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初三上《故乡》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

4.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1、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到那个年代

介绍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插入对杨二嫂的描写,作为衬托。

这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冷寂和母亲的凄凉,并写与母亲商量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了与少年闰土的交往和友情。

第三层(34—52)写杨二嫂的变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第四层(53—77)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表现闰土愚昧麻木,与“我”之间和谐关系的变化,表现了封建等级观念对农民及一般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四、品味“变化” ——“景”变:

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 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月下绿滩” 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美丽”等)。

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 、“老屋一角”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萧条”“死气沉沉”等)。

五、课后作业

所体现的最大的变化是“人”,读课文,感受“人”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品味“变化”——“人”变:

1、闰土

(1) 请学生尽量用原文填空,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了解闰土的变化。

(2)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

(3)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过朗读加深对闰土变化的感受。

(4)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炼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少年闰土:聪明、机灵 中年闰土:淳朴、善良、迟钝、麻木)

2、杨二嫂

(1)组织学生阅读39——52自然段,特别注意第45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描写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语句,感受杨二嫂的变化。

(2)揣摩杨二嫂的心理活动,分析杨二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蛮无理、无中生有、贪小便宜)。

(3)分角色朗读39——52自然段,杨二嫂这个角色演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由老师承担这个角色。

3、小结:

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告诉人们什么?

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二、与作者共探“路”

1、“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三、课后作业

鲁迅在《故乡》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二十年来故乡人、物的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你的故乡在二十年里一定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请通过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方式了解这种变化,并探究变化的形成原因,及隐含在这变化中的现实意义。把你的了解和探究结果写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相关推荐

    初三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上册《故乡》教学反思 故乡的榕树初三教案 人教版初三上学期语文故乡课后练习 故乡 教学设计示例三 初三上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九上《故乡》导学案设计 九年级上《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诗三首 人教版九上《故乡》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故乡》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2 《故乡》教学设计3 《故乡》教学设计1 9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7 《故乡》教学设计9 《故乡》教学设计5 《故乡》教学设计12 《故乡》教学设计1 《故乡》教学设计6 《故乡》教学设计2 《故乡》教案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之三 人教版九上《故乡》教案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之三 初三年级故乡语文家庭作业试题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14《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之三 《故乡》说课设计 初中语文:《故乡》说课稿 九年级上教参: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乡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教学设计33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 《故乡》优质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故乡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三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设计 论《故乡》 谈《故乡》 读《故乡》 故乡18 故乡20 《故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故乡的“水墨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