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0

小编: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

2.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三、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是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解决。

教学疑点是某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采用练习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予以突破。

【教学方法】

1、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3、4、5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马克思简介及悼词特点。

1、问:马克思是怎样的人?

明确: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2、问: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明确: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①.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②.介绍去世者的简历。③.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④.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3、让学生听的朗诵录音,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的段落划分。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三、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1、问: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2、问: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

3、问: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四、讲解第3、4、5段。

1、问: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问:“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3、问: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明确③: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利用投影仪)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因而”领起⑤⑥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4、问: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大家知道,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5、问: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6、问: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明确:“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7、问: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五、作业。

六、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

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七、课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1、问:“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

明确: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2、问: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3、问: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明确: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4、问:“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

明确:“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问: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明确: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6、问: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④: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练习指导。

1、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①关键词语的选用;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③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例2 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例5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2、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1)分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丰富含义。

(2)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明确:(1)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

“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2)“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四、拓展探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明确: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六: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发现了……

还发现了…… 卓越的理论贡献

……都有独到的发现 赞其功

参加……参加……毕生使命 光辉的革命实践

斗争、宣传、组织

敌人嫉恨、诬蔑、诽谤、诅咒 崇高的革命品质:颂其德

人民敬意、爱戴、悼念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七、课后记。

    相关推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7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6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简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案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1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1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1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4 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瑕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6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3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设计与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赏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资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语文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教案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阅读答案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后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心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