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粤教版高中一年级“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小编: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青年孙中山》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⑵基本解读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以民众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他领导的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本篇节选的《“布衣总统”孙中山》,出自陈廷一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世纪伟人——孙中山》。

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描写传主孙中山的日常生活细节,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同时,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出的孙中山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要书写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复杂行为历程的人物对象,既可以展示传主自身的重要的政治观念或重大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像这篇文章一样,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又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同时这样的传记写法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孙中山被冠以“布衣总统”的一段有趣故事:年青时的孙中山平凡为一介布衣时却怀有“傲王侯”之大志;然后,从孙中山的居住、衣着、饮食、出行等一些生活细节,多方面地展示出,孙中山虽然贵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却仍然保持着“布衣”的特点,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布衣总统”,而他的“布衣”特点恰恰符合了他的“民主”、“平等”、“权利”、“博爱”等政治理想,从而写出了这个总统的独特性。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甘于淡泊”是孙中山作为“布衣总统”的突出特点。此题命题意图是,在把握课文主题、掌握这篇传记文基本写法的基础上,联系当代生活和个人认识,进一步予以思考。

参考答案:对“甘于淡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也可以是部分的赞成或否定,重要的是引发大家对于现实、文明社会发展、个人价值标准等问题的思考。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引发学生从民众的角度来理解传主孙中山的思想意义,同时对当时民众的热情又予以现代反思。

参考答案希望学生回到课文中再次细读此段情景的描写来理解“大总统万岁”的群众呼声。(1)孙中山基本的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是以民众为核心的,“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制,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因此,孙中山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和拥护。(2)孙中山身体力行着自己的民本思想,遇事首先想着百姓,避免惊扰百姓。孙中山尊重民众,同时也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支持。(3)“大总统万岁”的口号,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不妥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百姓的个人崇拜、将孙中山与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类比的封建时代的思想倾向。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强化学生的语感,以理解文章的生动性。

参考答案“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比拟(拟声),比喻。“睡狮”的比喻意义,参见相关资料的解释。

3.相关资料

(1)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光绪五年(1879),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当时他的长兄孙眉为该地华侨资本家,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他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由英国经加拿大转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向华侨宣传和募集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9月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他以很大的鼓舞。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G.马林。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1919年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消灭了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А.А.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1923年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М.М.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孙中山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府。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11月,离广州北上。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他的主要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11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2)布衣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纺织原料,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经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防寒的草叶和兽皮。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萦缕、养羊剪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的纺织原料的方法,并利用手工及简单的工具开始了手工纺织业,形成了各种纺织品。但主要原料和纺织品均为麻和丝的织品。由于封建王朝等级森严,贵族和平民百姓在衣着上有严格的区别,即使做官的贵族也有三六九等,体现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礼记》上记载:“治其麻丝,以为布帛”。用麻织出来的是布,用丝织出来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史记?李斯列传》载:“夫斯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盐铁论?散不足》上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而已,故命曰布衣”。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服的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只能穿布的,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多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我们在古代不得志的文人文章里常常见到这一称呼。除了用麻织出来的质粗而价低的“布衣(麻布)”之外,还有一种最劣等的衣服,即称“褐”或“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为穷人所穿用。《孟子?公孙丑上》载:“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淮南子?主术训》上说:“使言这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所以,“褐衣”或“褐夫”便成为穿粗布衣服的穷人的代称。由此可见,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普通平民百姓和穷人是没有地位的,成为最次最差纺织品的代名词,是对劳动人民的污辱,这是历史的见证。

邢声远《“布衣”和“褐衣”的诠释》(出处?)

(3)剪辫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明代以前,汉族人都是留满发,不剪也不剃。小孩出生,便任其头发自然生长。到了上学的时候,把头发挽结成髻,“束发受书”。隋唐以前有“髡(kun)刑”,“削发受辱”是惩罚罪犯的一种手段。《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兵临南阳,座马惊奔,踏坏了禾苗,触犯了他自己规定的“践苗者斩”的禁令,于是,“削发权代首”。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满族的祖先女真、东胡、鞑靼族,自古以来,是把脑袋周围的头发剃掉,前面露出脑心,后面稍加剃修,而把大脑覆盖处的头发编成辫子。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是剪辫子。剪辫子在这时期,成为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

(4)睡狮

拿破仑说,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派遣马戛尔尼带着使团访问中国,急欲打开中国的贸易门户。但是他们的通商要求遭到中国乾隆皇帝的拒绝。

1816年(清嘉庆十一年)2月8日,英国国王再次派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商谈贸易问题。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他曾担任印度总督,所带的使团成员不仅汉语水平挺高,而且大多是东印度公司的成员。1816年7月28日,阿美士德一行抵达天津口外。此时嘉庆皇帝对英使访华的意图有所了解,他直截了当地要求地方官员“勿事铺张”,“如要求开通商口岸,严辞驳斥,筵宴遣回,不使其入京”。

1817年,不受欢迎的阿美士德踏上归路。他准备回国后向议会和英王上书,用武力敲开中国对外通商的大门。

就在阿美士德访问中国前后,欧洲大陆发生了重大事件。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在1814年被欧洲反法联军击败后,东山再起,于1815年组织30万大军向欧洲反法联军发动进攻,结果在滑铁卢遭到惨败。6月22日,拿破仑被迫退位,不久被英国军队押送到遥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监禁起来。在他被监禁的第三个年头,阿美士德垂头丧气地从中国返回。在回国途中,他正好经过圣赫勒拿岛。当阿美士德听说这里正关押着名震世界的拿破仑一世时,很想见一见他,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在征得小岛总督同意后,阿美士德见到了这位昔日的皇帝。阿美士德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才能使中国专制统治者明白打开国门对双方都有好处的道理。当时,拿破仑对英国的做法充满了蔑视,他对于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提法发表评论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接着说:“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一只睡着的狮子———中国”迅速传遍了欧洲和世界。

——史鸿轩《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怎么来的》

    相关推荐

    《“布衣总统”孙中山》 “布衣总统”孙中山 《布衣总统孙中山》教案[粤教版必修一] 粤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粤教版)《“布衣总统”孙中山》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语文《“布衣总统”孙中山》教案设计 《“布衣总统”孙中山》教学教案 “布衣总统”孙中山教学教案 《“布衣总统”孙中山》自主学案 高中语文:《“布衣总统”孙中山》课堂实录(3篇) 离骚(节选)(粤教版高一必修) 沪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平民总统孙中山家庭作业 《离骚》节选(粤教版) 《离骚》节选(粤教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课的实践 《离骚(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小石城山记(粤教版高二选修) 《家》中节选《祖孙之间》导学案 高中二年级语文《雷雨(节选)》教案 《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 对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课的解读与实践 孙中山破陋习 虞世南《蝉》的教案(粤教版高一选修) 三年级教案: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之一 粤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劝学(节选)》课后习题答案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之一 宋庆龄与孙中山 小学一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2022年精选 《孙中山破陋习》教材解读一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一 《中庸》节选导学案 氓(粤教版高一必修) 26《孙中山破陋习》 粤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劝学(节选)》课后习题:阅读鉴赏 高中语文必修一《华罗庚》教案设计(粤教版)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一 高中一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精选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教案 认识自我(教案)(粤版高中新课标教材) 高中语文必修五《钱》教案设计(粤教版) 《孙中山破陋习》内容 高中语文的第一节课 六年级教案:《布衣元帅》 《组歌(节选)》中心思想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粤教版高二语文上册二单元同步练习:罗曼•罗兰(节选) 游褒禅山记(粤教版高三必修) 梵高传(节选) 梵高传(节选) 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说课稿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粤教必修二]《论毅力(节选)》导学案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孙中山演说:“民权主义” 楚雄州2010年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卷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之《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教案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教案:边城(节选) 高一语文2016—2017学年粤教版《我与地坛(节选)》课时练习及答案和思路解析 高一语文2017—2017学年粤教版《我与地坛(节选)》课时练习及答案和思路解析 高中语文《车队与红灯》教案设计(粤教版) 一点思考:《孙中山破陋习》的“破” 粤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1《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教案设计 《离骚》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2012中考试题-2012年四川省凉山州高中阶段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2012中考试题-山西省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2017主题班会教案: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中考语文辅导题:梵高传节选练习题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之二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之二 双柏县2009年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粤教必修二]《论毅力(节选)》课时训练 高中语文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孙中山破陋习》背景资料 《布衣元帅》 《孙中山破陋习》课文内容 《孙中山破陋习》课后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材解读二 《传统佳节》教案之一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二 《布衣元帅》 高中文学常识总结 《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期中统考试卷 2012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章汇总:选修一 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教师中心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