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史铁生

小编:

史铁生 - 简介

史铁生,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史铁生在电影创作上成绩丰硕,所创作的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等充满诗意,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在国内外获奖。[1]

史铁生 - 人物生平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史铁生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后导致双腿瘫痪。

1972年,史铁生返回北京医疗。

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1998年因为罹患肾病,史铁生开始接受血液透析。

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史铁生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2]

史铁生 - 作品风格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3]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4]

史铁生 - 家庭婚姻

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是华夏出版社副编审,也是一名残疾人。陈希米与史铁生在1989年结婚。

2013年1月,在史铁生逝世两周年之际,史铁生妻子陈希米出版散文集《让“死”活下去》,记述了与史铁生相濡以沫的爱情,以及如何从爱人过世的伤痛中走出的精神历程。[5]

史铁生 - 所获荣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创作的电影剧本:《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

史铁生 - 人物评价

蒋子丹: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许纪霖: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

贾平凹: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6]

2002年,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大奖组委会这样评价他的成就:“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 - 身后安葬

2013年1月有媒体报道,著名作家史铁生逝世两年后,骨灰仍未能入土为安。史铁生逝世后,其夫人陈希米曾透露想将丈夫的骨灰安葬于此,这一想法虽获得诸多网友支持,有读者提议将其安葬在北京地坛公园并为之塑像,但均遭到地坛管理方拒绝。

此事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赋予了地坛新的意义,应该长眠于此。但也有人认为,地坛乃“公园”而非“公墓”,无论安葬还是塑像均有损历史原貌;还有人认为不必拘泥形式,读作家的作品才是对其在天之灵最大的告慰。而陈希米本人则表示骨灰安葬随缘。[7]

史铁生 -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午餐半小时》

《我们的角落》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

《命若琴弦》

《第一人称》

《别人》

《老屋小记》

中篇小说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

《插队的故事》

《礼拜日》

《原罪·宿命》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小说三篇》

《中篇1或短篇4》

散文 《好运设计》

《我与地坛》

《墙下短记》

《足球内外》

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山顶上的传说》

史铁生 - 人物语录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你得知道,消灭恐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8]

    相关推荐

    愧对史铁生 愧对史铁生 去找史铁生 宁静的史铁生 陈村:我看史铁生 史铁生:想念地坛 史铁生回首《往事》 史铁生:写作四谈 史铁生答自己问 史铁生信不信上帝? 史铁生病中闲谈(图)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王安忆:关于史铁生 史铁生:爱就是力量 史铁生:人生三件私人大事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教案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教案 史铁生作品选:死国幻记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随感 史铁生: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史铁生作品选:答自己问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阅读 生命无法荒凉(我与地坛|史铁生) 静夜随思(我与地坛|史铁生) 小说的情感(我与地坛|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简介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简介 突出重围——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两个傻子的好运设计——访史铁生 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 从《我与地坛》走近史铁生的心灵 史铁生作品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作品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生命的原生与本能的力量—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史铁生作品选: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 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慕的作家史铁生 生命的原生与本能的力量——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 在宇宙欲望里度化的生命——赏析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蟋蟀的生活史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山东省东营中考题)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原生态 个人生活史与教师专业发展 郭沫若与王芸生:谁看清了历史? 风筝简史 紫藤小史 关于《史记》 信息时代呼唤史诗作品:IT史记 风筝简史 《史记》简介 史传文学 史海钩沉 《史记》简介 SOS的历史 香港的历史 中国戏曲史 《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艺术特色简析 小学生《学党史,感恩党》主题班会教案 捞铁牛 捞铁牛 捞铁牛 《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教学设计之二 《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教学设计之一 克隆的历史 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到的历史史实 中国戏曲史 《捞铁牛》 捞铁牛 捞铁牛 捞铁牛 捞铁牛 桥梁发展史 菊花的历史 捞铁牛 捞铁牛 捞铁牛 捞铁牛 忆铁人 捞铁牛 捞铁牛 捞铁牛 铁骑兵 《咏史》中心思想 宋史:王安石传 2017高考语文阅读习题:《史记》的书生私见 李白 作家史料 《梁启超史话》序 青藏铁路 17《捞铁牛》 司马迁与《史记》 历史上的曹操 17. 捞铁牛 17捞铁牛 开封铁塔 南斯拉夫简史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 维也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