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小编: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来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 “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3分)

A.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B.一个贵州女孩把自己一张“左手提一个LV大旅行包,右手挎一个橘红色爱马仕包”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展示,她这一套行头,价值足有10万余元。

C.陈光标带着15万元现金到云南灾区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现金后,从一沓百元大钞中抽出两张举起来,并要求大家做出和他同样的动作合影留念。

D.在旧货市场,一个小女孩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把价值千元的绝版芭比娃娃以30元抛掉,她另有价值1500元的宠物玩具,几千元的变形金刚,一堆LV的包包待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B.用金银珠玉来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来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匠李直

海飞

名满暨阳的斯宅大财主斯元儒要造一幢一千根柱子组成的大房子,斯元儒让人把告示贴遍了暨阳城的大街小巷。谁要是能把工程包下来,谁就能成为一个不小的财主。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斯宅。

斯元儒穿着白色绸衫,指了指堆在地上的一堆歪来扭去似乎只能当柴烧的木头,轻声问:“这些木头可以派什么用场?”一个木匠走了,又一个木匠走了,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四散。

空荡荡的门前,突然多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也轻声说:“这些木头可以做架马。”架马是江南一带木工用的辅助工具。斯元儒看了年轻人很久,年轻人也看了斯元儒很久。斯元儒说:“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说:“我叫李直。”

从此李直的影子就时常出现在斯宅千柱屋的工地上,他从来不亲自动手干活,但是一直称自己是著名的木匠。有许多时候,他关起门来读书,而且写写画画。他把斯元儒让他住的房子当成了书房。当然也有许多时候,他会出现在工地上,工人们都是他招募来的,工人们对他异常恭敬,都叫他“李师傅”。他从来都不曾和工人们说话,他只会在听到工人叫他时,轻轻地答应一声。

隔一些日子,他会拿出一张图纸,再隔一些日子他又拿出一张图纸,东阳的木雕师傅来了,义乌的砖雕师傅也来了,许多工匠们聚集在一起,像一支部队一样。李直就是首长,李直发誓要造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房子,它不会比皇宫大,但至少要比皇宫精致。许多工匠发现,李直的头发居然在短短一年内变白了,而工程却迟迟未能完工。工匠们还发现,斯元儒的女儿斯冬梅,经常跟在李直的屁股后头巡视工程进度,还有就是斯冬梅咯咯的笑声经常出现在李直的房间里。

建好的千柱屋,美轮美奂,方圆几百里,恐怕无以能比。斯元儒给工人们发了工钱,他多喝了几杯,突然说:“今天我把小姐斯冬梅许配给李直。”工人们正在划拳行令,突然停了下来,很静。稍顷,工匠们齐声欢呼。李直笑了笑,用手理了理头发,他的头发像一丛白菊怒放着。

接下来的日子,李直在千柱屋里住了下来,只是读书写字。斯冬梅常伴着他,有一天对李直说:“我爹说你不是木匠,你可能是一个好的设计师,但不会是一个木匠,因为你的手这样白嫩,你从来没有接触过锯斧刨。”李直说:“我不仅是优秀的设计师,还是优秀的木匠,优秀的木匠是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做活的,就像优秀的厨师从不自己切菜一样。”

斯冬梅笑笑,斯冬梅在又一个日子里说了同样的话,李直说:“你拿工具来。”锯斧刨等工具都拿来了,千柱屋里住着的斯元儒一家包括老妈子等几十口人全来了。斯元儒说:“李直,如果你做不来木匠,你就得离开这里了,我想把我的女儿许配给一个优秀的木匠。”

李直没说话,他取了一根歪七扭八的木头,到黄昏的时候,他做了一匹歪来扭去的马,所有人都大笑起来,在大笑声中开始离开,只有李直一个人立在原地,默不作声。而他白嫩的手上分明多了几个紫血泡。

李直要离开了,斯元儒付清了所有的工钱。离开之前,斯元儒请李直吃一个刚刚送来的西瓜,李直拿起一把凿子,三下五除二把西瓜分成许多块。然后他拿起一块笑着说:“这一份是我的。”他边吃西瓜边走出了千柱屋的大门,走出许多路以后,他扔掉了手中的西瓜,一回头看到了倚在门框上的斯冬梅,就笑了一下。

斯元儒也在吃西瓜,他吃了很多西瓜,他的心里也在笑,女儿许给木匠那是自己一时冲动,现在这个相当知趣的木匠自己走了。但是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用小小凿子切的西瓜竟平整得像刀切一样。他愣住了,一阵风吹来,那匹院子里李直做的木马,原本是站着都在晃的,现在在风力作用下竟然嘚嘚地奔跑起来。斯元儒的脸突然变青了,他遇到的不是一个只为了赚一点工钱的木匠,而是一个世外高人。

斯冬梅也愣住了,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掉下来。斯冬梅对斯元儒说:“我一定要跟他走。”然后,斯冬梅去追赶李直。在一个叉路口,斯冬梅看到了一个箭头,又一个叉路口,又看到了一个箭头。斯冬梅追上李直的时候,李直说:“我怕你追不上我就画了许多箭头。”李直又说:“你跟我走吧,我给你造一幢精致的木房子,你给我生十个孩子。”

李直说:“我要让他们成为十个优秀的江南名匠。”这时候,一场清凉的雨开始飘落,斯冬梅扑进李直的怀里,开始了一场一生之中最痛快的流泪。

(选自《21世纪金奖小小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斯宅”“像蚂蚁一样四散”,两个“像蚂蚁一样”的重复,形象而又幽默地表现了建造一千根柱子的大房子的工程难度之大。

B.斯元儒指着一堆歪来扭去的木头“轻声问‘可以派什么用场’”,李直“轻声说‘可以做架马’”,两个“轻声”重复,表现了前者语轻而用意深,后者语轻而信心足。

C.斯元儒看了李直很久,李直也看了斯元儒很久,两个“看了……很久”的重复,表现了前者对对方的赏识与信任,后者对承接工程的坚定信心。

D.李直在工地上从来不动手干活,从来不主动和工人们说话,说明了他脱离生活实际且有点傲慢,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为下文写其遭到嘲笑做了铺垫。

5.小说在刻画木匠李直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分析。(5分)

6.作者写到的木匠李直技艺高超,为什么要写他在众人面前“出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不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 民 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 ”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译得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时,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C.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国 民 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席旦,字晋仲,河南人。七岁能诗,尝登沉黎岭,得句警拔,观者惊异。元丰中,举进士,礼部不奏名。时方求边功,旦诣阙上书言:“战胜易,守胜难,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神宗嘉纳,令廷试赐第。

徽宗召对,迁右司谏。御史中丞钱遹率同列请废元祐皇后而册刘氏为太后,旦面质为不可。遹劾旦阴佐元祐之政,左转吏部员外郎。俄拜御史中丞兼侍讲。内侍郝随骄横,旦劾罢之,都人诵其直。帝以其章有“媚惑先帝”之语,嫌为指斥,旋改吏部侍郎,召为户部侍郎。

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自赵谂以狂谋诛后,蜀数有妖言,议者遂言蜀土习乱。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遂言:“蜀用铁钱,以其艰于转移,故权以楮券,而有司冀赢羡,为之益多,使民不敢信。”帝曰:“朕为卿损数百万虚券,而别给缗钱与本业,可乎?”对曰:“陛下幸加惠远民,不爱重费以救敝法,此古圣王用心也。”自是钱引稍仍故。

坐进对淹留,黜知滁州。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复知成都。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拒却之。已而威州守焦才叔言,欲诱保、霸二州内附。旦上章劾才叔为奸利敛困诸蕃之状,宰相不悦,代以庞恭孙,而徙旦永兴。恭孙俄罪去,加旦述古殿直学士,复知成都。时郅永寿、汤延俊纳土,枢密院用以訹旦,旦曰:“吾以为朝廷悔开疆之祸,今犹自若邪?”力辞之。卒于长安,年六十二,赠太中大夫。旦立朝无所附徇,第为中丞时,蔡王似方以疑就第,旦纠其私出府,请推治官吏,议者哂之。

(选自《宋史席旦传》,有删改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

B.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 /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

C.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

D.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右,中国古代有崇尚右的习俗,很多朝代在官职上,把右作为上位,右比左的地位高。

B.户部,是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

C.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司,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朕,文中是皇帝的自称。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是皇帝专用的自称,其他人不能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席旦有才华,有见识。他很小就能作诗,曾写下令人惊异的诗句;他上书阐述战与守的辩证道理,得到皇帝的赞赏,获得功名。

B.席旦为官正直,忠于职守。他弹劾罢免了骄横跋扈的内侍郝随,京城的人称赞席旦正直;他要求惩治私自出宅第的蔡王,而被人嘲笑。

C.席旦不惧权贵,被打击报复。他当面反对钱遹等人关于废立的请求,被钱遹陷害;他揭发焦才叔的罪行,却触犯了当权者而被调到永兴。

D.席旦为政务实,反对开疆拓土。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蜀地使用的钱币提出看法;郅永寿等人归顺,枢密院因席旦此前反对开疆拓土而罢免他。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5分)

(2)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却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晚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此诗是岑参举进士授官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峪而作。

B.“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首联写三十多岁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到自己终于要实现抱负了,于是发出“宦情多欲阑”的感慨。

C.颈联描写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描画出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D.尾联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E.“渔竿”运用借代手法,代指隐逸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氓》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写男主人公“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歌前文对男主人公变化埋下伏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白居易《琵琶行》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如“___________ ”一句借秋江冷月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画龙点睛。

(3)韩愈在《师说》中以“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强调“道”与“师”同在,从师是为了学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错误的一组是(3分)

①如果说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非专门研究者不忍卒读,那这本《二十四史人物故事》恰好是了解历史的好门径。

②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第6集中,梁思成去见徐志摩,谈话中说道:“昨天在宗孟先生那儿缘悭一面,今日特来拜访。”

③傍晚时分,某小区的一幢居民楼突然起火,火势之大,令人不可向迩,好在附近居民及时报警,事故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④经过数十次的试验,厂里的工程师小张才幡然悔悟,原来问题不是出在机器上,而是出在使用机器的方法上。

⑤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热情协助,更离不开父母的耳提面命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A. ①④ B. ③④ C.③⑤ D. ①②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今年5月,参加北京国际合作高峰大会的国家将共建合作平台,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

B.丽江古城5A级景区整改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强景区从业人员文明服务意识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善待每位游客,维护古城形象。

C.绣花是慢工出细活,刺绣需要精心、耐心和恒心,其实,岂止是脱贫攻坚需要“绣花”功夫,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

D.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不仅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 腐的社会氛围。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人们为什么重视邻里关系呢?因为它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之需,而且守望相助,危难时还可以互相保护,这是客观的实际利益需要,也受到了基层政治和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搞好邻里关系, 。良好的邻里关系还使人体验到了我们同住在一起的亲近感所产生的幸福感和人生意义。

A.不仅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而且邻里和睦,会让人有精神家园之感,继而才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B.不仅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而且邻里和睦,会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继而才会有精神家园之感

C.不仅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邻里和睦,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继而才会有精神家园之感

D.不仅让人会有精神家园之感,而且邻里和睦,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继而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20.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 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7年4月10日

21.把下面的长句变成语意连贯的三个短句。(不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加词语)(6分)

布什总统向国会提出在约旦国王侯赛因逝世后,王储阿卜杜拉继位首次执掌国家大权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是经济薄弱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应加快向约旦提供援助的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国不少高校留学生习惯在宿舍门上张贴写有自己名字的门牌,以便于交流沟通。但前些日子,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宿舍门上写有自己中文名字拼音的门牌被撕毁,而中国留学生只写有英文名字的门牌则安然无恙。

有人认为这是一起“种族歧视”事件;有人认为,中文名字对外国人来说的确不好发音,不便于交流;还有人认为,每个中文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不能放弃;还有人认为……

请根据你对“撕门牌”事件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相关推荐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测试卷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八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1 2016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测试卷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试卷 2017年长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2017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试卷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试卷 2017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 高一语文下学年期末考试测试卷 2017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苏教版 初一语文下期中联考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测试题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2017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2017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年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试卷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参考 2017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17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 2017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苏教版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精编高一语文下学年期末考试测试卷 2017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2017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题 初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2017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初二语文下期中联考试卷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17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8年苏教版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2017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 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联考试卷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一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苏教版) 2017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2017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初三下语文期末考试卷 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测试卷 高一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兰州市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精选 2017年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考试测试卷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语文复习考试题 二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2015 2017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苏教版带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联考试卷(含答案) 2017—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台州市高一语文下学年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2017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2013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高一期末统测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备考模拟测试题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题精选 2015-2017许昌市三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联考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小学语文一上期末考试试卷 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2017 2017-2017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第二学期 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初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题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