者登上西山,“数州之壤”尽收眼底,顿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西山的卓尔不群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5. 语法小结

1)掌握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未始

未曾

未尝,未必

然后

这以后

连词,表示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接着另一种动作或情况

于是

从此

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3)注意通假字

僇人: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梦亦同趣:通“趋”,去向,奔往

4)注意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而遨:像簸箕那样

形容词作动词 始指异之:认为……奇异 穷回溪:穷尽

形容词作名词 萦青缭白:青山白云

5)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状语后置句 皆我有也

《醉翁亭记》

1. 作者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关心人民疾苦,中年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他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2. 生字

滁 酿泉 林壑 琅琊 翼然 辄 林霏 岩穴 暝 晦明

朝暮 伛偻 冽 山肴野蔌 酣 弈 觥筹 颓然 阴翳

3. 文章结构内容的分析: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可分为2个层次。

第一层:介绍醉翁亭的位置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第二层:介绍醉翁亭得名的缘由

本层突出一个“醉”字,点出一个“乐”字。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进而引出下文第二段介绍山间朝暮和四时的妙景。

本段描写山间四时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第三段太守与宾客宴游同乐,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写滁人游山之乐。

第二层: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

第三层:写太守宴醉之乐。

上段写观赏四时不同之景“乐亦无穷”,是太守之乐的一个原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与民同乐正是太守政绩的体现,也反衬出他被贬得不公。

第四段写夕阳西下,滁人、宾客、太守尽兴而归。

这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篇末点出了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4. 主题:

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5. 语法小结

1) 掌握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注意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名之者谁?:命名。

5)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醒能述以文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基础知识训练]

1. ①《论语》十则中,表达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这一意思的名言是:

② 《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形容“愁”的语句是:

③ 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之心的千古名句是:

④ 只读书而不动脑筋不行,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读书也不行,关于这种说法,孔子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就是:

⑤《赤壁》中写诗人“折戟”后产生感慨的句子是 :

⑥《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大胆揭示历史真相,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警句是

2. 找出词语中的别字并改正。(3分)

①不记其数______改______

②不屑置辨______改______

③坚苦卓绝______改______

3. 下列句中关联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热爱生活。

B. 要参观这个工厂,即使大致看一下,也要花上几个小时。

C. 既然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那么就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

D.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同时对交通线也起了防护作用。

[现代文阅读]

父 亲

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嗯。”她应着。

“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4. 第②节中画线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5. 第⑦节中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举例。

6. 在第(12)节的横线上,用比喻的修辞写完句子。

7. 怎样理解第(12)节中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

8. 为什么画面上父亲的目光“阴沉而悲哀”又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

兰 草

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我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qìn)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5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9.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 ____ (qìn)人心脾 ②没( )膝深

10. 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 _ _ _ 的特性。

11. 文中有两个短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短语是:__ __(小时候);__ __(救灾时见了兰草)。

12. 作为一篇散文,本文在构思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请你就本文的构思方面设计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作出简要回答或分析。

13. 文章结尾说:“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① 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②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

《醉翁亭记》选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 这段选文的作者是( ),字( ),号(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 环滁皆山也 环:

② 泻于两峰之间者 于:

③ 有亭翼然临于泉水者 翼然:

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 寓:

16.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故自号曰醉翁。

② 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在乎山水之间也。

17. 概括选文的大意。

18. 选文中 能总领醉翁亭的山水环境描写的一句是:( )。

19.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20. 在我国古代诗人中,喜好饮酒的诗人有很多。请在下面写其中的一位,并写出一句这个诗人写的诗句。

诗人是:( ),诗句有( )。

【试题答案】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 记 计 辨 辩 坚 艰

3. A

4. 不好。感情色彩不同。“那个女人”中包含了“怨恨”“讨厌”的感情,而“媳妇”有喜欢之情。

5.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6. 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7. “熟悉”是因为他有儿子、儿媳,是一位父亲。“遥远”是因为儿子、儿媳对他不孝,远远地躲开他。

8. 儿子、儿媳的不孝,生活的艰难,使他的目光中充满“阴沉”和“悲哀”;每当他看到年轻父亲牵着儿子时,总会牵动他内心深处的“温情”和曾作为父亲的“慈祥”;但这“温情”和“慈祥”只是瞬间便逝的,因为现实中父亲的角色已离他十分遥远了,所以这“慈祥”“温情”只是“一丝”而已。

9. ①沁 ②mò

10. 生命力极强(或具有超强生命力)

11. 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12. 问题必须是构思方面的,如:本文为什么以一些女孩用“兰”字取名来开头?

13 ①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

②含义理解要点为: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14. 欧阳修,永叔,醉翁。

15. ①环:环绕,围绕。 ②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③于:从。 ④寓:寄托。

16. ① 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②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17. 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命名缘由。

18. 环滁皆山也。

19.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0. 主观题。没有唯一答案。

举例: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关推荐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教学案(教案及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和练习12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6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9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2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5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4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8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笔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0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7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4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示例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学案(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反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堂实录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堂实录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2 高二语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两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学案2教师版)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2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教学设计13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3(教师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2(苏教版必修1)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要点分类整理 九年级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得意而“鸣”?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7 醉翁亭记8 《醉翁亭记》复习学案 醉翁亭记9 《醉翁亭记》教学案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1 醉翁亭记11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学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填空练习 醉翁亭新记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3 醉翁亭记4 《醉翁亭记》同步达纲练习 《醉翁亭记》复习指南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新记 醉翁亭记2 醉翁亭记10 《醉翁亭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练习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11(苏教版必修1学案) 28 醉翁亭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