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带解析)

小编:

高中阶段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从未阶段,以下是第二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请大家认真进行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精髓( ) 梵文( ) 轻鸢( )

羡妒( ) 颦蹙( ) 一蹴而就( )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鉴签拔拨慨概溉

譬劈璧 辨辩辫瓣 瞭嘹缭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2)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4)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静默 沉默

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

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①他说以前在民主革命时期(1956年以前),自己写文章是思如泉涌,________,有时甚至是站在排字房的门口,写一页,排字工人排一页。

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不可能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谈中国诗》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默存,江苏无锡人。著名学者、文学家。代表作长篇小说__________,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学术著作__________,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1.这段文字中“早熟”和“早衰”分别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作者举“梵文的《百喻经》”一例,意在说明什么?

3.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4.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意。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5.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作者为什么要“换个说法”?有什么好处?

6.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爱伦坡“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的评价?

基础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精髓(suǐ)无垠(yín)荟萃(cuì)

吞言咽理(yè)

B.梵文(fán) 羡妒(xiàn) 单薄(báo)

轻鸢剪掠(yuān)

C.犬吠(fèi) 叫嚣(xiāo) 逍遥(yáo)

一蹴而就(cù)

D.颦蹙(pín) 洋溢(yì) 归宿(sù)

数见不鲜(shù)

2.下列词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居高临远 卓尔不群 能言善变

B.聊以慰藉 斩钉截铁 回长荡气

C.卧心尝胆 毕恭毕敬 凌风出尘

D.惊天动地 义愤填膺 拔木转石

3.选出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

A.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C.《谈中国诗》选自《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节。

D.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尹的柜子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款式的打火机,每次他向别人介绍这些宝贝的时候,总是如数家珍。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择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小王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鞋,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了。

D.六年未出片的林志颖最近发行新专辑《挡不住我》,为了这张专辑,他推掉了多部戏约,但他一点也不以为意,总觉得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开心。

5.(2010吉林延边高三阶段检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廉价住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B.日前,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60号国务院令,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这部六章四十条的条例,是历史上新中国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全民健身的权利义务加以规定。

C.近年来,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相反,针对新规旧律,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2009年11月1日央视曝光了其中八个,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

D.黑恶势力常常以热心公益事业、注重个人修养的幌子,表面上力图与主流价值观相适应。黎强、陈明亮、岳宁等涉黑人员在被捕前都有从事慈善活动的经历。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 “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6.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8.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9.作者以前读不懂《己亥杂诗》第八十首,现在读懂了。请根据原文说说其读懂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注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0.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11.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12.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13.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

14.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很一般,请你稍作修改,力求收到提高表现力的艺术效果。

(1)春天刚到,一些小草就长出了地面。

修改句:

(2)墙上,科学家的肖像正在看着我们。

修改句:

15.《谈中国诗》谈的是“中国诗歌”这一笼统抽象的概念,作者不是空洞地谈理论,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运用巧妙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道理阐述得深入浅出。请你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片段。

答案与解析

基础积累

1.suǐ fàn yuān xiàn dù pín cù cù

2.鉴别/签约 挺拔/点拨 慨叹/气概/灌溉 譬如/劈开/玉璧 辨别/争辩/辫子/花瓣 瞭望/嘹亮/缭绕/镣铐

3.(1)经常看见,并不稀奇。

(2)皱着眉头,形容忧愁。

(3)拔出树木,转动石头,形容力量巨大。

(4)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4.(1)答案:①静默 ②沉默

解析:静默:指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沉默:指人不爱说笑,不说话。

(2)答案:①一挥而就 ②一蹴而就

解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形容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

5.钱钟书 《围城》 《人兽鬼》

《写在人生边上》 《谈艺录》

文本研读

1.“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借梵文《百喻经》批评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脱离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发展。

3.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规律,即讲求事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4.“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之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来比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形象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5.更形象生动。“暗示”已经比较形象了,在作者的笔下竟然还能创造出更形象、更生活化、更准确的词句:“怀孕的静默。”怀孕是女人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而言,将要做妈妈是一种甜蜜的幸福,这里用这种生活中的现象比喻诗歌的暗示性分外妥帖,且别具幽默。

6.答案:略

解析:对这句话中的“可惜”的理解,要结合下文所读的中国诗之短小,体会到作者之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以象外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爱伦坡的目光短浅。

能力提升

1.C 解析:A项“咽”应读“yàn”;B项“梵”应读“fàn”,“薄”应读“bó”;D项“数”应读“shuò”。

2.D 解析:A项“变”应为“辩”;B项“长”应为“肠”;C项“心”应为“薪”。

3.C 解析:C项,逗号应放在小括号后面,删去括号内的句号。

4.D 解析:A项,“如数家珍”指好像数着自家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老式钟表本身就是“家珍”,谈不上“如”。B项,“量入而出”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C项,“忍痛割爱”指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D项,“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5.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为“解决……问题”;B项语序不当,应为“新中国历史上”;D项搭配不当,应为“打着……幌子”。

6.D 解析:A项,“情”还包括“美感”;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7.A 解析: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

8.B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9.作者的人生体悟已经上升到能读懂它的程度;

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相似,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10.D 解析: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11.D 解析: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12.B 解析: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13.参考答案: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

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

14.(1)春天刚到,一些性急的小草就钻出了地面。(加上“性急的”“钻”,把小草拟人化了)

(2)墙上,科学家的肖像正对着我们微笑。(“正对着我们微笑”,意蕴丰厚)

15.写作提示: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2)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

(4)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

答案示例: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第二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的内容及答案解析就分享到这里,查字典语文网希望对大家提高成绩有帮助。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蜀道难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将进酒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兵车行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庄暴见孟子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孟子见梁襄王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孔孟同步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同步练习(带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是什么同步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变形记同步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同步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步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等待戈多同步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墙上的斑点同步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百年孤独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五)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人是什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闺塾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窦娥冤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哀江南同步练习 高中第二册第五单元语文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过秦论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之《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带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同步练习:第17课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茶馆(节选)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同步练习三块钱国币 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师说 高中语文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练习题(二)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三)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八)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七)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四)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一)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六)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含解析) 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窦娥冤同步练习 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第5单元同步练习(2015) 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阅读训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阅读训练 高中语文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练习题(一) 高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同步练习:李商隐诗两首(提高篇)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同步练习 苏教版高一语文神的一滴同步练习(带解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单元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2016年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闺塾同步练习 2017年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闺塾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同步练习 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劝学(节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训练 高中第一册 第二单元 苏教版语文第五单元《雪》同步练习九年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复习试题(含解析) 2017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同步练习题(人教版) 2016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2017高一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兰亭集序同步练习题 (人教课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堂同步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高三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时训练(人教版)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 2016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阅读训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阅读训练 高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同步练习《祝福》(附答案)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荆轲刺秦王 高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人教版《中国石拱桥》同步练习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4单元同步训练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同步测试:陈情表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同步测试:逍遥游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同步复习题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期中知识练习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练习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同步练习《林黛玉进贾府》(附答案)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同步复习题 语文版九年级第六单元同步练习:古文二则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诗两首》 2016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获得教养的途径 沪教版高一语文第六单元同步练习: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高三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同步测试:滕王阁序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训练(含解析) 高二必修3语文第三单元练习(人教版) 2016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伊索寓言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检测题(附解析) 精编高一语文上册《中国当代诗三首》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