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三下《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优美明快的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留恋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但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教师相机介绍: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而到了庐山,不能不看的就是那里的云雾。(板书课题)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这课的生字新词,争取把它们都读对,争取把每一句话都能读通顺。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同学。

2.课件出示词语,先自由读,再开火读词语。

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几个字:

(1)弥漫:注意这个字的声母是“m”。

(2)漂:如果放在句子中还能读对吗?

在课文中还有一个“飘”字是风字部,你读读这句话。

【课件: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彩。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小结:看来,漂浮在水面要用“三点水”的漂,而“随风飘荡”就是“风字部”的飘。

3.同学互相质疑:在这些词语中,有哪个词你不太懂?

师生共同解疑。

(三)感情朗读,体会特点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学生朗读有关语句。

(2)指导朗读: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这神秘的人间仙境吗?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千姿百态”。

(2)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都描写了云雾的几种姿态。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4)全班交流。

(5)指导朗读第2句。女同学读描写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的句子,男同学读有关缠绕在半山的云雾的句子。

(6)云雾的位置不同,姿态不同,作者打的比方也不同。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云雾的千姿百态?

(7)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领略云雾不同的姿态吧!教师来读第一句话,每一组同学读云雾的一种姿态。边读边想,通过这样形式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这段是按照先总起再分述的形式来写的。)

(8)尝试背诵。

让我们把这美景、这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咱们试着背一背好不好,先回忆一下不同位置的云雾都是什么样的?自己轻声试着背一背。

谁愿意试着背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也可以小声的和他一起来背。

现在我把表示云雾不同位置的词语也去掉了,你还能行吗?我们一起来!没有把握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一读。

(9)总结:看来,这美丽的云雾已经常驻在你们的心间了!学习这一段时,我们通过总起句抓住了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又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这一特点写具体了,让我们领略到它神秘的色彩。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用这种先总起,再分述的方式来写的,谁找到了?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3)全班交流。

(4)云雾的变化不仅姿态多,更神奇的是——它变化的速度还特别快!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特点吗?自己先试一试。

(5)快看看这云雾又变成什么了?(课件出示四幅画面。)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或你想象到的云雾的样子写在这一段的末尾。

(6)你看,眼前的云雾说变就变——(学生尝试填空)

【课件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转眼间就变成了————……】

【课件出示:明明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师: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可是一眨眼,它又变了:

【课件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她又变成了————】

(6)总结:就在我们一眨眼一喘息的时间,这庐山的云雾就有这么多的变化,这就叫“瞬息万变”。你觉得“瞬”在这里表示什么?

5. 学习第4自然段

(1)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来到庐山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导朗读:读出我们对庐山云雾由衷的赞叹,读出我们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四)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1. 虽然我们恋恋不舍,但我们终究要告别庐山,挥挥衣袖作别这变幻无常的云雾。最后我请同学们推荐3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我们游览庐山的感受!

2.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其他地方,山间的云雾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推荐你们两篇文章。《阿里山的云雾》、《黄山云海》,还有一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庐山云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三篇文章,领略不同地域的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云雾的不同特点。

    相关推荐

    苏教版三下《庐山的云雾》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庐山的云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三 苏教版三下《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下《庐山的云雾》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三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三) 《庐山的云雾》教材解读一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三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十三)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材解读二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案之三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说课材料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案 庐山的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优质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一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二 庐山的云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二)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四)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教案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 教案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一) 3《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七) 三年级课文《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15、庐山云雾 15.庐山云雾 15.庐山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之惑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九)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十)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五)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六)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八) 《庐山云雾》 教案教学设计 15、庐山云雾 15、庐山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一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案之二 小学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一 《庐山的云雾》说课设计 庐山的云雾说课材料名师 15《庐山云雾》 庐山的云雾课件 三年级语文下册《庐山的云雾》教案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学设计三名师 《庐山的云雾》教学体会 《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 《庐山的云雾》教学感言 《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 3庐山的云雾 教案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说课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十一)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十二)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十四) 《庐山的云雾》评课 庐山的云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