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小编: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

分两步:

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

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语

(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齐读)

(二)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三)内容简析

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有什么变化?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为什么而悲?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首尾的关系: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第二课时 理解背诵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

(四)作业:

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

第三课时 研讨思想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

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

“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

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

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

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师引导: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

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滓的自然之境。诗人处处以自然本心对人处事,无有杂念二心,乐则乐,悲则悲,恐则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发乎自然,毫无刻意造作的人为痕迹。“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一样,都是涤尽了世俗机心的自然之子,虽敏感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这种梦幻般的飞速变化,却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物我合一,无所哀,无所羡。

可以说苏轼的豁达超脱更上一层。

4、小结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质的教义,对苏轼也有极深的影响。苏轼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观,获得超越是非、荣辱、得失的人生了悟。在该期他的其它诗文中颇有体现。

可以说正是佛、道思想使苏轼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变得更豁达乐观。可以说这是他精神解脱的主线。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儒家入世进取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处世原则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业:随笔《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

【教学总结】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是学习的重点之一。背诵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相机强化。弄清楚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是一大难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苏轼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可以引导学生作比较学习,整体把握,做综合的研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意地联系以前学过的东西,既可以帮助理解新文章,又可以激活已有的积累,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联系的意识,整体把握的意识,思维能力提高。

【教学后记】

如果仅就课文而言,学习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苏轼,使同学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在厄运中的奋争及精神的救赎可能有点困难,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渴求及课后的反响使我觉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

    相关推荐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26 20赤壁赋 前赤壁赋 赤壁赋2 《赤壁赋》学案 前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学案 20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赤壁赋教学设计2021 赤壁赋教学设计两课时 《赤壁赋》教学设计之三 《赤壁赋》教学设计之一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优秀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与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赤壁赋》教学设计之六 《赤壁赋》教学设计之五 《赤壁赋》教学设计之四 高一《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练习 《赤壁赋》赏析 《出入〈赤壁赋〉》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译文 《赤壁赋》译文 《赤壁赋》教学设计之二 《赤壁赋》赏析 评《前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4 《赤壁赋》教案1 《赤壁赋》教案4 《赤壁赋》教案3 《赤壁赋》教案11 《赤壁赋》教案12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教案6 《赤壁赋》教案9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案4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教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