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2016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小编: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理解能力不好,不会分析问题是学不精其他科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练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2016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24分)

1.根据课文 默写古诗文。(10分)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1分)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长歌行》)(1分)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2分)

(4)□□□□□□□,芳草萋萋鹦鹉洲。□□□□□□□,烟波江上使人愁。(崔浩《黄鹤楼》)(2分)

(5)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4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g( )

(2)老头子zhāng huáng shī cuò( ),船却走不动。

(3)发高烧和打hán jìn( )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4)人,是jìn wàng( )的。不记仇,很对。但不能忘记。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五一假期 ,我们徜徉在凤城河风景区,领略自然之美,品味人文之趣,真是怡然自得。

B.“胡瑗读书节”活动中,语文名师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说长道短,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

C.近期,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篇文章《素颜泰州》,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泰州的众多美食。

D.泰州老行当展馆里的游人摩肩接踵,大家饶有兴味地观赏着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的物品。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黄羊知道,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到处都有偷猎者们瞄准它们的枪声。

C.只有为厚重乡愁营造一个安稳的存放处,“诗意的栖居”才能成为现实。

D.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5、仿写句子。(4分)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绽放的腊梅,傲立在冰雪之中,那是在教我们顽强。

——————,————————,————————。

二、(46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_

③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记》的写法,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二)(9分)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9. 与“何以明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 )(3分)

A. 何陋之有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 闻之,欣然规往

10. 请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11.吴公是依据哪两个理由判断画面上画的是正午牡丹和正午猫眼的?从而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0分)课内阅读

……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这里表现了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还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B.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C.“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的“找”字化被动为主动,生动形象的描摹出鬼子躲避钩子的狼狈情状,既表明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又把敌人胆怯愚蠢展露无遗。

D.“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13.《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找出文章节选部分任意一处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

(2)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1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请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四)(17分)

木刻猴子

林文义(台湾)

幼年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那是由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

猴子有三只,排排坐得很乖巧的模样。三只猴子却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

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十分传神。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看见他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他的嘴唇一开一合,不知自言自语地在说些什么。那个年代,我还很幼稚,不知道祖父在想什么,只是觉得那三只木刻猴子的表情十分有趣,很想拿来玩。

“这个不行!”母亲厉声地对我说,并且试图阻止我。

“没有关系,囝仔爱,就给伊玩嘛。”祖父和蔼地说。

“阿爸,你就是这样宠囝仔,宠得他五六岁就想要爬壁。”母亲对祖父抱怨着,一面很不放心地看我接过祖父手中的木刻猴子——看一下就好,看完赶紧还给阿公。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审视。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祖父笑呵呵地说:“你的翘嘴唇可以吊三斤猪肉。”

有一次,祖父把我抱到跟前,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是从唐山带过来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说、非礼勿看、非礼勿听……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囝仔人有耳无嘴’啦,有耳无嘴,平安食百工。”

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一直深印在我的心里,年长之后,我才慢慢懂得。

隔了一年,祖父死于肺病——许多采矿人的最后归宿。

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右侧,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木刻猴子一直都摆在神案上,渐渐地,也没有人会去注意它。

一直到我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见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囝仔人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时间逝水般流过。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他说:“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人生嘛,好像一出戏。”

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东方人的处世哲学,独善其身啊……”父亲叹了口气。

我不太同意父亲的看法,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其生命的本质及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啊!”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又是几年匆匆地过去,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父亲的看法了,相对的,我痛苦地发现,自己虽不甘愿,却也逐渐地向世俗妥协。就这样,我时时处在自我的相互撕裂里。

父亲离世前,有一次,紧紧抓住我的手,战栗而悲愁地对我说:“我即将要走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这个孩子,怎么会选择去写文章?”

听到父亲这么沉痛的话,我无言以对。为什么会选择文学这条艰辛的路?也许,只是为了要保持一点点纯然而真挚的自我吧。可是,我不知道要如何对父亲说,我想到他们那个黯淡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烧金纸的炉子里。我有点不舍,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最后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囝仔人有耳无嘴”?要他们继续秉持木刻猴子的精神,不听、不看、不说?要他们独善其身?

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点起一把火,我决定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节选自2015年4月《读者》)

15.全文围绕着“木刻猴子”展开叙述,请完成表格①②处的内容概括。(4分)

时期 内容概括

幼年时

逐渐长大成熟 我接受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却痛苦地生活在自我的撕裂里。

父亲离世前 父亲为我选择文学而深感悲愁忧虑。

父亲离世后

16.通读全文,本文以“木刻猴子”为题,有什么妙用?(4分)

17.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说明“木刻猴子的精神”的内涵,并说说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态度。(4分)

18.本文结尾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我”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依据全文,简要概括。(5分)

三、(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往今来,歌声伴随着历史的步伐,多少名歌传颂至今,如荆轲的《易水歌》、刘邦的《大风歌》、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它们无不激励着我们奋进。

歌声陪伴着、激励着我们的成长,歌声无处不在,绚丽着我们的生活,歌声永远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岁月如歌,人生如歌,我们在歌声中成长,编织五彩的人生岁月。

请以“我最喜爱的一首歌”,或者“歌声激励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四、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20~22题。

①祥子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得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小茶馆们已都上了门,十点多了;就是开着,他也不肯进去,他愿意找个清静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落下来。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②上哪儿去呢?这就成个问题,先不用想到别的了!下小店?不行!凭他这一身衣服,就能半夜里丢失点什么,先不说店里的虱子有多么可怕。上大一点的店?去不起,他手里只有五块钱,而且是他的整部财产。上澡堂子?十二点上门,不能过夜。没地方去。

③因为没地方去,才越觉得自己的窘迫。在城里混了这几年了,只落得一身衣服,和五块钱;连被褥都混没了!由这个,他想到了明天,明天怎办呢?拉车,还去拉车,哼,拉车的结果只是找不到个住处,只是剩下点钱被人家抢了去!作小买卖,只有五块钱的本钱,而连挑子扁担都得现买,况且哪个买卖准能挣出嚼谷呢?拉车可以平地弄个三毛四毛的,作小买卖既要本钱,而且没有准能赚出三餐的希望。等把本钱都吃进去,再去拉车,还不是脱了裤子放屁,白白赔上五块钱?这五块钱不能轻易放手一角一分,这是最后的指望!当仆人去,不在行:伺候人,不会;洗衣裳作饭,不会!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会,自己只是个傻大黑粗的废物!

④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中海。到桥上,左右空旷,一眼望去,全是雪花。他这才似乎知道了雪还没住,摸一摸头上,毛线织的帽子上已经很湿。桥上没人,连岗警也不知躲在哪里去了,有几盏电灯被雪花打的仿佛不住的眨眼。祥子看看四外的雪,心中茫然。

⑤他在桥上立了许久,世界象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在这种静寂中,祥子听见自己的良心的微语。先不要管自己吧,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没一个男人!难道那最后的五块钱不是曹先生给的么?不敢再思索,他拔起腿就往回走,非常的快。

20.选文之前发生了什么事让祥子想“哭一场”呢?请你根据作品内容简要概括一下。(2分)

21.选文在人物描写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特色,这个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文段具体举例分析。(4分)

22.有人说:假如曹先生能及时回京,虎妞不死,小福子不死,祥子就不会走向堕落。你同意吗?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6.①同“邀” ,邀请 ②详细 ③到

7.⑴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8.B

(二)(9分)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9. 与“何以明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 )(3分)

A. 何陋之有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 闻之,欣然规往

10. 请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11.吴公是依据哪两个理由判断画面上画的是正午牡丹和正午猫眼的?从而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何以明之(代词)

2.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3.①花披哆而色燥;②猫眼黑睛如线。道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思考)。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原文: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三)(10分)课内阅读

……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这里表现了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还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B.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C.“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的“找”字化被动为主动,生动形象的描摹出鬼子躲避钩子的狼狈情状,既表明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又把敌人胆怯愚蠢展露无遗。

D.“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13.《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找出文章节选部分任意一处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

(2)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1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请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答案:

12.A 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这里表现了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还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13.景物描写共有4处。1、3、4处景物描写共有的基本作用是:展现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为小说故事增添战斗的诗情画意,烘托老头子无畏无惧的战斗豪情和自信自尊的英雄形象。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们要出来洗澡,为下面老头子复仇的情节作铺垫,渲染出一种静穆的氛围,为写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埋下伏笔。

(55段)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渲染天气闷热的气氛,连小小的水鸟尚且知道躲开鬼子,老头子偏偏手无寸铁,独自驾船对付十几个鬼子,烘托了老头子无所畏惧且过于自尊要强的性格特点。

(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水面的平静、清澈烘托氛围,引出敌人毫无警惕受骗上当的细节,同时也暗示老头子将计划安排得不露痕迹。

(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为大菱报仇而挽回自尊后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14.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四)(17分)

木刻猴子

林文义(台湾)

幼年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那是由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

猴子有三只,排排坐得很乖巧的模样。三只猴子却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

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十分传神。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看见他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他的嘴唇一开一合,不知自言自语地在说些什么。那个年代,我还很幼稚,不知道祖父在想什么,只是觉得那三只木刻猴子的表情十分有趣,很想拿来玩。

“这个不行!”母亲厉声地对我说,并且试图阻止我。

“没有关系,囝仔爱,就给伊玩嘛。”祖父和蔼地说。

“阿爸,你就是这样宠囝仔,宠得他五六岁就想要爬壁。”母亲对祖父抱怨着,一面很不放心地看我接过祖父手中的木刻猴子——看一下就好,看完赶紧还给阿公。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审视。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祖父笑呵呵地说:“你的翘嘴唇可以吊三斤猪肉。”

有一次,祖父把我抱到跟前,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是从唐山带过来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说、非礼勿看、非礼勿听……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囝仔人有耳无嘴’啦,有耳无嘴,平安食百工。”

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一直深印在我的心里,年长之后,我才慢慢懂得。

隔了一年,祖父死于肺病——许多采矿人的最后归宿。

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右侧,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木刻猴子一直都摆在神案上,渐渐地,也没有人会去注意它。

一直到我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见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囝仔人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时间逝水般流过。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他说:“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人生嘛,好像一出戏。”

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东方人的处世哲学,独善其身啊……”父亲叹了口气。

我不太同意父亲的看法,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其生命的本质及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啊!”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又是几年匆匆地过去,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父亲的看法了,相对的,我痛苦地发现,自己虽不甘愿,却也逐渐地向世俗妥协。就这样,我时时处在自我的相互撕裂里。

父亲离世前,有一次,紧紧抓住我的手,战栗而悲愁地对我说:“我即将要走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这个孩子,怎么会选择去写文章?”

听到父亲这么沉痛的话,我无言以对。为什么会选择文学这条艰辛的路?也许,只是为了要保持一点点纯然而真挚的自我吧。可是,我不知道要如何对父亲说,我想到他们那个黯淡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烧金纸的炉子里。我有点不舍,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最后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囝仔人有耳无嘴”?要他们继续秉持木刻猴子的精神,不听、不看、不说?要他们独善其身?

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

点起一把火,我决定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节选自2015年4月《读者》)

15.全文围绕着“木刻猴子”展开叙述,请完成表格①②处的内容概括。(4分)

时期 内容概括

幼年时

逐渐长大成熟 我接受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却痛苦地生活在自我的撕裂里。

父亲离世前 父亲为我选择文学而深感悲愁忧虑。

父亲离世后

①我并不觉得祖父钟爱的木刻猴子好玩,也不大懂祖父的话。(2分)

②我一把火烧掉木刻猴子,要让后代活得坦然磊落。(2分)

16.通读全文,本文以“木刻猴子”为题,有什么妙用?(4分)

①点明本文的行文线索,使全文内容紧紧围绕着木刻猴子展开,集中紧凑。②揭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③木刻猴子蕴含着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含蓄地表明了本文中心。④木刻猴子的表情掩耳、遮眼、捂嘴,滑稽可笑,形象说明了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的迂腐可笑,增强了本文的批判力量,突出了本文的中心。(答对任意一点2分,两点4分)

17.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说明“木刻猴子的精神”的内涵,并说说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态度。(4分)

内涵:“不听、不看、不说”,不问是非,不敢发声,谨言慎行,屈从世俗,压抑自己的生命,只想着独善其身,平安一生,保全自己,这是一种东方人的消极的处世哲学。(2分)

看法示例:这是一种消极的保命哲学,在专制黑暗的年代也许有其合理性;但在开放的时代就没有必要,就应当彻底抛弃,就应当坦然磊落地做人,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真正的自我,不扭曲自己,也不扭曲别人。(2分)

18.本文结尾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我”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依据全文,简要概括。(5分)

结尾特点:简练有力,耐人寻味,含蓄而有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彻底抛弃独善其身的消极处世哲学,活出真正的自我。(2分)

思想情感:①蕴含着“我”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最终果敢的抉择。②痛心自己秉持先辈的木刻猴子精神,向世俗妥协,撕裂自我。③要彻底抛弃木刻猴子精神,要活得坦然磊落,活出真我。④绝不能再让后代继续秉持木刻猴子精神,扭曲自己,又扭曲别人。(每点2分,2点3分)

四、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20~22题。

①祥子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得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小茶馆们已都上了门,十点多了;就是开着,他也不肯进去,他愿意找个清静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落下来。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②上哪儿去呢?这就成个问题,先不用想到别的了!下小店?不行!凭他这一身衣服,就能半夜里丢失点什么,先不说店里的虱子有多么可怕。上大一点的店?去不起,他手里只有五块钱,而且是他的整部财产。上澡堂子?十二点上门,不能过夜。没地方去。

③因为没地方去,才越觉得自己的窘迫。在城里混了这几年了,只落得一身衣服,和五块钱;连被褥都混没了!由这个,他想到了明天,明天怎办呢?拉车,还去拉车,哼,拉车的结果只是找不到个住处,只是剩下点钱被人家抢了去!作小买卖,只有五块钱的本钱,而连挑子扁担都得现买,况且哪个买卖准能挣出嚼谷呢?拉车可以平地弄个三毛四毛的,作小买卖既要本钱,而且没有准能赚出三餐的希望。等把本钱都吃进去,再去拉车,还不是脱了裤子放屁,白白赔上五块钱?这五块钱不能轻易放手一角一分,这是最后的指望!当仆人去,不在行:伺候人,不会;洗衣裳作饭,不会!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会,自己只是个傻大黑粗的废物!

④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中海。到桥上,左右空旷,一眼望去,全是雪花。他这才似乎知道了雪还没住,摸一摸头上,毛线织的帽子上已经很湿。桥上没人,连岗警也不知躲在哪里去了,有几盏电灯被雪花打的仿佛不住的眨眼。祥子看看四外的雪,心中茫然。

⑤他在桥上立了许久,世界象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在这种静寂中,祥子听见自己的良心的微语。先不要管自己吧,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没一个男人!难道那最后的五块钱不是曹先生给的么?不敢再思索,他拔起腿就往回走,非常的快。

20.选文之前发生了什么事让祥子想“哭一场”呢?请你根据作品内容简要概括一下。(2分)

曹家遇险,祥子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抢去,第二次买车的希望破灭。

21.选文在人物描写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特色,这个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文段具体举例分析。(4分)

选文运用心理刻画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祥子与环境抗争而最终被环境所吞灭的全过程。(2分)如:选文在祥子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后,“想找个地方坐下”“哭一场”,表现了他心中异常的苦闷;“他想到了明天,明天怎办呢?”表现了这时的祥子,陷入了一片茫然之中,迷失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举一个例子就可得2分)

22.有人说:假如曹先生能及时回京,虎妞不死,小福子不死,祥子就不会走向堕落。你同意吗?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示例一:不同意,(1分)《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这一类生活在社会底层受迫害的人,即使凭借如此的巧合未堕落,只要社会现实没改变,他终究会堕落消亡,这是那个时代“祥子”的命运。

示例二:同意,(1分)对于祥子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也许曹先生回京、虎妞和小福子不死,他就有了生活下去的理由。(语意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月考试题(含答案) 2016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月考试题(含答案)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2016年八年级语文月考试题(有答案) 2016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7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2016年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2012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苏教版) 2016年9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带答案) 2017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2012年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大同四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 2016届上杭一中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苏教版含答案) 201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5月月考试卷及答案 2016-2017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16冀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2016年含答案) 2016年秋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6年冀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7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2016年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附答案) 2016年精选小升初语文考试综合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2012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吴铺中学2011年八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卷(人教版) 人教版2012年八年级语文下册3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6年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6年9月四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教科版) 2016年初一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人教版) 2016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八年级上册语文11月月考试卷 2016年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试卷 2016年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0月月考试卷 2016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人教版) 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含答案) 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答案) 2016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6人教版中考语文试卷 沪教版2011年八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 2016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2016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卷 2016年七年级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 2016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卷 2016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卷 201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2017 2016-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2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2年高三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15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7年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6年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 九年级语文月考测试卷及答案 2012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2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7年八年级语文月考试题(有答案) 安徽省2011年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人教版) 2016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人教版) 2016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质检考试题(语文版含答案) 2017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苏教版) 人教版2016年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带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6年七年级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苏教版 2016年高二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2016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6-2017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测试卷附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卷(含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卷(含答案)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7年丽水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卷(苏教版) 2018年小升初语文联考试卷(含答案) 沪教版201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5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6年9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