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小编: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课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课文赞扬了诸葛亮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脉络及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3、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4、能把课文的内容编成课本剧。

5、重点、难点:

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及其实质,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之所在及其原因。

【教学构想】

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草船借箭》一课,课文篇幅长,距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年代很远。所表达的中心较难领会的特点,教学时按“学前备课──激发兴趣──质疑讨论,自主学习──课中表演──课后阅读”的构想进行。质疑讨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课时。当学生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教师启发学生针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较浅显的问题进行质疑,训练学生探索性思维。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时教师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诱导他们围绕“诸葛亮神机妙算、具有非凡的才干和广阔的胸怀”这一中心有顺序地质疑,即抓重点词、中心词进行思维辐射,理解课文。在学习总结全文之后,再次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提高学习质量。这样,能充分地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既能在课内又能在课外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

自读课文,查资料或请教。《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代表人物是谁?诸葛亮、周瑜各是哪国大将?又是怎样的人?

二、教学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三、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由《三国演义》电视剧、课文《赤壁之战》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简介时代背景,并画出三国人物关系简图。

2、学生自读课文:

⑴ 划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

⑵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⑶ 检查自学效果

⑷ 朗读课文, 指名读,老师指出优点及不足,适当范读引导。

3、质疑问难。

4、课堂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5、家庭作业:

⑴ 读课文6~9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张草船借箭的简易图。并折两只小船串在一起。

⑵ 查资料或请教:

周瑜是如何死的?临死时说了一句什么话?从那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讲读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经过及前因后果,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之所在。

二、教学过程

1、解题:

谁利用草船向谁借箭?诸葛亮为什么能顺利地借到箭?(揭示中心词)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讲读1~2自然段:

⑴ 指名读,学生思考,质疑讨论: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

⑵ “妒忌”说明周瑜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⑶ 指名朗读,然后再讨论:面对周瑜的刁难陷害,诸葛亮不仅接受了任务,而且自己立下了军令状,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板书相关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思想。)

⑷ 指导朗读。

3、讲读3~5自然段:

⑴ 轻声自读,思考质疑: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样做的?你从中看出什么?

⑵ 四人小组讨论。

⑶ 检查讨论结果,先指名读有关课文内容,再回答补充问题。

⑷ 分角色朗读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对话内容,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4、讲读6~9自然段:

⑴ 默读课文,完成练习(展示台出示):

① 用“—”划出草船借箭出发的时间。用“~~~”划出草船受箭的有关语句。

② 同桌两个同学拿出自制简易图,用自制好的小船一边演示,一边说说诸葛亮指挥军士借箭的经过,互相纠正、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⑵ 展示台出示简图,请学生上台演示、讲解。

⑶ 师生互相质疑:草船借箭的出发时间为什么选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的安排巧在哪里?说明了什么?(讨论后板书)

⑷ 出示课文插图,诸葛亮在干什么?指名读他说的话,他为什么说只管饮酒取乐?

⑸ 曹操最后是怎样知道上当的?

⑹ 小结,(板书相关词语)朗读指导。

5、讲读第10自然段:

⑴ 齐读,思考回答: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⑵ 周瑜为什么长叹?齐读周瑜的话,想象周瑜当时复杂的心情。

6、回顾全文:

⑴ 诸葛亮神机妙算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 课题中的“借”字什么含义?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赞扬了诸葛亮什么?

⑶ 根据板书,说说课文的因果关系,点明学习方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编成课本剧。

二、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课前和同学共同讨论的提纲。

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3、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言行特点。

4、注意细节描写:

(如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在舱内却笑着只管饮酒取乐,从而体会诸葛亮的飘逸安闲、运筹帷幄,于谈笑间巧制曹兵的雄才大略。)

5、组织学生分组表演并作适当的评价。

(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6、选优秀选手在全班表演。

7、完成下表。

三、出示课本剧表演评价表(展示台)

评价等级 语言 动作 神态 表演技巧 音响效果 总体印象 改进意见 A B C

【板书设计】

周瑜:妒忌 长叹不如

识人心

诸葛亮:挺有才干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十天造箭十万 三天借箭十多万

(起因) (结果)

【教学后记】

在上《草船借箭》第一课时的时候,学生尤其是男同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说到《三国演义》,侃侃而谈,言无不尽。但是,在上课时,情绪却有些低落,是什么原因呢?课后我与同学们谈心,才知道很多同学平时很喜欢看《三国演义》,尤其是男同学,有不少的男同学已经看了几遍了,已经能够达到耳熟能详,再按老办法上,学生们感到提不起兴趣。我笑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不想按老办法上,同学们有什么好点子呢?”一个男同学说:“表演,让我们表演吧!”“对,演课本剧。”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同学们都兴奋起来。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同意了孩子们的要求。不过,我也提出了要求作为“交换”:要想演好,先把“剧本”(课本)、“台词”读懂读熟。

这可是我们班的第一遭,以前,虽然我也就课文怎么上、想怎么学,征求同学们的意见,但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早在我的意料之中,如: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品质,抓住中心句、抓住重点段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等。但是这一次却不一样,学生提出的办法是我压根都没想到的,也是我教案中所没有预设的。但是学生提得对,提得好,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忠实服务者,而学生的提法也着实让我高兴了一阵,这意味着学生们在思维上又向创新靠近了一步!教师为什么不能采纳他们的这么好的建议呢?

第三课时,我调整了教学设计,首先明确表示,采纳同学们提出的建议。先让学生精读课文,揣摩每个人物的特点,尤其是抓住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语、句子深入体会,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中,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兴趣盎然。表演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又内化了语言,在表演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

试想,如果我没有采纳学生们的建议,仍然按照原有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上课,那么课堂也许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学生的创造力无所不在,最关键的是我们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创造、创新的时间与空间,是否相信我们的学生,敢于从“神坛”上走到学生的中间。只有我们与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伙伴时,我们教师才会时时处处为学生设身处地的着想,不是吗?

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及实施,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乐学氛围,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推荐

    《草船借箭》 教学案例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草船借箭》教例赏析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 船 借 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 草 船 借 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与反思 11《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2 10 草船借箭 10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二) 11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二) 《草船借箭》导学案 10 草船借箭 11《草船借箭》 10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1 草船借箭 2 草船借箭(二) 草船借箭3 草船借箭 2 11 草船借箭 11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案部编版 草船借箭教案学情分析 《草船借箭》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