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赤壁赋

小编:

《赤壁赋》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赤壁赋》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中,这个专题有三个板块,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在文本审美的基础上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被放在“感悟自然”这个板块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

教学这篇文章,首先应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然后通过指导诵读,把握韵脚、句式和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指导诵读,读中悟情,读中明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研习探讨,个性鉴赏,进而准确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这篇文章,要有两个意识:1、专题和板块的意识。要把这篇文章放在专题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上下勾连,逐步深入。2、要有延伸意识。利用预习,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作者;利用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交流课前预习

1、正音正字。

2、总结积累: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等。

3、作者及“乌台诗案”。

三、诵读指导

是一篇“赋”,不是纯粹的散文,但也不是诗歌,不是散文诗。“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与汉魏时期的赋相比,继承传统,又不遵循老路。没有过多地堆砌辞藻,比起作者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采显然要丰富得多。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

基本方式是:先由教师范读全文或学生齐诵全文,然后逐段指导学生练习诵读。可从用韵、句法、层次思路等方面进行指导,以提高记诵的速度。

第一段指导要点:

1、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2、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3、层次思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虚实相生,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第二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2、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桨”“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3、层次思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

第三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

2、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3、层次思路。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第四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2、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3、层次思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第五段指导要点: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

四、研习探讨

研习第一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3、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以喜悦为主。

研习第二段

疏通文字后提问:

1、本段可分几层?

明确: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

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2、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3、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4、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5、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明确: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6、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明确: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7、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渡。

五、课后作业

1、预习3、4、5节,疏通文字。

2、课外自读《后赤壁赋》,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比较阅读。

第二课时

一、交流预习

师生对话,交流第一课时“课后作业1”

二、研习探讨

研习第三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2、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悲伤。

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研习第四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的感情色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研习第五段

疏通文字后提问: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本段感情色彩是“喜”。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三、重点探究

1、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主要从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进行讨论)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理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没有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他是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区别。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2、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船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3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三、个性鉴赏

就文章的构思,表达方式或语言特点作个性化鉴赏。

提示: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江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笔下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再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名家点评示例: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四、课外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比较阅读。

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士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录》)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见《东坡文论丛》39页)

附:板书设计

文章思路

赤壁夜游,诗情画意

歌箫相和,不绝如缕

人生无常,悲从中来

物我无尽,释然共适

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情感线索

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

悲:再由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人生的苦闷之“悲”

乐: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相关推荐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20赤壁赋 前赤壁赋 赤壁赋2 前赤壁赋 20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练习 《赤壁赋》赏析 《出入〈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译文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译文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赏析 评《前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通假字 《赤壁赋》说课稿 《前赤壁赋》主旨 《赤壁赋》教案4 《赤壁赋》教案1 《赤壁赋》教案4 《赤壁赋》教案3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教案11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教案12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教案6 《赤壁赋》教案9 《赤壁赋》教案4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教案7 《赤壁赋》教案3 《前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10 《赤壁赋》练习题 《后赤壁赋》译文 《前赤壁赋》译文 《赤壁赋》教案2 《赤壁赋》教案4 《前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教案3 《赤壁赋》教案4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教案3 赤壁赋练习题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教案9 《赤壁赋》教案2 《赤壁赋》学案11 《赤壁赋》教案2 《赤壁赋》教案8 《赤壁赋》教案1 《赤壁赋》教案3 《赤壁赋》教案9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设疑赏析 《赤壁赋》学法指导 《赤壁赋》学习要点 《赤壁赋》中心意思 《赤壁赋》结构分析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字词活用 《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巩固练习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背诵机理 《赤壁赋》训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