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毛主席词二首》课堂教学实录

小编: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请问我教室墙壁上的这幅图画中的人物是谁?

生:(齐答)是毛主席!

师:对!是毛主席。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主席登上海拔千米、白 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一首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一起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南京会议、北京会议。

师:应该是重庆会议,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生:(若有所思)

师:同学们,上学期你们学过《水调歌头中秋》,请一位同学用词的有关知识回答你对《沁园春 雪》这个题目的认识。

生:“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师:好!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一带而过适当点拨、明确,对名词术语不作繁琐的解释

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把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 雪》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师:这位同学朗读的不错,但是语速有点快。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材料拿出来,分组交流。

(学生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展示你搜集的材料。

一生:朗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生: 朗读《终南望余雪》。

师:不错,不错!同学们搜集的真不少。那么这些词篇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毛主席的壮丽雪世界吧!

(播放录音)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本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然后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

师:停!同学们不能无精打采的读,要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学生再次齐读)

师:好!我感觉男生要比女生读的好。接下来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然后自由发表意见。

问题一:这首词写 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什么,下阕又侧重于什么?

问题二:上阕写的什么地域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三: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先就问这三个问题吧!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然后请每组派代表回答。)

一生:对于问题一我们组是这样理解的。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

(其同组同学急忙补充:还有议论!)

师:对!下阕侧重于抒情之外,还侧重于议论。看来你篡改了你们组的民意。(学生大笑)

一生:对于问题二我们组是这样理解的:上阕写的是长城的雪景。

师:是吗?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七嘴八舌)黄河、黄河以北、北国。

师:概括的讲,就是北方的雪景。文中的“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不是写一个地方的景色。好!哪位同学来解决结构的问题。

生: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

师:来,大家鼓鼓掌,把握的很准确。

(学生纷纷鼓掌)

师:接下来大家读第一层。

(学生齐读)

师:第一层给我们的感觉是……

生:气势磅礴。

师:对!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刚才我就说过“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显得雄奇开阔。那么对于“冰封”和“雪飘”大家是如何一番感受?

生:感觉极度的寒冷。

师:好!同学们的感觉不错。“冰封”“雪飘”极写严寒之烈。再读一读,品味一下其他的妙处,提示一下:从运动的角度去看。

生:(恍然大悟)动静结合

师:对!一动一静,描绘出我国北方壮阔雄奇、 玉砌银妆的雪景。

第二层中的“望”一字统领到哪一句 ?

生: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好!很正确。“望“是雪中远眺,领起下文。望到的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望到的是“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到的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二两层整体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大家讨论一下第二层中 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分组讨论)

生:“惟余莽莽”用得好!

师 :为什么?

生:天地之间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多么雄奇呀!

师:很抒情嘛!(学生笑)还有呢?

生:“大河上下”用得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很有气魄!

师:从你的语气中我们就感受到气魄!(学生笑)还有吗?

生:“顿失滔滔”好!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能表现黄河因严寒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师:北方真的有这么寒冷吗?看来老师还是夏天去游玩吧!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还有“舞”和“驰”用的好!

师:好在哪里?

生:我也讲不清楚,反正我感觉写得好。

师:你觉得好,那就好吧。为什么好?我们待会儿再说 吧!

下面我们看看第三层吧。大家都认为第三层是想象中的景色,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

生:是“须”这个词语透露出的。

师:说说看。

生:“须”字的意思是“等到”,就是还没有到来,所以 是想象中的景色。

师:很好!大家也来想象一下吧!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 霞光,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雪山巍巍,云海茫茫,苍松郁郁。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妍丽动人了!

生:老师又在抒情了!

师:(笑,总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哪位同学能回答问题三。

生:我们组认为下阕的层次是这样的:下阕第1层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 识弯弓射大雕”。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

师:很好!同学们对层次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接下来还有几个小问题需要大家来帮我解决。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完全正确。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二层紧扣哪个字?

生:紧扣一个“惜”字,

师:是的,“惜”字统领第二层。第二层涉及了很多历史知识,哪位同学能简单的讲一讲有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知识。

一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帝王。

一生:他们都建立了大的帝国。

一生:他们都有很强的军事才能。

师:同学们的历史知识都很丰富,很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古代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建立了大帝国。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文字才华方面稍微差一些,即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

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生:是最后一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过去的英雄已经过去了,还要看今天的风流人物。

师:同学们是怎么理解“风流人物”的含义的呢?

生:(讨论)我们组认为这里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人民大众。

师:很好!你们是如何知道的?

生:(不好意思)我是查资料的。

师:查资料的也很好呀!

是的,“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

那么,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生:是为下文作铺垫。

师:不完全。大家再想具体一点。

生:将古代帝王与今天的风流人物作对比。

师:这样回答要好一点。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接下来,我们请几位同学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山比作银蛇,将高原比作蜡象。

师:能够看出比喻的手法,很不错。有没有补充的。

一生:(补充)还有拟人的手法,山能舞,原能驰,就是拟人。

师:对!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有山舞原驰的感觉呢?

一生:因为作者心胸开阔。

一生:因为作者站的高,视野开阔。

一生:因为作者的精神因素。

师:什么精神因素?

生:(若有所思)

师:总结起来有两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再请同学们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

生:老师,我不理解作者用“妖娆”一词的含义。在我心目中“妖娆”是一个贬义词,似乎用在这里不恰当。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妖娆的含义。

生:妖娆一般是形容女子的,形容美丽的女子。

生:(补充)而且这个女子的美,有点妖艳。

师:补充得好,正如《天龙八部》中的马夫人。

(学生大笑)

师: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贬义词也可以褒用。

请同学谈谈读这一句你最强烈的感受!并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请学生各自动笔写)

生:等到晴天到来时,鲜红的太阳出来了,放射出的光芒映红了茫茫白雪,红白二色装点了大地,美丽极了。

师:写得不错,但还是不够丰富。对于全词主旨句除了突出表现了今朝是由无产阶级大众来主宰世界的主题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意思。

生:还有赞颂。

师:是有赞颂,还有总结历史的经验的意思,毛主席强调中国 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接下来请学生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生:“惜”字很好理解,不就是可惜、惋惜嘛。

师:还有呢?

一生:遗憾。

一生:还有否定。

一生:不对!是否定之中包含肯定(另外一位学生急忙补充)。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准确地讲: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总结)这首词,上阕写北国 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首词。

(学生齐读)

师:请学习委员来评价你们这次读的如何?

生:我觉得我们这次读的比上次读得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多了激情!

师:好样的!学习委员说到关键,关键是要有激情。“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但是不是一味的激情澎湃呢?

生:不是。

师:那么,哪里不是呢?

生:“惜 秦皇汉武…… 只识弯弓射大雕。”就用要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师:对!下面由我来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停顿和重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 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鼓 掌)

师:今天 的课就上到这儿,下面布置几题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依照《沁园春·雪》的格律,你也来填一首《沁园春》吧。

3、预习《卜算子 咏梅》,并与附录中的陆游的词比较,思考两首词思想内容的不同。

《卜算子 咏梅》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学习梅花的品质,从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知识目 标: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乐观,谦虚的精神。掌握对比的写法。

3、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将上节课布置的填一首《沁园春》词的作业拿出来。

一生:《沁园春 足球》

广州风光,七个进球,挽救不了。

望球场内外,空余怅惘。

举国上下,眼泪滔滔。

口中愤慨,心中悲伤,欲向哈恩讨公道。

须明日,忆昨日失误,彻底验伤。

金杯如此多娇,引多少球星尽折腰。

惜劳尔托蒂,略失运气;

范尼欧文,稍逊风骚。

一代帅哥贝克汉姆,只知摆酷拍广告。

均差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生鼓掌)

一生 :《沁园春 血》——记阿拉法特之死

中东风光,千里冰封,万里血飘。

望高墙内外,唯余荒芜。

加沙上下,顿时逃逃。

上有飞机,下有大炮,欲与法特试比高。

须晴日,看血染大地,悲歌如潮。

巴以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沙龙拉宾,略输文采;阿拉法特,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巴解头子,总统府内发牢骚。

放眼去,看战争幕后,布什偷笑。

(师生鼓掌)

师:好!接下来听我背诵一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描写的是哪一种植物?

生:是梅花。

师:不错,是梅花。哪位同学能够说说这首诗歌的意思。

生: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远远望去,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幽香飘来。

师:好!只是停留在翻译上,这首诗歌关键是突出了梅花凌寒开放,暗香幽幽的特点。

既然同学们认识了梅花,就请将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并介绍你对梅花的认识。

一生:我这里有宋朝诗人林逋的一首诗:《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鲜妍,占断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一生:我觉得林逋笔下的梅花很美。

一生:出示一张梅花的图片,

我觉得梅花还有一个特点:枝干很有力量。

一生:梅花有红色、粉红还有白色。

一生:梅花总是开放在一些角落里。

师:同学们都没有注意到梅花最主要的特点……

生:(齐答)冒着严寒开放。

师:对!凌寒开放、坚贞不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如何描写梅花的。(板书课题)

接下来分别请两位学生朗读毛主席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 梅》

生:为什么还要读陆游的词呢?

师:问得好!今天我们的学习就要在比较中展开。

(两位同学朗读两首词)

师:同学们,他们读得怎么样?

(七嘴八舌)好!一般!

师:这两位同学似乎在他们的朗读中贯注了他们的理解。请同学们讨论两首词的所表达含义,可以分组分句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觉得毛主席的《卜算子 咏梅》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

师:何以见得?

生:说不清。

师:不能是说不清。你对于毛主席的词理解得十分准确,但是一切的理解应该是建立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上。请同学们找出每句诗的关键词,从诗句本身出发来理解诗歌。

生:“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关键词是“送春归,迎春到”。

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喜悦。

师:只有喜悦吗?

生:我从中只体会到了喜悦。因为我对“风雨送春归”不怎么理解?

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哪位同学能为他解决这个“不知”?

生:“风雨送春归”我理解为风风雨雨将春天送回来了。

师:是吗?看来主要还是对“归”字的理解,在这里“归”理解为“走了”,作者表达了“送走春天的伤感,和迎接春天的喜悦”。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一句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生:关键词是“百丈冰”和“花枝俏”。

师:很准确,同组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生:(补充)这句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补充的很好。现在问题是诗句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学生七嘴八舌)

一生:不畏严寒的品质。

一生:俏丽非凡的样子。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有道理,总的来说突出表现梅花的凌寒开放,坚贞不屈的品质。

(一生举手)

老师,我对“花枝俏”的“俏”不怎么理解。

师:哪位同学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俏”字就可以理解为“俏丽”就行了。

生:(急忙补充)我不这么理解,我认为应该理解为“俏丽地开放”。

师:哪一种好?

生:第二种答案好!

师: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这样更能体现“凌寒开放”的意思。好请第三组的同学派一个代表谈谈对“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句的理解。

生:关键词是“ 不争春”,突出表现梅花的不争强好胜、甘于平凡的精神。

师:有道理,梅花的精神似乎概括的不准确。同组同学没有异议吗?

(同组同学摇头)

师:其他同学补充.

生:不爱出风头.

师:其实,你们讲的都不错。不争强好胜,甘于平凡,不爱出风头,就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谦逊。

师:很好!下面哪一组来解决对“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理解。

(纷纷举手)

师:好!都来讲讲吧!先解决关键词。

一生:关键词是“笑”。

师:(笑着说)真是画龙点睛。

一生:关键词是“山花烂漫”。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回答。

(学生大笑)

一生:我们认为关键词是“丛中笑”。

师:这是一个……,标准答案。其实“笑”也好,“丛中笑”也好,“山花烂漫时笑”也好,关键是同学们要找出作者所表达的意思。那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呢?同学们讨论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

生:“笑”的梅花是快乐的。所以我们认为作者表达了一种快乐的情感。

师:能想到快乐,你们也是快乐的。

生:我们认为作者还是想表达谦逊。

师:喔?何以见得?

生:因为她在丛中笑。

(师生皆笑)

师:这个答案很妙。的确,作者表达了梅花在“山花烂漫时”,结成梅子,隐藏于花丛中的谦逊。然而,同学们还是没有找出关键的地方。请同学们联系之前我们总结的梅花坚贞不屈的特点来想想,经历过严寒洗礼的梅花,没有被困难所压倒,依然能够从容的微笑,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恍然大悟)乐观。

师:对了!作者主要是想表达一种乐观谦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本篇词的主旨所在。

接下来同学们朗读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读完之后找出你认为的关键性词语。

(学生齐读,议论纷纷)

一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寂寞”和“香如故”。

一生:还有“愁”、“妒”。

师:同学们讲的都很好。把同学们的答案综合在一起就对了。我认为词篇中关键的词语是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

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将以上这些关键词语连一起,描绘出陆游笔下的梅花形象。

生:在断桥边寂寞的梅花,本已孤独忧愁,又 被风雨摧残,美丽的花儿呀!不想和百花争艳,让那群芳嫉妒,即使是在风雨中零落,被人踏成泥土,也不改变的自己坚贞。

(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很好。下面老师也来献丑了。

(教师深情的读出)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将临,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它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贞不屈的品格。

(学生鼓掌)

师:你们觉得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

生:寂寞。

师:是的。还有呢?

生:(补充)我认为还有凄苦。

师:为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我从“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句中看出的。

师 :请解释这句。

生:黄昏中的寂寞梅花已经够愁苦了,却又被风雨摧残。

师:很好。陆游笔下的梅花还有哪些形象特征?

一生:美丽、坚贞。

一生:(补充)我觉得还有点“脱离大众”的味道。

师:何以见得?

生:他笔下的梅花任凭百花的妒忌,这不是“脱离大众”是什么?

师:有道理!不过,这里的“一任群芳妒”要联系上下文来看。

一生:我看是孤傲。

一生:是“孤芳自赏”。

师:很好!看来你们都是陆游的知音。

(学生笑)

师:那么,曾经“金戈铁马”的陆游为什么如此寂寞、愁苦、孤芳自赏呢?

(学生若有所思)

师:好!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再来分析。接下我们来比较这两首词的不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一生:毛主席的词是乐观的,而陆游的词主要表达了一种孤芳自赏的情调。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认为陆游的词还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的情感。

师:何以见得?

生:从“只有香如故”中我感觉陆游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的情感。

师:很好。毛主席的词感情基调是乐观的、谦逊的,而陆游的词主要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同时又孤芳自赏的情调

正如他们笔下的梅花一个是与一百花一起装点春天,一个是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

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

生:因为他们的境界不同。

师:为什么境界不同呢?

生:因为他们思想不同。

师:为什么他们思想不同呢?

(学生苦笑)

师:由于毛主席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决定了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

(让学生拿出准备的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材料,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师:1961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生:我从资料上只知道1959年---1962年时期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师:不错。1961年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

这时毛主席写这首词的目的会是什么呢?

生:鼓励大家乐观的面对困难。

师:正是,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写这首词的用意在于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所以他的这首《卜算子 咏梅》里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绪。

师:南宋是个什么情况呢?

生:南宋是个小朝廷,受到金朝的侵略。

师:有没有补充的。主要思考南宋朝廷被投降派把持,还是被主战派把持?

生:南宋朝廷被投降派把持。有秦桧嘛!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陆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代,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排挤。无力改变现实的他只能是无奈,流露着伤感。

两首词有什么异同呢?

生:从老师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知道这两首词都有坚贞不屈的品质。

师:不同之处呢?

生:一个乐观、谦逊的态度,一个伤感寂寞。

师:(总结)毛主席的词感情基调是乐观的、豪放的,而陆游的词主要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同时又孤芳自赏的情调。

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主席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

1961年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写这首词的用意在于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陆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代,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 的打击和排挤。无力改变现实的他只能是无奈,流露着伤感。

两首词也有共同之处,陆游的那首梅花词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也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毛泽东的这首梅花词,表现的也是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充满昂扬的斗志,谦逊的态度。

这两首词各赋予梅花不同的思想内涵,同学们不必去追究两首词的优劣、高下。

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重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练读两首词。

(播放音乐,学生自由练读)

师: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分别试读两首词。

(学生试读)

师:读得不错。但是要注意情感,读的时候要紧紧围绕毛主席笔下梅花的特点来朗读,领悟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同时,要注意比较读出两首词的不同。

下面老师来范读。

(请同学们再练读,再试读)

师:接下来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这两首词的理解,各画两幅画,来表现两种不同风貌的梅花。

(学生画画,教师巡视,选取优秀作品展示)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幅画,评价一番吧!

生:我觉得这幅画不好,因为他没有画出词中的其他事物。

师:有道理,但是同学们想一想,难道一定要画出所有事物吗?这幅画只画了一枝欣欣向荣的梅花,不正是毛主席所赞扬的乐观、积极的精神吗?

回去请同学们好好想想两词的意境,把没有完成的大作完成。

下面我们大家共同来背诵两篇《卜算子 咏 梅》。

(教室里响起背诵两篇词的声音)

师:请同学们在课外读读毛主席其他诗词。

下课。

【教学说明】

《沁园春 雪》和《卜算子 咏梅》两篇课文都是毛主席诗词中的名篇,字面意思学生很容易懂,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词篇 中的含义。教学设计上第一篇词主要体现朗读教学的特色,第二篇主要体现比较阅读的特色。两篇教学设计都力图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阅读兴趣和语感的思想,并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语言材料本身为主要原则。

    相关推荐

    《毛主席在花山》词语 《词五首》课堂实录 《毛主席在花山》词句解析 《毛主席在花山》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二) 《毛主席在花山》好词好句 《毛主席在花山》课文 《毛主席在花山》近义词反义词 毛主席读书法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重读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10《毛主席看戏》 毛主席在花山 关于毛主席咏雪词的考证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相关词语解释 《毛主席在花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8 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二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二 《毛主席在花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毛主席看戏》教学设计 《绒毛小熊》课堂实录 24”毛主席在花山 24”毛主席在花山 23*毛主席在花山 24”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二) 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二首 23*毛主席在花山 《长相思》词三首课堂教学实录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7第二课时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之二 毛泽东词二首 《毛主席看戏》教学设计 《毛主席看戏》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 《毛主席看戏》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毛主席在花山》课文结构 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二首 《毛主席在花山》课文题解 《毛主席在花山》课文简说 《毛主席在花山》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建议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杂谈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杂谈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主要内容 23《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之二 《毛主席在花山》教案2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建议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案3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