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优质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构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且文字较为简易,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结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在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肯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对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象、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象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4、延伸阅读。通过《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教具准备】

幻灯片(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幻灯片显示《饮酒》诗),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一同学回答)

师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乐于田居、陶醉于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远离尘俗、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这个神秘的世界、走近陶渊明吧

二、检查预习 (课件显示)

1.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1)注音: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 黄发垂髫(ti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 诣太守(y)

(2)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三、朗读感知并复述课文

1.播放视频朗读,同学们听、看。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2、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③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五、整体感知文意

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章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并交流。

师明确:美、乐、奇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找出文中出现的所有成语并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 (明确: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4、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三、访谈练习

同桌二人,一人为采访者(渔人),另一人为受访者(村里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最后推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渔人)和受访者(村里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四、赏读品味

1、划分段落。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寻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逐段分析:

(1)思考:第一段改为一渔人,缘溪行,逢桃花林,得前行,穷其林,好不好?

提示:不好。这一段,作者仅用四五十个字,不仅给出了一幅美妙的桃林园,而且从侧面进行衬托,促使读者深深地向往的桃林,改后的文字既不能突出中心,使人向往桃林式的生活,也不能合情合理地说明渔人为什么会被引进与世隔绝的桃源。

(2)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提示: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3)第3段中文章是怎样写桃源人过着不知动乱、痛苦为何物的宁静生活,从而写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的?

提示:通过自云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等语句来表现的。写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暗示他们不知动乱、艰苦为何物;皆叹惋是因世外战乱、痛苦之深来反衬桃源生活之美;不足为外人道也是用他们怕干扰来说明桃源的宁静。本段是通过用桃源内外对比衬托的方法,把桃源内幸福宁静的生活和诗人对现实不满生动地表现出来。

(4)第4段中为什么要写两次寻找,均告失败?

提示:这使文章起伏跌宕,曲折有致,不仅表现人们对桃源向往之深,还暗示桃源虽好,毕竟是理想中的社会,是不可得到的。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五、分步品味

1、想象桃源之美:生讨论作答

师总结: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 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理解桃源之乐:生讨论作答

师总结:男女乐:(男人、女人)(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老幼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渔人乐:(杀鸡作食皆出酒食) 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生讨论作答。

师总结:(1)景奇:(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洞奇):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2)人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六、深入研讨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是当时的理想社会。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生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污腐败,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生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类不能发现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

生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的一个代表。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生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想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人桃源之中。

生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七、拓展延伸:阅读《桃花源诗》并完成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1、诗文对读,理解诗意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3、运用这一写法,构思一段话,描述2050年的中国社会,然后选几位同学交流。

七、课堂小结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还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两课时 《桃花源记》说课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详细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两课时 《桃花源记》说课设计 《桃花源记》说课设计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课文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8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质疑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 21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4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7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2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5 21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课文简析 《桃花源记》课时训练 《桃花源记》说课稿1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时训练 《桃花源记》课标解读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优秀学案26(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