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颐和园》教学构想

小编:

《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颐和园的经过,描绘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情。我们要通过讲读,让学生感知公园的美丽,把握观察的顺序,体会文章的韵味,临摹课文的章法。

一、看图学文,感知美丽

这篇课文包括三幅彩图。在教学时,我们要把插图也当作教材,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彩图,从彩图导入课文,再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让学生感知颐和园的美丽。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尝试。

一是用图导入课文:

第一幅是长廊的景色,第二幅是万寿山景色,第三幅是昆明湖景色。在教学时,我们应先指导学生观看这三幅图。使学生对颐和园的主要景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再指导学生观察长廊、佛香阁、排云殿、石桥的景色,使学生对颐和园美丽景色产生一点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兴趣,为讲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是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彩图和课文分别用画面和文字表现了颐和园的美丽。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用彩图导入课文,还要用学文来加深对彩图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读第3段时,可以这样问学生:这段课文写了哪两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你能在图上指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再让学生把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三是看图复述课文:

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的了解,我们不妨指导学生看图复述课文。可以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基础上,一边看插图,一边复述课文。学生能把三幅彩图的意思连在一起说出来了,对课文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四是看图想象:

第三幅彩图,画的是冬天昆明湖的景色,石桥、石狮、宫殿上面都盖着厚厚的白雪;湖面上结着冰。在这里,我们不妨让学生想象一下,到了春天、夏天,昆明湖的景色又会怎样呢?我们要启发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二、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这样去尝试。

一是理清观察的顺序。我们在教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用笔画出景物的名称,再让学生写出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大门──长廊──万寿山──十七孔桥──小岛),通过这样练习,使学生知道,作者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这篇课文的。

二是注意观察点的转移。课文第3段写:“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里要给学生指出,这是作者从下往上观察的。而课文第4段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在这里,我们不妨问学生:此时,作者的观察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变化?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观察点是从上往下,再往远处眺望的。

三是了解课文的整体安排。课文第一段是写总的印象,包括两点意思:

1、颐和园是个公园,地点在北京。

2、颐和园的特点是又大又美。课文第2至第5段,按游览顺序,依次写出了各处的美丽;最后一段课文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

三、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文章的韵味,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应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训练词语,去揣摩,去细细地品味。

一是通过引读去品味。所谓引读,就是教师引用课文中的话,或用归纳课文的词语,作为朗读的启示语,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重点句段,旨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讲读第三段时,我们可以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引导学生跟着读:“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又比如,在讲到课文第四段时可以这样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眺望”,学生便会分别朗读出课文中描写“近处、正前面、远处”景物的语句。

二是通过训练词语去品味。《颐和园》这篇课文的词语,用得非常简洁、准确、生动。如课文第一段,14个字一句话,却说明了几个问题。交代了处所在北京,突出了又大又美的特点。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教学生去品味。

第四段课文: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几个带点儿的词,用得非常有分寸,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训练。我们不妨采用“换字法”,让学生推敲锤炼。可以这样问学生:将“面”与“块”字对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将“滑”字换成“游”字行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点推敲词语的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词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还可以启发他们,要他们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其次,《颐和园》这篇课文,用数字说明问题,又是一个特点。比如课文第二段,用“700”多米形容长廊之长;用“273间”,来形容长廊间数之多。在讲读时,应让学生用笔将这些数字勾画下来,并给学生指出,用数字说明问题,准确、直观。

四、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像大纲说的那样: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我们在讲读这篇课文时,怎样读写结合呢?我以为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要领会课文章法: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这样几点可以告诉学生。一是全文按“总──分──总”的方法写作的,何谓总,何谓分,应让学生在分段时弄清楚;二是作者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述各处景物的;三是作者观察点的转换非常清楚,有的是从下向上看的,有的从上向下看的,还有的从高处向远处眺望的,写得非常有条理。

第二步放手让学生练笔:

为了帮助学生运用上述的写作特点,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幅事先设计好的公园平面图(或学校平面图),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学生观察后,要他们说出各处景点的名称,说出游览的最佳路线。最后让他们结合课文,并发挥想象,口述一篇作文,在此基础上,再把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相关推荐

    《颐和园》教学构想_语文论文 《颐和园》结构分析 《颐和园》中心思想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教学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10《颐和园》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颐 和 园 – 教案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2 《颐和园》1 《颐和园》2 《颐和园》1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我教《颐和园》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札记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课文 《颐和园》教学杂谈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点滴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词句教学 《颐和园》教学札记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三游《颐和园》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点滴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实录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案例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设计 三游《颐和园》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人教版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建议 《颐和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