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还一个真实给学生──《将相和》教学品评

小编:

【教学实录】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也是一篇老课文。听过好几位老师上这篇课文,总留给我相同的记忆:蔺相如有勇有谋,胸襟宽阔,一个坦坦荡荡的角色;廉颇一介莽夫,居功自傲,虽能负荆请罪,但总令人觉得他是起衬托作用的反面人物。

而最近听一位老师上的《将相和》却彻底刷新了我的记忆。

〖片段1〗

师: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负荆请罪”的画面,在座的其他同学都是小导演,指导台上小演员们表演时的语言,神态,动作。

(生七嘴八舌议论。)

生1:廉颇态度应诚恳,来到蔺相如的面前应单膝下跪,双手抱拳向蔺相如请罪。

生2:蔺相如是一个胸襟宽阔之人,面对廉颇应弯下腰,双手搀扶廉颇。

生3:蔺相如应说:“廉将军不必客气,只要你改过自新,我们俩齐心协力,必然会使赵国越来越强大。”

生4:蔺相如起身相迎时应面带微笑,而廉颇应满脸悔恨之色。

生5:廉颇是背着荆条来表示他请罪的诚意的,所以,我们应准备一个道具当荆条。还可加上廉颇背上荆条时的独白:我一生在战场上功无不克,战无不胜,忠心耿耿保卫祖国,可如今我真是罪不可赦呀!

生6:(一语惊人)

廉颇又没犯罪,为什么他得称自己罪不可赦?而蔺相如怎么能说廉颇应“改过自新”呢?

〖片段2〗

师:廉颇“犯罪”了吗?

(又掀起了一个讨论的高潮。)

生1:廉颇虽没有犯罪,但这一切功劳也应是蔺相如的,假如他没有避而不见,廉颇就有机会让蔺相如下不了台,那不就构成犯罪了吗?

生2:可毕竟没碰着,最多也只不过是廉颇脑子里有这个想法,又没有付诸于行动,最多也是犯罪未遂!

生3:如果廉颇是个卑鄙小人,完全不顾国家的利益,打定主意与蔺相如过不去,难道非得与蔺相如碰面才可吗?像电视里的奸官,早用什么见不得人的奸计谋害蔺相如了。这说明廉颇心中还是顾着国家利益的。

生4:廉颇“犯罪未遂”,可他有勇气对曾有过的坏念头负责,竟能登门负荆请罪,足可证明廉颇是个心胸宽阔的人,他能顾全大局,舍弃个人利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生5:他跟蔺相如平分秋色!我觉得应改一改两个人的台词。

廉颇:蔺上卿,前不久我一时糊涂,险些铸成大错,是蔺上卿的宽阔心胸唤醒了我。有冒犯的地方,敬请原谅。现在请你用荆条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将军,你太客气。廉将军为保卫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你的勇猛一直令我佩服。今天,蔺某更是佩服廉将军的为人,相信赵国在你我的齐心协力下,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案例解读】

1、人物形象从“灰色”走向“真实”:

廉颇不再是一个陪衬,不再是一个莽夫的形象,其坦荡,磊落的一面也通过学生的思与辩日益得到彰显。真实的人物才是可敬的,可亲的,可学的。

2、认识从“单一”走向“深刻”:

学生对廉颇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知错就改”的简单的,程式化的,标原式的认识上,深刻的剖析与争论,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丰富了对人物的认识,使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阅读从书本走向生活:

课堂教学不再停留于书本里的阅读,而日趋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与生活之间的对话,交流,将学生生活的积累(特别是对人,对生活的积累)引进了交流对话,产生碰撞,碰出智慧,撞出真知,使内读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生活的气息,这是一种新的培养。

4、言语从模仿走向创造:

在思辩中,学生不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课文语言,而是籍话题创造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语言发展的又一个培养。

【教学启示】

纵观整个教学,老师的角色似乎可有可无,整个教学环节似乎那么随意,可就在这不经意之间,把整个阅读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还给了学生一个真实,这是好课所追求的境界。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新课程理念。

1、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

《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尝到合作,探究学习的甜头,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权,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充分地读,充分地思考,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可以随时发表意见。而这一堂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请几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做导演,多么轻松有趣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能参与,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同学们在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自然而然地主动研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讨论甚至争论中真切地感受课文所包含的真实情感,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当然,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角地位,教师必须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在一定的时候,能够承认自身的过失与错误。

2、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新的《课标》对“体验”情有独钟,全文二十多次用了“体验”一词,与“体验”基本同义的“感受”一词也用了近二十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

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似乎在许多师生心中都形成了一个定势:居功自傲的莽夫,唯一的可爱就在于能知错就改,但很少有更深入地体会这个人物身上的可贵之处。而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廉颇没犯罪,为何称他为请罪?面对这与旁人迥异的理解,老师并没有一棒打死,因为这是学生心里的疑惑,是他们独特体验的反映,这应值得尊重。这位上课教师很巧妙地抓住这一亮点,又把球掷给了学生:廉颇“犯罪”了吗?确实,从现代法律的角度来讲,他并没有犯罪,这也许是所有的教师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只觉得他是个反面人物,是犯错了。可学生经过讨论,在修改两人的台词时,在廉颇想“犯”又没“犯”之间发现了廉颇的可贵。他的内心深处也是以国家社稷为重,更不是奸诈小人,要不,他早耍手段谋害蔺相如了。更何况,他能放下尊严,放下骄傲,竟能登门负荆请罪,足可证明了他的伟大。对廉颇的重新认识,并没有降低蔺相如的形象,他能避而不见,致使廉颇没机会“犯罪”,又是何等的心胸!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并不代表着学生说的全都是对的,教师的角色并不是忙着点头:“说得好,说得对。”教师是一个信息源,是与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是蹲下来所谓的平等对话,而是站起身来平等对话,要注意把握好度。

经过这样一个自主的,发挥个性的平等对话过程后,学生才真正找到了课文的真实,他们心中涌起的是对那些为国家利益而舍弃自己私利的英雄的敬佩,使学生的体验程度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深化,情感的深华和价值的提升。

    相关推荐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精品教案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实录 还学生的自主感悟过程──《将相和》教学随笔 《将相和》精品教案 《将相和》精品教案 朴素教学中的真──评任中平的《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片断评析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示 《将相和》人物评论记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燕子》一课的教学案例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 把自信还给学生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燕子》一课的教学案例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庄子给你一个真实的世界 将相和缩写(一)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一 《将相和》一课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一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一 《将相和》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将相和》教学设计、自评及其反思 《将相和》2 12《将相和》 13、将相和 7、将相和 13、将相和 13 将相和 13、将相和 让两个“留”字真正留给学生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教学《将相和》有感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杂谈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小记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札记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