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咏华山》课堂教学案例评析

小编: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教材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充满兴趣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评评,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片段1]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随着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看。

(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完后把你看到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谁来把你刚才交流的告诉大家?

生:我在华山顶上看见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看见了远远近近的山都像在自己的脚下。

生:我看见了白云在山腰间飘动。

师:小朋友读了这两句就看见了蓝天、白云、太阳和远远近近的山,你们真会读书。

师:你觉得华山的景色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美丽。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迷人。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奇特。

师:是啊,华山的景色真美啊!老师这儿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组合画成一幅画。

(请学生自由画图,一生板演)

师:你们觉得他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把太阳画在小孩的头顶上很好。因为华山很高,太阳看起来离我们很近。

师:你说得真好,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觉得他把山画在小孩的脚下很好。因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

师:那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很高,高得山都在自己脚下了。

生:我觉得他把白云的位置画错了。

师:那你觉得白云该画在哪里?你来画给大家看看。

(生重新画)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生:因为山腰是在山的中间,所以要画在山的中间。

师:你不仅看得仔细,也很善于思考。

师:小朋友画得真好,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景象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

[评析: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画画、学生评议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受到华山美丽景色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2]

师:请小朋友自由练读这两句话,看看谁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试试?

师: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华山真的很高。

师:谁能读得比他还要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华山真高啊!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华山的高。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亲眼看到了这雄伟美丽的华山景色。如果此时你也在华山上,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会做动作的还可以做做动作。

生:(边做动作边说)啊,真是太美了!

生:华山真高啊!

师:是啊,华山的风景多美啊,小朋友读着读着,就不由得发出了赞叹,有的还做着动作,这就是“情不自禁”。小寇准看到这美丽的风景,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他做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华山的?

[评析:“作者胸有境,入境如与亲”。只有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蕴意。“情不自禁”一词是文与诗的联系点,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学生换位体验,自悟其情,体会词语意思,也顺理成章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古诗的学习上。]

[教学片段3]

师:寇准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所以先生听了---

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老师请小朋友同桌间互相合作,来演一演小寇准吟诗和先生称赞的情景。小朋友在表演时还可以配上动作。我们来比比看,哪组同学表演得最好。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

师:哪组小朋友来表演给大家看?

(一生演寇准,边吟诗边表演“举手”、“回首”等动作,一生演先生,边听边说边点头。)

师: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表演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把小寇准的“举手”、“回首”都表演出来了。诗也念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老先生边说边点头称赞表演得很好。

生:我觉得老先生还可能会捋捋胡子,翘翘大拇指。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我们一起表扬表扬他。让我们一起来吟吟这首诗,来赞一赞小寇准吧!

(师生共同吟诗表演)

[评析:通过感悟、表演、评议,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共同表演课文情境。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在反馈过程中,有机捕捉学生评议中的亮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创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 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各种画面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以读促悟,运用学生的实践体会,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 学科间整合,受到美的熏陶

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咏华山》一文将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集于一体。在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知华山语言美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 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创新见解,无不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相关推荐

    《咏华山》案例评析 《咏华山》案例评析 咏华山案例评析经典 咏华山课堂实录 《咏华山》课堂实录 《咏华山》课堂教学随笔 《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第二册《咏华山》(课堂实录)》 咏华山 咏华山 《咏华山》说课稿 《咏华山》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及品评 一课一得——咏华山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咏华山》教案之四 《咏华山》说课材料 《咏华山》课文原文 《咏华山》说课设计 《咏华山》教案之五 《咏华山》教案之三 《咏华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苏教版第二册《咏华山》(课堂实录) 《咏华山》说课材料 《咏华山》教案之三 《咏华山》教案之一 《咏华山》教案之一 创设情境,自读感悟<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及品评 咏华山(第三课时)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咏华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咏华山》课文原文 《咏华山》教案之五 《咏华山》教案之二 《咏华山》教案之四 《咏华山》教案之二 一年级教案:《第二册《咏华山》(课堂实录)》 研读《咏华山》 咏华山 教案教学设计 《咏华山》说课设计(2) 咏华山教学实录 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咏华山》课堂实录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典型课——咏华山课堂教学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课堂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咏华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之一经典 《咏华山》教学设计二 咏华山课文原文经典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山高.诗好.意美——《咏华山》课堂教学重点段赏析 咏华山说课材料经典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观《咏华山》课堂教学有感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咏华山》说课稿 25、咏华山 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谈 一年级教案:苏教版第二册《咏华山》(课堂实录)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案设计五经典 《咏华山》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两只小狮子》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蚂蚁和蝈蝈》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咏华山》同步练习 咏华山教案设计四经典 咏华山教案设计二经典 咏华山教案设计三经典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一课一得——咏华山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咏柳教材分析案例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 阳光·孩子·课堂──《影子》教学案例与评析 苏教版《咏华山》教学设计 《小山羊》课堂课堂实录片断及评析 走进课堂——XX新课程案例与评析系列 课堂教学评价例谈 苏教二册 《咏华山》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教案 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流淌——《桂林山水》教学案例及评析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案设计 《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及评析 改变思路──《雨说》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评析 咏柳教案教学设计二(附点评)案例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咏华山 《学弈》课堂教学及评析 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析 《荷花》教学案例评析 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析 《荷花》教学案例评析 《荷花》教学案例评析 《荷花》教学案例评析 《景阳冈》教学课例评析 《春联》案例评析 《望月》案例评析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