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9

小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琉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重要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遗、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诵读、背默课文,形成积累。

【难点】  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一下,小学里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学生自由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子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引导方法探究

怎样读得准确?

点拨: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怎样读得流利?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句读恰当。

2.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先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3.小组活动一

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课件演示]

买履(lǚ)者    自度(duó,这里不读dù)其足

遂(suì)不得履    吾忘持度(dù,这里不读duó)

及反(f6n.同“返”)    宁(nìng)信度

不亦惑(huo)乎    邃(jù)契(qì)其舟

4.展示交流

教师启发引导如下:

①《郑人买履》中的“自度其足”为什么不读“du,而在“吾忘持度”中又读“d”呢?

②“置之其坐”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意义一样吗?

③“市罢”的“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④“坐”与“反”为什么能当“座”与“返”的意思讲呢?    ’

⑤《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的“涉”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举例说说,今天还有哪些词语保留这个意思?

⑥“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是”的意义一样吗?

⑦“不亦惑乎”这是哪一种句式?“惑”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

⑧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再读感悟,引导理《郑人买履》

(1)齐读《郑人买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示如下: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一句大概有三种译法:“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有个郑国人,想出去买双鞋子”,“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鞋”。你认为哪一种最符合课文原意?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为什么?

②“至之市”的。市”与今天“城市”的“市”一样吗?为什么?

③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而忘操之”的“而”,你是怎么理解的?去掉它,可以吗?

④“已得履”与“乃日”之间语意有省略,根据上下文,你觉得可以补充哪些语意?

⑤这个郑人买到鞋子了吗?“遂”字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些感情色彩?

⑥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2)围绕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可采用竞赛积分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3)故事讲述,整体探究。(男女同学之间可采取讲故事竞赛的方式,也可采取小品表演的方式)

2.举一反三,引导理解《刻舟求剑》

(1)放声朗读课文,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围绕词义与文意问题相互答问,教师适时点拨。

(点拨]①“楚人有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从文意来看,作者要突出的对象是什么?②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2)再读课文,引导比较思考:

①《刻舟求剑》与《郑人买履》相比较,你觉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点拨)《刻舟求剑》最后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

②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联系寓言的特点,明确虚构的作用与意义。这两篇寓言都是虚构作品.作者之所以虚构这一类故事,是为了反映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生活、思想意识、社会习俗,表达他们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以此喻彼,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④两则寓言的出处相同吗?它们是否选自寓言专著?

根据课文注释作答。

3.分组研讨.深化理解

(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这样的傻瓜似乎不会有,然而细细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一类的笑话。有的人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不是和郑人买履一样愚蠢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渡江的楚人根据刻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找剑,除了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篇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好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理解,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发散思维,形成个人独到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是同学们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古代寓言,短小精悍,给人启发,让人深思,从中我们可以初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古人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源头。

    相关推荐

    古代寓言二则讲学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导学案6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苏教版七年级上《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案7 《古代寓言两则〈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 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教学设计之一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教学设计之一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设计 《刻舟求剑》说课设计 《刻舟求剑》课文 《刻舟求剑》说课设计 郑人买履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札记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课文 《刻舟求剑》片断赏析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教案 郑人买履导学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24《刻舟求剑》片断赏析 古代寓言两则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教案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湘教版成语故事二则《刻舟求剑》《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方案 《郑人买履》相关知识 25《古代寓言两则》 小学语文二年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资料 9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25《古代寓言两则》 《郑人买履》教学纪实与评析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刻舟求剑》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郑人有且买履者》导学案3 七年级语文上册《刻舟求剑》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刻舟求剑》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刻舟求剑教案设计2021 9、寓言两则 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郑人买履》教案 二年级教案:《刻舟求剑》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安恩和奶牛》《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二年级教案:《刻舟求剑》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你知道《郑人买履》的出处吗? 七年级语文上册《郑人买履》教案设计 沪教版《中国古代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郑人买履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郑人买履教案设计202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郑人买履学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2017年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