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编:

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教师都会在课前准备好教案的,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一:珍贵的教科书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了解革命前辈对下一代学习的关怀。

2、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3、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教科书的珍贵,通过朗读来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多媒体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板书:珍贵的教科书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队伍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

放录音,提要求:

(1)听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学生按要求听录音,边听边想。)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录音,有明确的目的。)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轻声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节具体写“张指导员用生命和鲜血保护教科书的。”

(学生轻声自由读,同桌交流。)

(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重点段。)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护书)

“护书”的上文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

(板书:盼书――取书――护书――爱书)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初步理清文章脉络。)

讲读课文重点段,指导朗读

那么,张指导员究竟是怎样用生命来保护书的呢?(出示朗读要求)

(学生齐读8――11节)(让学生在朗读之前有明确的目标)

齐读后思考:这一段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张指导员护书的呢?

出示: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在句子中具体指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出什么?

(学生自由从词语手册中查找后结合文章内容加以体会,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那么朗读这句话应抓住哪些词呢?

(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分开读。)

教师引读: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那捆书……已经被……

(学生跟读)(突出句子中的重点词)

看到书能完整无缺,“我”感到一丝欣慰,然而较多的是我对指导员的担心与心情的悲痛,所以读时语调低沉些,语速放慢些。(齐读)

(通过教师的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要求。)

我们知道炸弹是有极大杀伤力的,然而那捆书却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看画面,想象一下,当时指导员是怎样护书的。(放投影)

(学生自由想象,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刚才的发言,老师感受到大家已经进入了画面,目睹了这一幕悲壮的情景,作者同样心如刀割,我们看了这个片段后,想一想指导员和我的话该怎样读?

(同桌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示:

(1)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到:“指导员,指导员……”

(2)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指名读第(1)句)(指导朗读:担心、害怕,一遍又一遍,声音越来越响)(指导后个别读,齐读)(教师及时纠正不足并加以指导,从而来理解文章内容。)

(指名读第(2)句后指导:指导员身负重伤,身体极度虚弱,连说话也需要积蓄全身的力量,说话时断断续续不连贯)

这两句话中,省略号分别表示了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表示反复说的统一句话。

第二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抓住课后练习理解文中的难点)

护书之举让人感动,临终之言让人潸然泪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吧!

(学生自由读)

指导员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师生渴望的教科书受损,这一本本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的确珍贵。

(点明文章的重点“珍贵”)

板书设计:

我们渴望

珍贵的教科书 毛主席的关怀

指导员用生命换来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二:孙叔敖杀两头蛇

一、教学目标

1、 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 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 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4、 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三、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

2、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准备

1、 老师:相应的课件

2、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浏览注释,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五、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孙叔敖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师:有谁了解他呢?

组织交流

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

师:今天我读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齐读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交流

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出示:

孙叔熬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三)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文意思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通了古文,现在请你默读古文,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自己在重要的加点字处做好学习记号,也可圈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予以指导帮助

2、交流学习过程

四人一组交流学习情况(重点字的理解;不懂地方的解答)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课文中几处“之、其”的不同意思

师: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之”字,故事中出现的几次“之”的意思一样吗?

1)“之”在文言文中常用的解释有如下几个:①往,到;②直到;③人称代词;④指示代词:这;⑤的。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读懂“之”的不同意思。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中的“之”意思是“的”;“杀而埋之”、“向者吾见之”中的“之”意思是“它”,指代那条两头蛇。)

2)师:“其”在文言文中经常指代不同的对象,你能知道文章的“其”分别指的是谁吗?

(“其母问其故”中两个“其”所指的对象是不同,一个“其”的意思是“他的”,指孙叔敖;第二个“其”是指“孙叔敖在哭”这件事。)

师:古文中一些指示代词在文中具体所指的内容一定要联系前后文来确定,读古文的时候可要特别注意。

4、解疑课题疑问

师:在刚开始学习时,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你能解答了吗?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组织交流(用古文中的原句回答)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吗?

组织交流

(四)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并流利讲述故事:

1、感受孙叔敖的为人

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组织交流

2、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病人》练习题:沪教版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重阳节》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马鹿有情》的教案设计 2016年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练习题:沪教版 2016年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太阳》练习题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摇花船》练习题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饭钱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春笋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刮脸 2016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试卷(沪教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一枝白玫瑰》的优秀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复习卷(2016年) 最新沪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守信同步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四单元试卷(沪教版)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泼水节的怀念》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答案(沪教版) 沪教版七年级寒假作业语文答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茉莉花 2016年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守信同步练习题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神秘的恐龙》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模拟题(2016年) 2016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病人》课后练习题:沪教版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特别的作业》练习题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赵州桥》同步检测题:上册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真正的愤怒练习题 精选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沪教版)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教案(四) 精编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验(沪教版)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武松打虎》同步练习(上册)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特别的作业》练习题:上册 初一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答案(沪教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型电影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金香木花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沪教版)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到太空去》优秀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离奇钻石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网上呼救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旅行家树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沪教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海底世界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小狗杜克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智烧敌舰 《小猪问路》教案(沪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游戏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独果》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巧取报酬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四单元试卷(沪教版) 沪教版二上《四个愿望》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五彩池》课后练习题:上学期 三年级语文寒假测试题(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邻家的星期四练习题:沪教版 二年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沪教版)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测试题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梅兰芳练功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答案(沪教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但愿人长久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太阳的话教案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 含羞草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迪斯尼乐园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火烧云》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葡萄是酸的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神童”的秘诀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练习题:《特别的作业》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饭钱》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观沧海》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凡卡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暑假作业(沪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沪教版)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沪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沪教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红色的报春花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爱迪生孵小鸡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山羊和小熊》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2016年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沪教版)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请不要》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留住今天的太阳》随堂练习:沪教版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发问的精神家庭作业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沪教版)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同步练习题:《特别的作业》 2016年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沪教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练习题 2016年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沪教版) 2016年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白鹅》教案 2016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沪教版) 16年三年级语文下册暑假作业(沪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