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小编: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理解直抒胸臆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课前准备】

PPT课件、舒伯特小夜曲音频伴奏。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散文。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它具有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等特点,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学好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赏析写景、体会情感、注重审美、品味语言、读写结合。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

请看画面(PPT)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

杨万里赞叹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杨万里《小池》写道:“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二.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三、题目解说

标题“荷塘月色”点明了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两者是并列交叉关系,即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色。“荷塘”是指朱自清先生任教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一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是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暗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四、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PPT正字音

2、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并思考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呢?

问题一:首先请大家找出最明显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并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作用:①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不加掩饰的直接抒怀,显示作者内心的苦闷、烦乱。②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为下文出游荷塘作铺垫)③此句是“文眼”( 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隐现。)起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放在篇首,一锤定音,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问题二、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萦绕在作者内心的苦闷思绪?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

赏析:这里感慨自己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赏析:“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的现实心态,透露出一丝喜悦之情。

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赏析:“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感染作者,依然不能摆脱绵绵的愁绪。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赏析: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世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仿佛像插上翅膀飞离了这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暗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赏析:江南是自己的故乡,自己在那里成长,想江南是乡思的流露。作者本想用乡思来慰聊自己的愁苦,结果沉痛的现实压得他无法如愿。

问题3: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呢?

明线:作者游踪 暗线:情感变化

问题4: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5:按照作者的游踪我们可以将文章划分为几部分?同学们想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板书:

第一部分(1)想荷塘(缘起):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2、3)去荷塘:2: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3: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三部分 (4-6) 赏荷塘:4:荷塘美丽的景色。5:塘中的月色。6: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四部分(7-10)离荷塘:789: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10: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问题6: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7: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幻灯片出示课文心情的脉络:(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文章的感情脉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无法排遣苦闷因而去寻找感情寄托,所以才夜游荷塘寻找宁静,在荷塘中他获得了片刻的安宁,但当他回到家门有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但是仅有的片刻安宁已经让这颗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达到了无我两忘的空灵。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那令作者心灵暂或宁静的月色荷塘。

第二课时

由课题可以知道,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一、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结合PPT讲解本段写景重点运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小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3.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小结

叠字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6、是怎样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

文章表达的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作者按游踪一路写景,一路抒情。在“淡淡的月光下”,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的,此景暗合作者心中的“淡淡的哀愁”。写荷塘,作者依次写了田田的荷叶,像舞女的裙一样动人;白色的荷花,呈现出各种情态,像明珠像星星一样迷人;缕缕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一样诱人。写月色,则从正面、侧面来展现。月光本如流水一样明亮,但因为薄雾而有了几分朦胧,这是正面描写。以灌木丛的黑影和杨柳的倩影来侧面衬托月色。这一切构成一幅宁静清幽的美景。这自然美景,使作者产生一种淡淡的喜悦。而蛙叫蝉鸣又使作者产生一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愁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二、深入探究

1、文题为“荷塘月色”,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均已写完,文章7-9为何还要写采莲?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明确】1、由荷塘想起采莲的江南旧俗,情理自然。用《采莲赋》中青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反衬淡淡的哀愁,含蓄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洲曲》表现古代一位热恋中的姑娘寻情郎不见得相思之愁,暗合作者在荷塘寻求精神寄托而最终不得的失落心情。引《西洲曲》进一步表现内心的不平静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出下文“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2、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换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期间他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想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烦忧之中而忆往怀旧的意义。

三、课文小结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作者在写景中抒发了喜悦、忧愁交织的细腻感情。可以说,荷塘月色承载着作者追求的宁静、自由的美好境界,是他逃避现实、自我休憩的一片精神家园。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2、观察校园景物,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注意动词的选用与叠音词的运用,不少于400字。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荷塘月色(鲁教版高一必修)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四《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与江南(人教版高一必修) 《荷塘月色》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荷塘风起》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一必修)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高一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荷塘风起》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优质说课稿 《荷塘月色》语法修辞 《荷塘月色》语法修辞 《荷塘月色》自修辅导 荷塘月色高一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高一学法指导·《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教案(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思想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人教版必修二《采薇》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训练提高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 教案(一) 高一册第1课荷塘月色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34(苏教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8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1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7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1 荷塘月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