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

小编:

1957年春节,湖南长沙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毛诗的感想。信中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丈夫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苏教版高二《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高二《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在怀念亲人的情怀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

2、理解词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教学重点:词人奇特的想象和典故在词中的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怀亲的内心情怀与宏阔的社会历史相统一。

四、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1、杨开慧(1901-1930),乳名霞,字云锦,湖南长沙县清泰都(乡)人,毛泽东恩师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的夫人,1901年9月26日生于长沙东乡板仓。1913年到长沙读书,1918年随父杨昌济到北京1920年回湘读书,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当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板仓,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遭受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这时,杨母找到蔡元培等,请他们发电报保释。军阀何键接电后,马上下令行刑,并回复蔡元培等诡称接到电报前已经处决。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此时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2、本词写作背景

1957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5月11日回信,寄上他的这首《蝶恋花》,李淑一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故毛泽东上来就回答了烈士去处的问题。

(二)品味词义,体会感情: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首句“失”字是实写,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悼念,同失爱侣,两个“失”字表达了共鸣之情,体现了对李淑一的革命情谊。

“骄杨”如何理解?为何不用“娇”?

毛泽东解释道:“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词中开篇称杨开慧为“骄杨”,就是借“骄阳”的谐音书写了杨在自己心目中的如日中天的生命形态,为革命洒尽热血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透露了自己不无骄傲的内心自豪与积聚多年的无限怆痛。

(1962年,当友人章士钊请教作者“骄杨”一词寓意时,毛泽东无限崇敬的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稍后,当二儿岸青、二儿媳邵华请求父亲把《蝶恋花。答李淑一》手书给他们时,毛泽东当即铺纸握笔,沉思有顷后,挥笔题写:“我失杨花君失柳……”岸青邵华还当是父亲笔误,询问道:“爸爸,不是‘骄杨’吗?”毛泽东满怀爱慕和怀念之情道:“称‘杨花’也很贴切。”)

第二句“杨柳”用谐音和比喻,两位烈士的英魂像杨花柳絮一般轻轻飘飘地直上天去。其革命精神将传布四方,鼓励生者,教育来人,直至感动天上神仙。这里用“轻飏”二字,首先架设了从实到虚的一个连接通道,其次,把感情从首句中表现得悲痛转向对烈士革命精神永生的歌颂,这是这首词的重心。所以,“轻飏”二字使词的上半阕从地上到天上,从现实到幻想,产生了一种奇特的飞跃,很自然地完成了感情的转变。这句用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写烈士到天上后受到的热情款待。从表现手法上看属于用典。前一句写烈士一方面向月宫仙人问好,另一方面又询问仙家有什么特殊的东西,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烈士乐观豪迈的性格。后一句写吴刚捧出月宫里特有的礼物桂花酒来款待烈士,表现了烈士壮烈牺牲,仙人都为之感动的情景。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嫦娥伸展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长空中献舞,这两句是承上阕继续写仙人的敬意。后两句写想象英烈们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获得成功,他们激动、兴奋,以至于喜极而泣。“泪飞顿作倾盆雨”,烈士思想感情的巨大波涛借助这夸张的想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忽报”二字把词义从天上带回人间,这种奇特非凡的想象,是浪漫主义的象征。没有这种丰富灵动非凡的想象,就不能充分体现烈士轻飏飞动的灵魂和精神,词作者的悲痛哀婉与思念之情也将难以达到言近旨远的美学境界。

(三)比较阅读,理解本悼亡词的与众不同之处。

《蝶恋花答李淑一》本是一首悼亡词,诗人却使之升华,成为一曲忠魂颂。杨开慧不仅是妻子的角色,她和柳直荀一样是无数烈士的光辉代表,词中运用浪漫主义想象勾勒的烈士远赴天国受到的礼遇,正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英雄的美好情怀和高尚品格的崇敬。这一构想,使作品的情感空间一下超越了家人私情的狭小格局,升腾拓展出宏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怀念亲人的内心情怀与宏阔的社会历史达到了统一。

比较苏轼的《江城子》苏词表达了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很感人,但毛泽东没有像苏轼那样仅仅表达夫妻之情,他的情感属于他那气象万千的伟业。所以苏轼“惟有泪千行”,而毛泽东则“泪飞顿作倾盆雨”,因为英烈们的事业感天地,泣鬼神。

(四)本词的艺术特色:

本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手法有:

1、想象与夸张

2、谐音与双关

3、用典:

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首词,作者冥想吴刚、嫦娥两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迎接烈士的盛情,正具备这种增容的多层次感:人民对英雄的拥戴,对英雄业绩的敬服,作者本人的领袖豪情(连广寒宫里的非现实的人都如此归顺)等,词意境界因而超越了字数的限制而更加开阔,词的内蕴也因而丰厚起来。

(五)作业

1、背诵

2、阅读所发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怀。

    相关推荐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教学设计2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教案 《蝶恋花》教案 《蝶恋花》教案5 《蝶恋花》教案4 《蝶恋花》教案3 《蝶恋花》教案1 《蝶恋花》学案 公开课:《蝶恋花》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蝶恋花》随堂测试 《虞美人》《蝶恋花》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晏殊《蝶恋花》赏析 古诗词《秋夜》《蝶恋花》《苏幕遮》鉴赏 晏殊《蝶恋花》表格式教案8 《白蝴蝶之恋》教案 《虞美人》《蝶恋花》教案教学设计 晏殊《蝶恋花》诗词鉴赏 晏殊《蝶恋花》课堂教学实录 白蝴蝶之恋 白蝴蝶之恋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学案 白蝴蝶之恋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 白蝴蝶之恋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实录 《蝴蝶花》教案之一 捕蝶者高二语文教案 苏教版《台湾的蝴蝶谷》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高二语文《琵琶行》练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教材梳理 苏教版高二语文老王教案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江苏高二暑假作业答案 生命的召唤──《白蝴蝶之恋》赏析 高一语文《落日》《消息二则》教案(苏教版) 一年级教案:苏版一年级《浪花》 小蝴蝶花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消息二则》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台湾的蝴蝶谷》教案 花蝴蝶与牵牛花 蝴蝶花教学设计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 《前方》教案4(苏教版高一必修)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26(苏教版) 《我有一个梦想》(苏教版高二必修) 高一语文《落日》教案8(苏教版) 高一语文《前方》教案10(苏教版)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21(苏教版)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26(苏教版) 森林写意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苏教版高二上语文《陈情表》教案 《蝴蝶花》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神的一滴》教案5(苏教版) 李商隐的生平、恋情与无题诗 一年级下册《蝴蝶花》教学设计 初二暑假作业答案2015苏教版 《小蝴蝶花》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复习题及答案(苏教版) 看社戏(苏教版高二选修) 苏教版二年级第四册全册教案《台湾的蝴蝶谷》教学设计 《赤壁赋》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高一语文《小说阅读》教案(苏教版)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六国论 复习教案(二) 北师版《李时珍》教案之二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看菊花 冰花教案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案23(苏教版)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江南的冬景同步练习及答案 小蝴蝶花阅读附答案(小升初语文复习)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看菊花》教案 高一语文2017广东教育版《访李政道博士》课时练习及答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导学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梳理 苏教版《认一认2》教案之二 苏教版《认一认2》教案之二 苏教版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同步练习(含答案) 苏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检测题和答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8《看菊花》教案 一年级教案:苏版第二册《鲜花和星星》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模拟试卷(带答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苏教版初二寒假语文作业答案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高一语文教案《落日》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高二语文拿来主义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34(苏教版)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 自然界与人类·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苏教版高二必修《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苏教版高二必修) 高一语文《亡人逸事》教案16(苏教版) 高一语文《亡人逸事》教案17(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