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两篇

小编: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散文史上的抒情极品。它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文中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它是散文形散神聚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同时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文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我的教学设想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地品读在3-11段作者精心描绘的五幅秋景图,分析它们的景物特点和情感内涵,及情景交融、意与境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领会这一部分着力表现的故都之秋的意境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的悲凉、伤感之音。

本文的意境深沉而隽永,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作者既悲秋,又颂秋,悲秋与颂秋的情感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1、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法

3、听录音、朗读法 4、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1. 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2. 诵读感知法 (学生先听录音范读,后反复诵读)。

3. 合作探究法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课后及时总结巩固,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却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四十年代的抒情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这样导入的好处是:回顾以前所积累的知识,体会秋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习本课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

1、解题: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2、作者简介:

中文名: 郁达夫 别 名:郁文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富阳

出生日期: 1896年12月7日 逝世日期: 1945年9月17日

职 业: 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毕业院校: 东京帝国大学

代表作品:《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语言状况: 精通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受到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1934年,郁达夫从杭州去北平,饱览了故都的秋景,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检查预习

1、字词预习:

混沌( ) 潭柘( )寺 一椽( )破屋 朝荣( ) 驯( )鸽 落蕊( ) 廿 ( )四桥 著( )着单衣

2、根据下列表述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1)看见一片叶落下,就知道秋天到来。比喻看到一点迹象,就能推测到事物的发展趋向。(2)形容模糊一团或无知无识的样子。 (3)比喻意志消沉,精神委靡。(4)缺乏生机,不热闹。

四、分析课文

(一):听课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思考: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文中写了哪些秋景?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二)具体分析:

1、本文的文眼是: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学生齐读1-2小节,明确这两小节写了什么?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在文中起到总起的作用

3、请同学们来说说311节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呢?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学生讨论,教师补充)

清晨观园、秋槐落蕊、秋蝉残声、清秋果树、雨后话凉

4、课文最后两个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作用: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是文章的总括部分

学生自己列出本文的结构内容,通过讨论总结得出本文的结构形式

明确:总分总

(三)学生齐读第3-11自然段,在指定部分找出句子并回答问题

①清秋观园图:

在第3自然段里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是分别是从哪写方面进行描写的?突出故都秋的什么特点?

天色:高 碧绿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牵牛花(颜色) 视觉

驯鸽的飞声 听觉

小结:清秋观园图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突出了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请学生以清秋观园图为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其他四幅画面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景物的?学生讨论后概括,教师引导:

②秋槐落蕊图

像花而又不是花 铺得满地都是。(视觉)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听、味、视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感觉)

③ 秋蝉残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衰弱 感觉 残声 听觉

④雨后话凉

灰沉沉的天底下 青布单衣 视觉

息列索落 人们的对话 听觉

⑤清秋果树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 视觉

(四)再读课文后讨论:

1、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要求:广泛讨论或对两种观点进行辩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关于悲凉的理解。明确: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1、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头总写对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展开五幅秋景图,结尾总括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

2、通过五幅秋景图突出了故都清、静、悲凉的特点,情景交融,形散神聚。

3、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六、课后作业

㈠课后练习册

㈡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⒈作者说: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江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是为什么?

⒉这段描写着重刻画了北国之秋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

① 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

1.引导谈话:

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

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

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领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坦荡热情的鲜明风格。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二、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初步欣赏,整体感受散文的情感基调和文化味

1.解题引入:

本篇写于30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指北平。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笼罩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2.就题目提出问题,引入整体感受:

本篇写了故都的秋怎样的景致?有着怎样的人文色彩?又是怎样体现郁达夫散文艺术的特点的?

3.听赏配乐朗诵,用心体会,然后自由交流初步的整体感受。

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悲凉忧郁的情绪基调、浓郁隽永的文化意蕴以及景中含情的特点,尽情畅谈。

三、指导学生扣住文眼,整体感知景物特征

1.许多散文都有文眼,起着统摄全篇、画龙点睛的作用。本篇正是这样,请找出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自由品读,整体感知景物特征:

(1)作者是怎样表现清静悲凉的?选取哪些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作者写故都之秋,却选取随处可见得平常景物:①清晨秋意(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和尖细且长的秋草等),②落蕊轻扫,③秋蝉残鸣,④都市闲人,⑤胜日秋果(结合板书)

(2)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存疑)。

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第2课时

四、指导深入品读鉴赏,体会作家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1. 结合朗读,揣摩作家在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1)介绍写作背景,理解悲凉:

揣摩评说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结合练习二)

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清静是大多数作家能感受到的,也是写得出来的,未必见得奇妙,悲凉与秋之清静有联系而并无必然联系,这种悲凉,更多的是他的主观感受,恐怕也只有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而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体验得到,才表现得如此细腻而深刻。

    相关推荐

    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 戴笠与王映霞|故都的秋|郁达夫 王映霞:迟暮之美|故都的秋|郁达夫 王映霞的感情纠葛|故都的秋|郁达夫 走过郁达夫的故乡 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 论郁达夫 悲情郁达夫 郁达夫图片 郁达夫相关 漫谈郁达夫 郁达夫年表 怀鲁迅(郁达夫) 郁达夫还活着? 郁达夫主要的一面 郁达夫与北大 郁达夫及其作品 鲁迅、郁达夫与我 宪兵队长仍逍遥自在 杀人元凶至今拒绝忏悔|故都的秋|郁达夫 郁达夫日记 (节选)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2篇) 郁达夫轶事八则 寻找郁达夫遗骨 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 命理 富阳郁姓 郁达夫自谶诗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婚姻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郁达夫:读劳伦斯的小说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最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