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小编: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山行》“远上”两字注释的商榷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脍炙人口,被收入各种版本的唐诗、古诗选集,也是小学语文的传统篇目。最近,我到小学听课,又一次听一位小学教师讲授了这一课。但是,我觉得它对于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性却没有真正的把握。我仔细读了一下教材,原来问题就出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注释上。

《山行》被编入现行小学五年制统编教材的第七册,诗的正文下面有这样几行注释文字:

①远:山很幽深。②上:山很高。

……

按照注释,“远”和“上”都是修饰形容“寒山”的。依照这个注释把上联改写为今文就是:幽深高耸的绵绵秋山上,挂着一条又斜又窄的石径。远远的白云生起的地方,隐约有几户人家。

应该说,这样理解从字面上看也能讲的通。但是,这样看来,这首诗就都成了纯粹写景的诗,没有多少的情致,也更谈不上什么运思了。

笔者认为,这样理解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它的不准确在于“远”字和“上”字的解释。这里的“远上”,本来是修饰“石径”的,原本不必作什么注释,人们便可一目了然。它跟“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远上”是一个意思,或者说,这个“上”字跟我们今人说“北上抗日”“上”是一个意思。即“向着地势高的地方行进或延伸”。而把“远上”特意加了如上的注释,当成了山的形容词,这样理解,结果是割裂了诗句与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诗的题目是《山行》,诗句自然应当扣了题目起笔,笔者认为,这两句不只是写景的,而是景中寓情、景中寓事。即这二句所写之景实际是写作者的“山行”所关心的问题,——前进的方向和预期的投宿地。这绝不是硬要把每一句诗都要硬拉倒题目上来。因为,不仅是题目点明文旨,而且首句的“寒”字和后文的“晚”字,也告诉我们作者山中行进,天色已晚,到了准备投宿的时候。这样,我们来分析诗的上联,就不难发现它在写景中还透出这样一些信息:

作者“山行”途中,天色已晚——山带“寒”意;宿处尚遥——“人家”“远”在“白云生处”。路径难行——不但“上”行,又是狭窄“石径”,崎岖(斜)。

这样来看,这两句诗就不仅是单纯写景了,而是景中寓事、景中寓情。

应该加以辨析的是,作者写“石径”,目的在于强调路途难行,要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赶路上,而绝不是随意写通往山巅的石阶。

带着这样一些信息,再来从整体上品味这首诗,才可以看出作者运思独到的妙处来。如果顺了这个思路去想,那后面自然应该写作者快马加鞭,急忙赶路,不要误了宿头。但是,杜牧深谙诗中三昧,如果那样写下去,诗就一览无余索然无味了。他在前两句一起一承,引导读者形成思维的必然走势之后,却又笔触却陡然一转,非但不写“我”匆匆忙忙急着赶路,而是“停车”赏景,一派悠闲安然之态。这就在文势上形成反跌,这种反跌,自然会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绝句毕竟是绝句,仅有廖廖的28个字,不许宕开太远。作者顺即说明,为么要“停车”,原来是因为枫林晚景决非寻常的惹人喜爱。因为,红叶在夕阳的余辉映照下,呈现了它艳丽色彩的极至,竟然“红于二月花”。作者的这一转,就把红叶的吸引力给予了强烈的突出,给予了每一个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引发了极度的憧憬之情,把读者从寒山晚景的冷寂中,一下跳进了火红灼眼的的画面之中。也使这样简短的四句诗,有了情致,有了波澜,起承转合,跌宕多姿。

    相关推荐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关于《陈涉世家》注释的三点商榷 《离骚》注释商榷 《游褒禅山记》注释商榷二则 牵一发而动全身──《火烧云》教学片段及反思 牵一发而动全身──《火烧云》教学片段及反思 新教材《伤仲永》一文的两个注释商榷 《焦仲卿妻》注释的几点商榷 《师说》注释商榷_语文论文 《赤壁赋》课文注释商榷一则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商榷 关于《鱼我所欲也》的两个问题商榷 《师说》同步素材——《师说》注释商榷 《孔雀东南飞》注释(“便言多令才”中“便”字的注音)商榷 初中语文课本几处注释值得商榷 也谈《孔雀东南飞》的几条注释──与黄岳洲先生商榷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几条注释 就《登鹳鹊楼》插图与注释矛盾同人教社商榷 就《登鹳鹊楼》插图与注释矛盾同人教社商榷 对于《离骚》中“泽”字的注释另议 《迢迢牵牛星》注释献疑 “结发”注释质疑 对《怀素写字》中一个句子的商榷 离骚全文注释 《李商隐诗两首》生字注音 一篇值得商榷的童话 综合学习活动《关注身边的人》教学设计 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自”字》补释 关于识字课的两点思考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一“问”牵全文 《全神贯注》词语解释 与孔子、孟子商榷 关于包身工制度 关于《琵琶行》 《那树》让我们关注身边的绿 《那树》让我们关注身边的绿 日积月累:三字经【带注音和解释】全文 关于老舍身份的再认定 对教材注释的两点补充 《关于牵牛花的评论》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早晨近而冷、中午远而热的原因何在? 《山行》诗文解释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关于庐山的诗 张中行:关于一己之见 古文两则注释辨疑 《商山早行》知识点 关于汉字的来历 关注学生 促进发展 关于五四运动 关于五四运动 关于五四运动 关注课堂生成 注重学生发展 一声叹息──关于《行道树》的删节 关于浙教本初中语文古文中两处翻译与教材和教参编者和读者商榷 一个词语引发的关于“活”的思考 翼教三年级上册《关于牵牛花的评论》教案 望庐山瀑布的注释及诗意 关于传统的诠释_语文论文 两种教师发展模式论比较——兼与台湾学者饶见维先生商榷 《游褒禅山记》不可或缺的一处注释 关注生命发展 焕发生命活力 《李商隐诗两首》词语解释 《关注我们的社区》活动设计 关于识字教学 就“大阅读”的文章与木棉商榷 关于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 《山行》相关知识 《山行》相关知识 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 《关注我们的社区》活动设计1 《在山的那边》生字注音 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引发的几点思考 以“小摄影师”为题值得商榷 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引发的几点思考 《在山的那边》生字注音 关于“美”字的教学设计 教材研究:《小石潭记》中几处注释商兑 《山行》相关知识 《山行》相关知识 《山行》相关知识 《山行》相关知识 《山行》相关知识 《山行》相关知识 《山行》相关知识 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关于牵牛花的评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注释 《饮酒》注释 《李商隐诗两首》有关资料 行动高于一切-小学语文论文 关于读写听说的动机问题 给夏衍同志的一封信──关于《包身工》的分段问题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关于《燕山夜话》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