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

小编:

【教学实录】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4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4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

(略)



探幽览胜,渐入佳境

──《白杨》课堂教学评析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生活在内地江南水乡的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不少老师教学本文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另辟蹊径,成功地运用了“引疑推导法”,即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假若思而无路,视觉、知觉接受的信息向中枢神经的传递就会受到障碍,刘老师首先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刘老师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念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老师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引疑推导法”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培养了读则必思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此外,还使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得到了发展,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关推荐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1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2 《白杨》教学片断及评析 《白杨》教学片断及评析 《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白杨》教例评析 《白杨》教学实录 《白杨》教学实录 《白杨》课堂实录【附评、简介】 《白杨》教学实录 《白杨》教学实录 白杨教学实录 运用语言信息 开展口语交际──《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 《太阳》教学实录及评析 《草原》教学实录及评析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 称赞教学实录及评析 《草原》教学实录及评析 乡愁教学实录及评析 白杨课堂实录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 《ai ei ui》教学实录及评析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静夜思》教学实录及评析 《詹天佑》教学实录及评析 《操场上》教学实录及评析 ai、ei、ui教学实录及评析 《静夜思》教学实录及评析 行路难教学实录及评析 《诚实与信任》教学实录及评析 《白杨》教学片断及分析 《白杨》课堂实录一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2 《欢庆》课堂实录及评析 《翠鸟》课堂实录及评析 《观潮》课堂实录及评析 藏戏课堂实录及评析 《鸬鹚》课堂实录及评析 《春晓》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白杨评课 天窗片段实录及评析 《自己去吧》教学实录及评析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小小的船》教学实录及评析 《小小的船》教学实录及评析 《生命 生命》教学实录及评析 世纪宝鼎教学实录及评析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慈母情深》教学实录及评析 《自己去吧》教学实录及评析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及评析 《鸟的天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评析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及评析 《小小的船》教学实录及评析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 桃花心木教学实录及评析 白杨课堂实录教学片断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学校是乐园》教学实录及评析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詹天佑》课堂实录及评析 《赵州桥》课堂实录及评析 《一株紫丁香》教学实录及评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两只小狮子》教学实录及评析 《九寨沟》教学片断实录及评析 《落花生》课堂实录及评析 ang、eng、ing、ong教学实录二及评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及评析 《蚂蚁和蝈蝈》教学实录及评析 《麋鹿》教学实录4(片断及评析) 《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及评析 《小小的船》教学实录及评析1 3.《鸟的天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及评析 五年级教案:白杨(教学实录)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夜的工作》教学实录及评析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变色龙教学实录片段及评析 白杨评课稿 操场上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教学实录 草教学实录 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白杨礼赞》课堂实录1 《触摸春天》课堂实录及评析 《鸟的天堂》课堂实录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