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6

小编: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查阅资料,自主地、纵深地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 2、字词(包括两篇) 

 二、自主检查预习内容

 三、整体感知文本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交流问题1:读了这篇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 

 交流问题2:以第一段为例,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自豪 喜悦 庄重 严肃)  

交流问题3: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信息。

请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

 (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四、鉴赏课文

(合作探究) 对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 (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标题、选材角度、语言等)

 问题2: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双关。一方面,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问题3: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如:提到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卑贱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卑贱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问题4:品味精炼而意蕴丰厚的语言 

(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的7月1日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课后三第1题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3)课后三第2题: (英国人从海上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而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又从海上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五、自主总结:通过这篇新闻,谈谈你对这一件事的认识。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相关推荐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7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鉴赏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练习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五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教学教案 初二语文同步练习: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上册《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平中见奇的佳篇──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语文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一语文上册《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范文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精确·凝练·鲜明·庄重──《别了,“不列颠尼亚”》语言美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及练习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案例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训练 201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点辅导练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练习 2017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点辅导练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文练习(2)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6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6 《威尼斯商人》教案6 6 燕子专列 《蓝蓝的威尼斯》导学案6 《长亭送别》教案6 《别挤了》教案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莎士比亚与威尼斯商人 《不求甚解》教案6 练习6 -特别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6 《燕子专列》教学设计6 6燕子专列 教学设计 6、燕子专列 教学设计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6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 《别挤了》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 别了白手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 别饿坏了那匹马导学案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6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6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6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6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6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6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本(全文)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6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透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陈列、陈放、排列”三个词的区别,课文中为什么用“陈列”? 别了语文课原文赏析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简单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 别了,司徒雷登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2 6、再见了,亲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6(学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案3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6 6《再见了,亲人》 别踩了这朵花教案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