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小编:

导语:我认为语文主要记住重要的几个字: 多积累 勤运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凭高俯望云湖,只见一湾碧波,若隐若现地潜身在晨雾中,其安详静谧的神态,似乎还在睡梦中。一道洁白的堤岸,玉带般呈弧线向远方弯去,约束着一池安澜净水。堤下,①一望无际的绿野中,散落着几处白墙黛瓦的古朴农舍,正随风飘来温馨的声声鸡鸣。空中觅食的一群群白鹭,不断变幻着各种迷人的队形,悠闲地盘旋着;②不知发现了什么,又忽地从天而降。散落在水面、树丛、③堤坝。这生态和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诗情画面,沉醉了大地,沉醉了日月。然而,当你走上堤坝,才会在绿树掩影中,发现一道晶亮的水波正悄然远去。那便是云湖泻出的纯净水——④宜兴人民的饮用水源。

这深居太华山中的云湖,千百年来仰望着苍翠古木,(聆听/倾听)着竹林风语,翕敛着涓涓溪流,融天地日月于怀中。静若处子般终日飘浮着朵朵白云,禅意地波动着涟漪。有如太华纯洁的眼睛,洞悉着社会变迁。见证着山河沧桑,(守望/守护)着这方古老的土地。于万物生长的节奏中,感知着大地的冷暖,虚怀若谷地默默(沉淀/沉潜)着历史岁月。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堤(tí) 纯净水 B.翕(xī) 若隐若现

C.澜(lán) 竞自由 D.漪(yī) 绿树掩影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聆听 守护 沉潜 B.倾听 守护 沉淀

C.倾听 守望 沉潜 D.聆听 守望 沉淀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给普通人 家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B.他们这些同学,虽然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经过若干年打拼,有的大红大紫成 为明星,有的则灰头土脸,地位和身价已是天壤之别。

C.徜徉在秀色可餐的山水间。从上屋场到铜像广场,再到秀拔的韶峰,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游子披一袭风尘,在袅袅的炊烟下归来的画图。

D.“撸起袖子加油干”已成为2017年的流行语,受此鼓舞,各行各业的人们无不以枕 戈待旦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生活和工作中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子论坛”是一种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其基本表现形式是网友在论坛规划出来的 公共电子白板上发帖、回帖并进行讨论,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B.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己的未 来。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将,最终 夺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现了冬 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暗示着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体现了“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征候,同时也是华夏诗性、诗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经学与诗学历史性融会的具体表征,“原道”“征圣”“宗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儒家学说与儒家诗学言说格局、言说路向、言说方式的重要范式。试问,六经之中,何以只有“子曰《诗》云”积淀为成语,而没有生成“子曰《书》云”之类的成语?

《论语》开创以“子曰”起言之先例。《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基本采取以“子曰”为中心的这样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人提问的“子曰”。这两种形式在表现上有很大区别,前者相当于独白,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前者的具体语境基本被省略掉了,而后者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从全篇看,前者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后者。《论语》的问答形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对话”,所以《论语》基本上是“子曰”式权威独白性质的。有学者指出。孔子时代原来那种一体化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已经支离破碎,私学已经兴起,但比较成系统并有较大影响、能与儒学分庭抗礼的学说却还未产生。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之中弥散的还是宗周礼乐文化的碎片。孔子作为第一个试图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为一个整体的士人思想家,其言说方式就必然充分显示一个“立法者”的特点: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语式的。

不仅如此,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言必称某某,大多内含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论语》频频出现的“子曰”,也同时体现了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和儒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在原始交感巫术思维的作用下,幼稚的童年以及人类的早年往往热衷于对权威之言的直接引用以获得心理与精神助力。不托之“子曰”则显得其道不尊,其说不灵。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一曰孔子,一曰《六经》。……则《六经》之内容,及孔子与《六经》之关系,终不可不一先论也。”

《诗》经,堪称六经之首。故“《诗》云”的分量自不待言。除《左传》《礼记》外,“《诗》云”在《论语》《孟子》特别是《荀子》等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典型。以“《诗》云”起言或结言的格式,显然是一种文化策略。先秦儒学三圣不约而同地以“《诗》云”起言,《诗》才有可能被后儒抬升为“经”,才会形成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的历史文化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云”在言说范式上是对“子曰”的一次启示,“子曰”则是对“《诗》云”言说方式的演绎与发扬光大,“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故而最终黏合到一起。孔子以《诗》设教,开先秦诗学儒学化之先河;孟子解《诗》尚法,推进了诗学儒学化之进程;荀子引《诗》证言,为先秦高度儒学化的诗学自两汉走向彻底的经学化打下伏笔。

(摘编自魏家川《<诗>经的经典化》)

6.关于“子曰《诗》云”,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儒学、经学与诗学融会的具体表征,故积淀为成语,并对中国文化一直有重要影响。

B.“子曰《诗》云”在形式上显示了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春秋战国时期士 人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

C.“子曰《诗》云”所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内容,是华夏诗性、诗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

D.“子曰《诗》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道”“征圣”“宗经”精神,是儒家学说与儒家诗学言说诸方面的重要范式。

7.下列关于“子曰”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是《论语》首创的言说方式,《论语》中单纯的独自性质的“子曰”出现频率远高于问答式“子曰”,因而也更具有权威性。

B.《论语》采用以“子曰”为中心的言说形式,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地位和一个“立法 者”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语式的语言特点。

C.“子曰”在《论语》中频频出现,内含着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心理和儒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心理。

D.儒生托言“子曰”以显其道尊,完全体现了其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也体现了原始 交感巫术思维对幼稚的童年和人类的早年的作用。

8.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处的时代,曾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西周礼乐文化已支离破碎,孔子是第一个试 图将这些礼乐文化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士人思想家。

B.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和《六经》是“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而中国学术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六经》的内容及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C.先秦儒学三圣孔子、孟子、荀子均以“《诗》云”起言,是《诗》被确立为“经”书及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历史文化局面形成的前提条件。

D.“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后者在言说范式上为前者提供了启示,而前者又演绎与发扬光大了后者的言说方式,这使两者最终联结在一起。

三、(每小置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八年充总兵官,镇凉州。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军果叛。昭与都指挥满都等击平之。移镇西宁。

仁宗立,进都督佥事。上言西宁风俗鄙悍,请设学校如中土。报可。宣德初,昭以卫军守御,不暇屯种,其家属愿力田者七百七十余人,上请俾耕艺,收其赋以足军食。从之。五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邀劫西域使臣,昭率参将赵安偕中官王安、王瑾讨之。长驱至曲先,散即思望风遁,擒其党答答不花等,获男女三百四十人,马驼牛羊三十余万。威震塞外。捷闻,玺书慰劳,赏赉加等。

七年春,以征西将军镇宁夏。孛的达里麻犯边,遣兵击之。至阔台察军,俘获甚众。进都督同知。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刺兀速之境。边备大固。寻进右都督。时阿台、朵儿只伯数寇边。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三年复右都督,八年以老召还。明年卒:

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兵部尚书王骥、宁夏参将王荣尝举其过。朝议,以昭守边久,习兵事,不易也。而与昭并为边将最久、有勋绩可称者,都督同知刘昭镇西宁二十年,都指挥李达镇洮州至四十年。并为蕃汉所畏服。

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选自《明史·史昭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充总兵官 充:担任

B.捷闻,玺书慰劳 闻:听说

C.东抵绥德二千里 抵:到达

D.时平则将略无由见 见:通“现”,表现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西域、中土均为地理名词,其中,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中土,则指中原地区。

C.永乐、宣德、正统等均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文中的“八年、七年春”即指永乐八年、宣德七年春。

D.“赞”,又叫“论赞”,即史论。在史书中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史记》称“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称“异史氏曰”。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B.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C.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 至而老的罕果叛

D.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年间,史昭因战功卓著,先后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和总兵官。他在镇守凉州时 平定了土军老的罕和虎保的叛乱。

B.史昭驻防西宁时,因戍守将士无暇耕种土地,便向朝廷请求允许随军家属愿意耕田者耕种土地以补充军粮,得到朝廷的应允。

C史昭驻防宁夏时因宁夏孤悬河外,经向朝廷请求,增设了哨马营和烽火台,大大巩固了边防,史昭也很快被提拔为右都督。

D.史昭曾被兵部尚书王骥等检举,但朝议认为他戍守边境长久。光镇守西宁就长达20年,又加熟悉带兵打仗,就没有更换他。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其一)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1)这首诗的前四句是怎样抒写送别之情的?请简析。(4分)

(2)请赏析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中“独”“残”两字的妙处。(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一组比喻,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刚过去的春节,不仅搅动着中国人心中浓浓的乡愁,也带动全世界进入中国的“春节时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背后蕴藏着独特的价值诉求。春节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国家的不同群体,①。在国外,许多人对春联感兴趣,但更中意“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愿景;许多人爱吃饺子,②。和谐、团圆、重视家庭,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文化对幸福美满的想象,正成为许多外国人新的精神追求。

17.根据提示补写对联并说出补写部分的含意。(4分)

清朝有名的翰林院大学士周起谓为官之后,一日,路遇曾经教过他的私塾先生。先生见到周起谓便生出一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过孔子”。“珠子”与“朱子”谐音,此处指朱熹。眼珠子长得高过鼻子,意为学生周起谓的地位比他还高。周起谓稍作思考,对出下联“眉先生,须后生,(1)__________”。同样取自五观的生理特点,对得工整有力,实为绝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就记者自己的评论,不超过80个字。(4分)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杏园学生公寓1612宿舍窗子却“关不上”了。学生们也不忍心关。11月20日,记者在宿舍里看到,房间左侧向外推开的窗户顶部连杆上,有一个巴掌大小的鸟巢,半倚着顶部的玻璃,里面窝着三只小雏鸟,十分显眼。为了呵护这些鸟儿,1612宿舍的4位同学已有两个月没碰过窗户了,虽然寒冬来临,他们也决定绝不关窗,任由寒风吹拂,以给“新邻居”长大的时间。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十年一拜

徐兆寿

①在那大墓前,许多人都围着看,都在用手机或相机拍照。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在它的背后,是苍茫之静,苍茫之远。在我这边,是世俗之虚热与实冷。它使我想起在我们北方,无论多么伟大的坟茔之上,都是荒草几根,乱石兀立。它显示了亘古的蛮荒是生命的底色。

②但这座坟茔躺在清风之中,毫无贵气,也毫无腐气。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我没有感到那是一座坟墓。我觉得面前坐着。一位可亲的老人。

③我站了好几分钟,周围的人像流水一样,但竞没有一个人上前参拜。原来墓前写着一番话,要前来参拜者以鲜花敬献。没有香炉,所以也不用上香。我猜,很多人都会不知所措。到哪里去弄那一束花呢?在来之前谁知道会有那样的要求呢?我突然想起梁漱溟曾嘲笑一位西方人的故事来。那位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上坟方式,竟然要献果实、食物,还有阴间流行的钞票,便问他,你们的祖先能吃能用能拿到那些东西吗?梁漱溟反问道,你们的先人能闻到鲜花的味道吗?

④其实,世间对待先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为何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现在,鲜花竞成了拜见这位先者的最重要的方式。我突然间觉得这方式多么令人生畏。这方式不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的行为。

⑤鲜花,把所有人与那位先者隔离开了。

⑥人群中,唯有我在犹豫之后决然跪在了那大墓面前,显得那样突兀,那样不文明。我从两千公里之外特意赶来,就是为参拜这位老人。然而,当我跪拜的时候。竟是另外一番体验: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拜姿是那样潦草,惨不忍睹,完全不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文明行为。我也在内心中嘲笑自己没有中国士大夫的那种优美的姿态。

⑦在我青年时,我是多么喜欢鲁迅和尼采啊,在那些暗夜里,我写下那么多疯狂的诗句。那时候,我愿意是刑天,是荆轲,是聂政,是普罗米修斯,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然而现在,在我内心深处生长着无边荒凉的野草之时,在我追逐诸神逃亡的神迹之时,在我再也不愿意让虚无的长夜成为我灵魂的背景之时,我愿意反身向古,去寻找古老的声音、德行和道。

⑧我更愿意去寻找那文明的第一个脚印,那是多么伟大的痕迹。艰难而坚定。

⑨文明有时候是要向后看的,向后才能看到人性的善与恶。就像墓里躺着的这位先哲一样,他生前一直想恢复周代的文明,却没有人理会他。他那些笨拙而繁琐的礼仪不但他自己实践起来艰难,而且令整个世界都反感。然而他就那样做了,一意孤行,逆流而上。然而我竞崇拜这样的逆行。

⑩百年来对礼仪的解构已经使我们忘了崇拜的姿态和基本的礼仪。我们浑身上下都透着冒犯者李逵式的火药味,我们的内心多的是进化论式的野蛮规则。这个曾经的礼仪之邦的知识分子竟然都变成了草莽英雄,都成了反抗古中国文明的梁山好汉。

世界被颠倒得太久了。《诗经》一样朴素的诗歌,《史记》一般正大的小说,已然绝迹很久了。《韶》乐只是传说了,青年们喜欢的是神魂颠倒的情歌、摇滚。道在哪里?

我在羞愧中草草拜了三拜。然而为这一拜,我整整准备了十年。也许不止十年,在前一世甚至更前一世,肯定有某种因缘相连。或者,我就是曾经批评他最激烈的那一位。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讲中国文化史,我原以为大学时学过《论语》《礼记》《中庸》等,甚至很多篇章都会背诵,对孔子算是有了解了,但给学生一讲,才发现文学的那点事放在整个文化中是多么渺小的存在。如果把《论语》《诗经》等都当成文学来理解,就把孔子看小了。

于是,我一头栽进了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孔子的时代是人类摆脱神话而由人自己来创立人类伦理的时代。但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很多人对孔子抱有偏见,对他所提倡的礼进行过诸般嘲笑。他56岁被迫流浪异邦,直到快70岁时才回到故乡。

那时的世道不能了解他,但后世也未必真的理解他。中国人不理解孔子,外国人就更不理解他了。黑格尔读了《论语》后,讥笑道:不过一作家而已。倒是他之后的另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想试着去理解孔子。他虽然也不能理解中国智慧的玄妙——那种用文字永远无法直接抵达的智慧,但他还是找到了孔子与世界同一时期的那些哲人们的不同,将孔子定义为人类人性道德范式的创立者。从雅斯贝尔斯始,孔子被西方的哲学家重新认识并尊重。

2005年的那个秋天,我就是从雅斯贝尔斯开始讲解孔子、老子及后来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之后每学期上中国文化史,我都要重新读一遍《孔子世家》,然后才是《论语》等其它作品。如果不去读《孔子世家》而讲《论语》,就一定不能真正理解那位老人。每一次读到最后一段时,便与太史公有了共同的渴望:“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直到这年的夏天,我才匆忙间拜见了圣人。

19.简析文章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21.文章的标题是“十年一拜”,联系全文,简述作者“拜”的是什么。(4分)

22.文中作者有关孔子研究的经历,能给你哪些启示?请简述。(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厄瓜多尔的丛林中,生长着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够自行移动的树木——行走树。它有着极其复杂的根系,根可帮助它不断地向阳光充沛的地方移动。在奔向太阳的旅途中,“行走树”每天可移动2到3厘米,每年可移动20米远,照树的标准计算,堪称是一场马拉松。而且,树能在向阳方向长出新根,帮助其缓慢“行走”,老根则会慢慢死去……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相关推荐

    2017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西安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轮单元复习检测题 三年级语文质量检测卷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试题 小升初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必修三暑假作业:第一单元复习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 2017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试题 2016小升初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检测卷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高三必修5语文第1单元质量检测卷 2016年秋 2017年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卷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2013年高三语文质检试卷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 2017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试题(备考) 长宁2010年初三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第五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二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卷 初二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北师大版)小升初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2016年六年级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卷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2016年小升初语文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毕业学习质量测试模拟试卷 2013年高三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整理 高三生一轮复习语文旧试卷使用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2016年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质量检测试卷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质量检测(人教版) 2016小学六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第三轮复习) 小学毕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7黄冈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部分试题 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试卷 黄冈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部分试题及答案 潮州市2017年高三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 初一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附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辽宁)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高二下学期期终质检语文测试试卷 高考复习:准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规划 高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人教版) 第一单元质量测试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第三轮)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有答案) 精选小升初语文质量检测试题 2016年小升初语文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人教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第三轮) 2017年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2017年泰安市高三语文质量检测部分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质量检测卷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测查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张良》同步练习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试卷 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苏教版) 小学语文毕业学习质量测试模拟试卷8 2016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一)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质量检测题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备战2017高考: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策略 高考第一轮语文复习策略 语文秋季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2016年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辽宁) 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人教版) 2017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题 毕业班语文期末质量测试卷1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 高考语文高考第一轮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