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2016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题

小编:

1.【2015·开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 ( 2)题。(11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答案】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3分);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结合情境,作者病后独在异乡、思乡心重,加之被贬的失落心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登亭作诗,自然把酒不厌。

(2)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从头发上生出(3分),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3,意思对即可)。

【解析】秋风发上生:暗指头发凋零或始生白发。李贺《南山田中行》:“秋野明,秋风白。”秋,这里可喻指白色,答题时应该首先指出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回答修辞的效果。

【诗歌赏析】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

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

3.【2015·河南八市二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梦 回①

林景熙②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3分)

【解析】本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愁”字,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愁。第一句交待时间、地点、环境,自然引出下文梦醒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答案】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欧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3分)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3分)

【解析】一动一静,形成对比。“无风”是静,“莲叶响”是动。“水寒”之下的“未眠鸥”,衬托出未眠的还有人。同一句诗,可能多种手法并用,注意要点是否答全。

【诗歌赏析】

《梦回》是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叙写诗人大梦初醒后的精神状态和对周围事物的独特感受,借以抒发郁积心头的离愁别恨。

这首诗虽以“梦”为题,却不同于一般的纪梦诗。以“梦回”衬托幻境旋灭,极言异乡漂泊之苦。

“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野宿在外的心中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次句“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以未眠鸥来衬托作者的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含蓄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苦思乡之情。

这首诗描写秋夜景色的孤寂,不直接写梦,而梦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溢言表,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4.【2015·河北百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陇小帘拢,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1) “手把一枝杨柳系弃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词的内容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前两句和下阕描绘了三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开始的春恨引出“系春风”,又由系不住的春风而引出下片的失落。(2分)②“系春风”化虚为实,(1分)突出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以及对光阴、青春的眷恋等闲情闲绪。(2分)

【解析】(1)承接前一句“有人独立画桥东”惜春女子,有意捕捉春光。用杨柳来“系春风”。但毕竟留不住,为下文写春去作铺垫。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写出女主人公痴情的留春举动。

(2)①池水凝碧,花老残红的暮春景象。②鹊飞落游丝,蜂触花蕊落的衰残画面。③庭院中,春雨蒙蒙,秋千闲置,人立帘拢的凄迷景象。(每点2分)

【解析】(2)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上阕前两句写出了池水凝碧、花残枝头的暮春景色。下片写鹊绊游丝、蜂拈落蕊,小院烟雨蒙蒙的画面。

【诗歌赏析】

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也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色。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的春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下面带出了惜春人,“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场景从庭院转移到“画桥东”,似乎这女子也禁受不住那小天地的沉闷,走到这“大天地”里来捕捉春光。用杨柳来“系春风”很有情趣。杨柳与春天关系最为密切。

在春风中,是它第一个睁开娇眼;在春天离开时,它又以绵绵的飞絮相送。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这行动是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儿腰”的柔柳和“独立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人陶醉。起二句透出的沉沉春恨,此时已化解了许多。读者所玩味的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女主人公的惜春表现在痴情的留春举动上。但春天毕竟是要悄然离去的。“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鹊绊游丝是无意的,蜂拈落蕊是有意的。春天不管人和物的有情与无意,它走了,留下一片空无走了。

“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愁闲绪雨声中。”又一次转换回到庭院,天气也由晴和转入风雨。这是一种心情的转换。在从庭院回到小窗之下,女子又要品尝充满愁绪的风雨之声了。雨中秋千富于含蕴,那“秋千”里包含着春光下的几多欢乐、几多红情绿意!许多惜春词都写到这情景:“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正可互相发明。“秋千”正给读者的联想指示了一个方向,到底还有哪些“闲情闲绪”,读者自可再发挥。“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那淅淅沥沥、不绝如缕的雨声正表达了她飘忽不定,玩味不尽的春愁。词以听雨结束,饶有余味。

5.【2015·洛阳统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①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惠潜从物外②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③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1)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诗句以乐景衬哀情,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诗人内心却是积郁难排:漂泊之感、命途之悲,更兼对盛世衰象的敏锐感知。这份深沉的忧患和孤独的清醒,在千家欢笑举世沉醉的氛围衬托下,倍显沉痛和辛酸。(共5分,写法2分,分析3分,答“对比”或“反衬”也可)

【解析】诗人选定的时间是除夕,此时众人皆欢,而作者却感到孤独寂寞。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2)【答案】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共6分,每处分析3分)

【解析】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相同意象的不同作用。描写刻画景物形象,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诗歌赏析】

《癸巳除夕偶成》江水分流终又回转,你走了,无法再属於我;无法属於我的你,必定会后悔万分!江水中央有孤独的小岛,你走了,无法再与我相守;无法再与我相守的你,必定会痛苦无比!江水歧流分岔连去,你走了,无法再与我相会;无法再见到你的我,如今只能狂歌当哭啊!

这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公元1749—1783)的著名诗篇。黄景仁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著有《两当轩集》。此诗格调凄婉,含义深沉。除夕团圆,千家笑语,恭祝多了一岁,然而作者的“漏迟迟”说时光为什么过得很慢,伤感低沉,将欢快的气氛一扫而光。自然而然有了“忧患潜从物外知”。物外,即外物,指“千家笑语”。人家到除夕而乐,可作者到除夕而忧。究竟作者的忧患为何忧患,忧患程度如何,作者不明说,只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寄情。不言而言,愈感深沉。人们过年,唯作者悄悄地一个人站在小桥上,对着天上的一颗星,寄托其对仕途的不满和愤慨,凝结着他满腹心酸。黄景仁这首短短的七绝,读来让人回肠断气,感慨顿生。

黄景仁的诗风与郑燮在乾嘉时期,虽不能完全归于性灵派,但很接近。他们的诗歌内容和风格虽有不同,但所作大都能直抒怀抱,不求格调。黄景仁家庭贫困,但他能自学成才,年未弱冠,即有诗名。因长期飘泊江湖,寄人篱下,怀才不遇,贫病交加,形成一种多愁善感的感情伤调。“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表现了他的落拓生活和孤寂心情。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都贯穿着这样的精神和情调,使人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诗人们所受到的压抑和悲苦的遭遇。

《早行》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6.【2015·豫晋冀二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佚 名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注]洪迈出使金国时被锁禁,在金人威胁下,洪迈向金主跪拜称臣。后被遣还。其父也曾被金禁留15年。

(1)此词的语言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全词运用口语、俗语,风趣幽默,生动活泼,(2分)辛辣地讽刺了一个没有骨气的南朝官吏,无情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在金人面前奴颜婢膝的丑态。(3分)

【解析】(1)语言通俗易懂,运用口语、俗语达到很好的批评讽刺效果,这又何止是对洪迈一人轻易投敌叛国的批评与讽刺呢?

(2)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勾勒形象;对比映衬,将洪迈与苏武、洪父对比,突出洪迈没有节操;运用讽刺手法,冷嘲热讽,嬉笑怒骂。(每点2分)

【解析】(2)对洪迈进行简单勾勒属白描手法;将洪迈与苏武对比;运用讽刺称其“牛”。塑造人物形象可能多种方法并用,答题时要点要全。

【诗歌赏析】

洪迈在宋高宗末年出使全国。他刚到那里时,颇能表现一点堂堂使臣的气派,不肯低声下气,要求用平等的礼节与金主相见。可是,金人蛮横地把他关在使馆之中,从早到晚不供给一点食物。就这么轻轻一压,洪迈就这样关了三日才见到金国的君主。金大都督怀中提议将洪迈扣留,因左丞相张浩认为不可以,乃遣还。本词开头两句所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拘留”即关押。“稽首”就是磕头。“垂哀”就是乞怜求饶。“敌仇”,即仇敌,这里指金国。

头两句画出了洪迈的丑态,下面三句便讽刺他道:一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实在可耻!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呢!“争禁”,即怎禁,如何经得起的意思。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一个使臣,匈奴单于逼他投降,他不肯,被流放在北海牧羊,餐风宿露,受尽折磨,始终不屈服,坚持斗争了十九年,后来终于回到长安。苏武成为坚持民族气节、不辱使命的光辉典型,所以这首词拿他来与屈辱的洪迈对比。两相对照,软骨头的洪迈不就显得更可耻了吗?

词的下片进一步对洪迈回国后的装腔作势进行揭露和讽刺。

下片的意思是说:洪迈的老子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又怎能指望洪迈能为国解忧呢?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真是个不要脸的蠢家伙。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装腔作势的。

“厥父”即“其父”,指洪迈的父亲洪皓。他也曾出使金国而被扣留,在那里呆了十五年才被放回。“无谋”是形容洪皓在金国束手无策的样子。“厥子”即“其子”,指洪迈。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子尚且无用,儿子又哪里能够为国解忧?“村牛”,也就是“蠢货”、“笨蛋”的意思。“好摆头时便摆头”,是说洪迈得着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这首词的讽刺意味是很强的。因为它揭露的不仅是洪迈一个人。在南宋朝廷中,象他这样在敌人面前胆小如鼠、而对人民却威风如虎的官员,又何止洪迈一个呢!

7.【2015·云南名校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①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②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③。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④!

【注】①张煌言:是与郑成功齐名的南明抗清人物。抗清兵败被俘,慷慨就义。此诗作于被俘后。②于氏:于谦。③一枝:喻栖身之所。④鸱夷:皮制口袋。史书上说伍子胥死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灵异录》说子胥魂怒,驰水为钱塘江潮,“常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

(1)请简析首联的作用。(5分)

答:

(2)这首诗写了诗人自觉走向死亡时的哪些心态?请结合诗句作分析。(6分)

答:

(1)【答案】①首联点题,诗人于国破家亡之际,决意以死明志。②为下文写对两位英雄的景仰及向英雄学习的意志作铺垫。③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悲壮的感情基调。(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自己被俘,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何去何从?于谦、岳飞是我学习的榜样。首联点题,表明志向,为下文写英雄作铺垫,同时也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2)【答案】①首联,表明自己为国为民而英勇不屈、蹈死不顾的决心。②颔联、颈联,既表达对民族英雄于谦和岳飞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为国家民族利益献身而感到自豪。③尾联,表达自己虽死,但抗清的精魂永远不会泯灭。

【解析】一是表明自己以死报国,向英雄学习的志向;二是为自己能向英雄学习而自豪;再次表明自己慷慨报国的决心。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内容来分析。

【诗歌赏析】

首联点题,述及辞故里、向杭州之行,且表明欲效民族英雄于谦、岳飞,魂归西湖。二三两联承此而展开,于谦的功绩可以和日月同辉;岳飞曾经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朝廷终于在杭州西湖建立了他的祠庙。自己抗清复明大业未成,手无寸功,却要和岳飞、于谦同葬于西湖;诗人凭借一颗赤诚的心,在西子湖畔找到一块安息之地。既表达对于、岳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够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感到自豪。尾联写自己抗清之志不灭,死后必效仿忠臣伍子胥,化为浙东的钱塘江的怒涛。为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慷慨悲壮之气震撼人心。

8、【2015·郑州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2分)。

【解析】面对逝去的春景,自然引发作者的伤春之情,进而由“卷残红”“楚宫吴苑草茸茸”想到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答题时结合注解,联系全篇,同时要点要全。

(1)【答案】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6分;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或③给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

【解析】花自笑、燕欢舞,用拟人手法;花的欢笑,燕的欢舞,反衬出作者的伤心;欢快的场景与作者痛苦的内心形成对比。答题时先指出手法,再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诗歌赏析】

此词题为“病起春尽”,写诗人生了一场病,起来一看,景物改变,春天已经过去。于是联想到东晋诗人谢灵运名作《登池上楼》也写患病后登楼,看到节候改变而生感慨。不过谢灵运所见到的是“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的初春景象。这首词则写的是春色已去,无法挽留。词的上片写词人倚躺在病枕上,五更天将明时的钟声透过帘幕清晰地传来。卷起帘子一看,朝云飘散,天空十分明净,残余的春花已不存在,似被帘子卷起了。这样的写景,烘托了悲感的气氛。“晓云空,卷残红”,则是出之非凡想像的描写。春色无情,说去就去,不会再回来。“去矣几时逢”,按说时序运转,来年又是春天,而如此一问,似乎春天已永远不再回来了。这里含有较明显的寓意。词人在词中,是每每将春天比喻朱明王朝的。他对春天的逝去,那么伤感、惋惜:“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这样的语言,似乎不是一股的伤春之辞。

下片笔锋一转,遥想当年楚宫、吴苑也曾有过春天,那里也有茂密的青草,繁盛的鲜花,以及绕飞的游蜂。楚宫吴苑从来是作为亡国遗址供人凭吊的。这里或用来暗指南明小朝延。当它存在时,招来了许多游蜂浪蝶——如阮大铖之流,然而春天将尽,到了来年只有在屏风上的图画中才能看到了。

9、【2015·邢台摸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醉落魄

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①

胡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②。酒欲醒时,兴在卢全碗③。

【注释】①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说:“夫差,而忘勾践之杀尔父乎?”秦桧听说大怒,将庆符关入监狱,打得体无完肤,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诋和议,请斩秦桧,被诬为“讪谤”,也被贬到吉阳军。②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③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

(1)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2分)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3分)

【解析】词人愁绪满怀,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这与上句的“无理”,更深一个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辛弃疾的“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祝英台近》)等。这都是一种看似无理,实则含有更深的理在的埋怨。

(2)【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诗人形象。(2分)诗人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因此招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事。(4分)

【解析】全词抒情由隐而显,层层递进;或曲折传达,或正面抒写,刻画了一个身虽遭贬,却能不屈不挠、豪气不除的爱国诗人形象。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句子来分析。

【诗歌赏析】

词作开首二句:“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词人这一年四十九岁,故曰“百年强半”,被排挤出朝廷,羁留南方达十三年之久,故曰“犹在天南畔。”秋高气爽,临轩赏月,把酒观菊,本当是很惬意、快活时节,但却被抛置在天之涯海之角。更何况,奸贼当道,金瓯残缺,匹夫之责,时常萦绕心怀。一个“犹”字,凝聚了词人多少的感慨与忧愤。“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幽怀”,指郁结于心中的愁闷情怀。毫无疑问,这是指自己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这句本意是因“幽怀”而无心赏观菊花,但字面上却说是因观花而致幽怀乱,似句意不顺,这实是一种婉转曲达的表现手法,后二句亦是如此写法。词人愁绪满怀,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这与上句的“无理”,更深一个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

下片词人转而抒写自己借酒茶解愁的情形。“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这里的“伴”,当指那些不畏权奸,主张抗金,遭到迫害,有志而不得伸的志同道和之友,当然也包括词题中的张伯麟。这几句词人用白描手法极写饮酒之狂态。 “羽觞”,指酒器,其状如雀鸟,左右形如两翼。他们喝了无数杯的酒,不仅放声高歌,还一扫文雅之态,箕踞而坐,并把头巾推向后脑露出前额。这是他们“颠狂”的具体写照。“箕踞”,形容两足前伸,以手据膝,如箕状,古时为傲慢不敬之容。这种放浪形骸的颠狂之态,实是内心忧愁极深的外在表现。末二句“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盌。”酒醒思茶,亦如饮酒一般,以浇胸中之块垒。“卢仝盌”,“盌”,同碗、椀,典出唐代诗人卢仝,卢仝号玉川子,善诗,亦喜饮茶,亦即卢仝诗中的“破孤闷”、散尽“生平不平事。”

全词抒情由隐而显,层层递进;或曲折传达,或正面抒写,刻画了一个身虽遭贬,却能不屈不挠、豪气不除的爱国诗人形象。

10【2015·锦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南宋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②漫:空,徒劳。

(1) “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答: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答:

(1)【答案】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也可以答“反衬”)

【解析】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可以答反衬也可是对比。

(2)【答案】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答出三点,适当展开即可给分,各2分)

【解析】“燕辞归、客尚淹留”写羁旅秋思;“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触动乡思离愁。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

【诗歌赏析】

译文: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便会令我滋生思念的忧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11、【2015·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专题六 古代诗词鉴赏">

(1)【答案】诗歌前两联描写了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2分)首联写接到官府的命令,连将米煮熟的时间都不得耽误,因为实在不敢违抗君王的命令;(2分)颔联写连夜从江夏出发,一觉醒来已经来到汉城,表现了舟行急迫之状。(2分)

【解析】首联“起”,叙述紧急离开武昌的原因:王事在身,必须“接淅”而行。颔联“承”,承接上联之意,具体描写行程紧急、必须“宵征”的情形。

(2)

【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邻里、友人送别的感激和不能报答“故人”的遗憾之情。(1分)颈联写邻里亲朋旧友来送行的情景,他们携酒前来,杯盘里流露的是殷勤送别的真挚情意;(2分)尾联写是人的感慨,此番远赴边瘴之地,共鸣前程乃至生死都不能卜知。故人的友情难以报答,实在是终生遗憾的事。(2分)

【解析】颈联由行程的紧迫转为写邻里的追送和置酒饯别。末联归结点题,抒发离别之情。结合具体诗句来答。

【诗歌赏析】

此诗首联“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描写出一片紧张、急迫的气氛:贬谪的命令催魂逼命,急如星火,连做饭的工夫也没有;“王事”在身,不敢有片刻的耽搁。这里作者用“接淅”的典故恰当地比喻了官命之急迫,其悲愤心情透出纸背。次联承接上联之意,通过时间、地点的转换,具体地描写出舟行之急。两个对偶句语气又极流畅,而且切合水路舟行急速的事实。“王事”紧迫,江流湍急,船行飞快,诗中将那情景和气氛描写得十分生动。颈联写邻里、朋旧赶来送行的情景。“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叙事中透出无限的情意。“追送”和“浊清”都是偏义词:“追送”就是“送”,“烦”字透出作者的感激之意;“浊清”实指“清”。但是,“追送”的“追”字又进一步把前面两联的紧迫气氛渲染出来:诗人走得那样突然,以至邻里、故旧事先都没有得到消息,而仓促之间追到汉阳为之饯行。那泻入杯中的一杯杯饯行酒,包含了很多深情厚意。末联写诗人的感慨:“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此番谪居边远之地,功名前程乃至生命都是不可卜知的,这一切诗人也不计较,只是“故人”的友谊和真挚的感情永远无法报答,这才是终身遗恨的事。作者自崇宁二年(1103年)十二月十九日从武昌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方于次年夏天到达宜州贬所,到宜州后仅一年,便怀着冤愤与世长辞了。老死瘴疠之乡而“难答故人情”,成为他留给“故人”的诀别之辞。

12【2015·天一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专题六 古代诗词鉴赏">

12(1)【答案】这是一个思念丈夫并埋怨其未归但心中仍充满期待的女子形象。(2分)她独倚“百尺”高楼,遥望江面而不见期待中的丈夫“归桡”,禁不住埋怨丈夫没有如约归家。(2分)但又希望丈夫能如潮信有期一般,主人公心中幽怨又充满期待。(1分)

【解析】以一个总起句概括女子形象,注意准确塞定性。上片的字面意思:日日思念丈夫的妇女正在百尺高楼之上展望。她抱着多么大的希望啊。江上水气弥漫,船只在雾气中航行,远处看不清楚。她看着它们慢慢地驶近自己。她仔细地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望的那一只。失望之余,她埋怨起他来,觉得他不如江潮有信。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心中幽怨又充满期待。

(2)【答案】下片写了从楼上望下来所见到的暮春景象,虽是眼前景,却抒发了内心的离别相思之苦,因为所见景物的亲昵与惬意,再加上时光难挨,更增添她内心的哀怨。(2分)下片前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花片片”在风中飞舞,像蝴蝶相戏似的,“柳阴阴”柔丝拂水,雨后新波与桥面相平,用落花和柳丝暗示春的流逝。(2分)尾句直接抒情。漫长的白昼好不容易才挨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足见女主人公的离别相思之苦之深。(2分)

【解析】下片还是表现妇女的痛苦心情。“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是用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春天即将过去。上句说落花在风中飞舞,象蝴蝶相戏似的,“弄”,戏弄,指相戏。下句子是说绿柳成荫,柔丝拂水,与桥面相平。这是从楼上望下来所见到的情景,所以看到风吹花瓣像蝶舞,柳丝下垂似与桥面相平。妇女触景生情感到悲伤,属借景抒情的手法,尾句直抒胸臆。

【诗歌赏析】

丈夫出远门了,妻子在家望眼欲穿,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张先这首词写同样的内容,意境却与众不同。词一开始就提到“春江”,词的下片又写到繁花飞落,柳树成荫,可见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暮春了。一座高楼临江而立,所以用倚傍的“倚”字来表示楼的位置。登高可以望远。这个日日思念丈夫的妇女正在百尺高楼之上展望。她抱着多么大的希望啊,但“烟中还未见归桡”。“烟”,在这里指江雾之类的水气。“桡[ráo]”,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江上水气弥漫,船只在雾气中航行,远处看不清楚。她看着它们慢慢地驶近自己。她仔细地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望的那一只。失望之余,她埋怨起他来,觉得他不如江潮有信。江潮和海潮一样,涨潮的时间一定,所以李益《江南曲》说:“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遵守预先约定的时日,叫“期信”。丈夫没有如约归家,她哪能不失望呢。但从“几时期信似江潮”来看,她又并未绝望,上片最后这一句虽然只有七个字,但却写出了她埋怨与期待的复杂感情。

词的下片一共三句,它用两句来写景,似乎离题了,而实际效果却不然,这两句仍然是为了表现那个妇女的痛苦心情的。她和她的丈夫可能曾约定开春相见,谁知转瞬之间已到暮春。也可能别离时间太长,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眼前新的春天又快过去了,她怎么不苦恼呢。“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是用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春天即将过去。上句说落花在风中飞舞,象蝴蝶相戏似的,“弄”,戏弄,这里指相戏。下一句中的”阴阴”,是形容柳荫幽暗的样子,整个句子是说绿柳成荫,柔丝拂水,与桥面相平。这是从楼上望下来所见到的情景,所以看到风吹花瓣象蝶舞,柳丝下垂似与桥面相平。这个妇女触景生情感到悲伤。“日长才过又今宵”,意思是说:漫长的白天好容易才度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不妨把这句词看作是她度日如年的哀叹。

13【2015·山西四校二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1)【答案】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解析】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为西湖风景的美好;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2)【答案】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解析】理解词的情感,一定要抓关键词和意象,如“笛声”“芦花”“白鸟”描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闲整”“思入”表现出词人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诗歌赏析】

这首词是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作者抒写了对西湖风景的美好回忆,表现作者出尘的思想。

上片首句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是词中熟语,极难出新意,然而用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

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14【2015·东北师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这首诗“气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最上者” 。请结合颔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价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颔联描述山河壮观的景象,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院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1分)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2分),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2分)

【解析】本题的回答,先结合全诗理解颔联的意思,再抓住诗句中“锦江”“春色”“玉垒”“浮云”等主要意象来描述诗歌意境,最后说说诗人的情感即可。

(2)【答案】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

【解析】为何而伤,本题的回答一要立足诗句,二要联系背景;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的对比;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抓住这几点,再结合诗句不难回答本题。

【诗歌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2015豫东豫北十名校三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太常引·暮行 李齐贤

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苔扉半扃。

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今夜候明星剐,又何处、长亭短亭?

【注】明星:启明星。

(1)从这首词的上阕可看出作者的心理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o(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坰”写出了暮色推移的时间变化,体现了作者急于找到宿处的迫切心理;(1分)②“灯火小于萤”一句写出一星灯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2分)③“人不见、苔扉半扃”通过住宿处的破败写出了作者的失望心理。(2分)

【解析】由“题目”推知,诗人傍晚行走于林中,想找到一住宿处,结合诗中关键词,逐层进行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2)【答案】①衬托。以“栖鸦”衬托旅途孤寂。(2分)②想象。“又何处、长亭短亭”想象次日即将踏上的漫漫征程。(2分)③借景抒情。以“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的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2分)(如答其他手法且有合理分析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考查这类题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表达情感。这首诗中有衬托,也有想象,还有借景抒情的抒情技巧,明确手法后,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诗词鉴赏】

李齐贤,字仲思号益斋高丽人曾任西海道安廉使二十八岁时为忠善王所赏侍从至大都有散曲及词作传世。

此诗中,诗人借景抒情,以动静(栖鸦与远山等)结合的表现手法展开此诗,上片起首刻画出黄昏已尽,暝色四合的景象,远处的灯火似比萤光更小,而荒山的屋舍,其实久已无人居住。

旅程的艰苦与寂寞,但在此,诗人眼中似乎是另一种享受,是因为他对未来已有了清醒的认识。羁旅征途,荒林寒夜,这一切本是凄凉,而此词写来,却别有一种幽谧闲婉之致。

旅程的艰苦与寂寞在词人眼中似乎是另一种享受因为他对未来早已有着清醒的认识又何处?长亭短亭既是写实更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16、【2015·绥化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②王程:为王事(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2分)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共3分)

【解析】欣赏苏州美景,悠然自得的感情;再想到自己漂泊在外,居无写所,抒发对羁旅生活感慨;答题要有关键词和结合诗句不分析。

(2)【答案】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极力挽留“我” (1分),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实际上是诗人故意将景物拟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2分)这样写既突出诗人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也包括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显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3分)

【解析】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先结合诗句理解大意,再具体分析,抓意象“杨柳”“云山”,抓词语“都相识”“苦见留”,揣摩情感;最后,根据题干要求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重点在“趣”。

【诗歌赏析】

这首七律是光宗绍熙元年(1190)诗人从临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江东转运副使任途次所作。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王程,谓为王事(公事)奔走的旅程,用法甚新。“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绍兴二十年(1154)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则每每不够深沉。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点仍在轻快清新、洒脱自然。不但额、颈两联对仗有如行云流水,一气舒卷,就连尾联的直抒人生感慨也显得轻松自如,毫不凝重。这种清畅流易的格调正是杨诗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

17、【2015·西安一中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清江引 咏梅

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1)请赏析“南枝夜来先破蕊”句中“先”字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首元曲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先”字说明梅花并未都怒放,仅仅是南枝因朝阳而破蕊先开。(2分)②在严寒笼罩之时,一枝梅花独绽,写出了梅花斗霜傲雪的风采。(3分)

【解析】先立足诗句理解诗句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字的意思;再说说字的表达效果。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答案】①拟人。“泄漏春消息”中“泄漏”一词将梅花拟人化,写出了梅花报春隐秘而不盛开怒放的形态,也流露出诗人殷切盼春的情意。(2分)②衬托。“偏宜雪月交”一句,写梅偏偏适宜与冰雪、夜月交往,用“雪月”的一尘不染、洁白无瑕衬托梅的神韵。(2分)③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崇尚高洁,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写照。(2分)

【解析】先审题,“那些”说明不止一种,6分说明应该要写三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判断手法,重点谈作用与效果。答题时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相关推荐

    2016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项训练2016 2016届高考备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练 2016届高考语文虚词专项训练 2016届高考语文作文专题练习 高二语文阅读训练题 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2016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骆驼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共老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题2016 高二语文古代诗文阅读题 高一语文阅读训练试题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专项练习2016 高二语文阅读训练试题 高三语文阅读训练试题 2016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综合复习练习题带解析 2017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选择和探究训练题2016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2016届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试题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是什么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2017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答题方法讲解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2017高考语文:古诗阅读和科技文阅读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乡村的风 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理解题 2016中考语文一模备考阅读训练方法 一道古文阅读训练 [专题训练]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三 高二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考点测试题 2016年小升初语文名言古诗训练题 高三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4 高一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静静的经典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指导:考点解读及典型题训练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2016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焰火的变奏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代诗文阅读寒假复习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藤》阅读题及答案 2016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试题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9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3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6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7 2017高三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5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8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 [高考现代文阅读]热心的海葵阅读训练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古文阅读 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指导2016 小学毕业考试语文阅读训练题 2016届高三语文上册综合练习题 中考语文试题卷2016届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偎依那座雪峰 2016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病句复习题 2013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欣赏试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训练 高三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 2016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高一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 高二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 2014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练习题:古代诗歌阅读 2016届中考语文考前模拟题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可通过四个暗示解题 2013高二语文暑假课内阅读思考训练 2016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阅读训练】散文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9)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8) 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成语释义(200题)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1 2016届高三语文上册11月月考试题 2016届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2016届高三语文下册2月月考试题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7)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 2016届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古诗文阅读综合检测 中考语文试题练习2016年(阅读理解)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3)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2)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1) 2016小升初语文考试训练题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卷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5)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4)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