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凡卡》教学杂谈

小编:

〖关注生成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效组织 让精彩向目标回归〗

超越预定目标的生成固然美丽,但这样的课堂不能只强调学生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组织权,进行有效的生成。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则与教学目标(不仅指认知目标)比较,看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

教学《凡卡》时,我们一起通过语言文字充分感受了凡卡所遭受的苦难,离下课还有3分钟,我正准备进行课堂总结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只有9岁的凡卡为什么会被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去?这是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但不在我的预设之中,我思忖道: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当时沙皇统治的黑暗,不如根据教学生成态势调整教学过程,于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一:凡卡是到鞋匠那去学手艺挣钱的。

学生二:因为爷爷养不起凡卡,没办法才把凡卡送到莫斯科。

班里呈现了两种意见,还各自振振有词地陈述了理由:课文开头说凡卡是被送到老板家做学徒的,就是学手艺的。课文后面还写到凡卡拿一个戈比买了一个信封,这可能就是老板付给他的工资。还有一方的理由是:凡卡才9岁,而且爷爷就他一个亲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他去做学徒的。爷爷肯定是自己都吃不饱,课文描述爷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凡卡留在爷爷身边的话,说不定两个人都会饿死。这一方又有学生补充说:鞋匠家的人根本没把凡卡当人看,怎么会教他手艺?付给他工资是更不可能的了。凡卡买信封的一个戈比也许是爷爷在他临走时给的。听完了双方的辩论,我问其他学生同意哪一方的观点。同意第二方观点的明显占多数,我趁热打铁道:“双方说的都有道理,但我也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更同意爷爷无可奈何才把凡卡送到城里的观点。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沙皇俄国政府的残酷统治,社会非常黑暗,无数破了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老板的剥削压迫,连儿童也不能幸免。这篇课文中的凡卡只是当时千千万万受难农民中的一个。”

〖弘扬自主个性 放飞童真之乐·提倡“自由”,不拘形式〗

其次,得从形式上自由。小学生作文是不拘形式、自由的表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写作水平自由选择表达形式。可变按事情先后直叙为倒叙、插叙;可采用《凡卡》这篇课文的交叉叙述的手法;还可用资料卡片连缀成文的形式及大标题下再列小标题的形式。还有改写,如:改体裁,诗歌变记叙文、故事改为诗歌;改人称、时间、环境;改结尾;甚至与原文唱反调。丰富的形式衬托出的是学生不凡的创新意识与个性品质。就是同一篇作文也“文无定法”。因此,我要求学生力求“变结构”,写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开头或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或描写场景,烘托气氛;或设立悬念,娓娓道来;或回忆联想,引入下文;或直抒胸臆,抒发情怀等等。但都要求学生力避落入俗套,使人看头就能知尾。结尾可以“卒意显志”;可以照应开头形成珠联璧合;可以提出问题,让人遐思;也可以含蓄如余音绕梁。构段或用总分式、或用因果式、或用递进式、或用连续式、或用点面式等等。情节的发展也并不是三段式,开头、发展、结尾,应是一波三折。插入联想,运用想像,跌宕多姿,波澜起伏,文章才能引人入胜,各具特色。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引导创新、展开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

如学习《凡卡》一课后,让学生做课后扩展练习“……试想象一下,凡卡梦醒后,会发生什么事?”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得到深化,更重要的是深层的思维也得以发展。

〖品位体验 读中生情·体验情感,读出真情〗

在语文学生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自主感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凡卡》,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文中描述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遥远,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问学生:“莫斯科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学生抓住扣词,了解到莫斯科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大城市,好东西应有尽有。我在引导学生想像、描述圣诞节的前夜莫斯科的热闹情景,人们在干什么?小孩子在干什么?学生对过年的向往、喜爱之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各抒己见,描绘出一幅幅喜庆的画面。接着我话风一转:在这样一座大城市,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合家团员的日子里,凡卡想干什么呢?学生答:他想去唱诗,想举着星星灯走来走去,我又问:可是他能干什么呢?学生沉默了,他什么都不能干,强烈的反差使学生体会到凡卡内心是羡慕、孤独、痛苦、其中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他被这座城市遗忘了,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说得多好啊!于是我请他来读,这位学生哽咽着读完时,学生都被感动了,经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在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的其他段落,不少学生泪光盈盈了。

〖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思维的发散〗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在讨论中、争论的环境中不自觉创造。

如教《凡卡》一文,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爷爷能收到信吗?收不到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爷爷收到信,爷爷会带他回去吗?凡卡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

〖实施“课程引领策略” 实现学科德育目标·认真实践,积极探索德育新路·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与方式,增强德育效果·以读传情悟道〗

语文教学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明确的,有含蓄的。只有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

如教师在教学《凡卡》时,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为凡卡流下了同情的眼泪。接着又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并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和“如果爷爷收到信,会不会带凡卡回家,为什么?”课文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朗读课文,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因为当时是黑暗的旧社会,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痛恨资本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课后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写一篇《与凡卡比童年》的读后感,以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在课堂上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学方法要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张扬他们的个性,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如:教学《凡卡》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凡卡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我抓住课文结尾让学生争议:爷爷如果接到凡卡的信,会不会来拉他回去呢?有的说会,因为凡卡是他唯一的亲人,怎么舍得让他过这样悲惨的生活呢?有的说不会,因为在同一个社会里,爷爷的生活也是一样的。通过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演出来,让学生有了发挥想象的时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索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探讨·尊重文本事实〗

语言文字的训练并不是“单打一”的练习课,不是脱离教材,在解词造句上玩花样。我国已故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生前曾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提出过这样精僻的观点:无论什么文章,一旦选进语文教材,就不再是原来的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而是整个教材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基本功训练的凭借”。这就是说,不管什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当其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后,就不再是以欣赏文学作品的眼光来对待,而要为我语文教学所用,把它用来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所以,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要树立强烈的文本意识,让学生在对一篇篇文本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环境,带领学生通过词句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去理解内容,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体味、揣摩词句的用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和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和欲望,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掌握一定的方法。总之,教师强化文本意识,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就会给语言训练找到一个支点,扎实进行语文文字训练

如《凡卡》,课文的结尾似喜实悲,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但他的最终希望落空,因为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这封信。因此,根据作者这样结尾,可以设计这样的续写:《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或者《凡卡美丽的梦》,而不能设计成《凡卡爷爷收到信后……》。再如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四单元编排的内容既有不同作家写的同一动物,也有同一作家写的不同动物。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读书,体会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同点。既可以设计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训练,也可以设计引导学生感悟、发现作家语言特点的训练。

〖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启想象翅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的形象。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如某些课文中言尽而意未尽的材料,也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的多种结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教学《凡卡》一文,就可这样设计疑问: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在鞋店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么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通过这些疑问的启发,扩展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创新能力定将大大提高。

〖浅谈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模式的操作程序·导情设境〗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

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初探·理性地认识人文性和工具性、思想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理解人文性的内涵:摆脱固有的“思想性”的狭隘思维〗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的,具体可以归纳为:“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认识了人文性的内涵,我们再来反思原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上其实早就有一些人文性的影子──思想性。但是,思想性只是人文性的一部分──“思想性的外延只是人文性的一个子集”,思想性包含于人文性,远远不等于人文性。因此,我们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能念念不忘地只是对学生进行诸如爱祖国、爱家乡等思想教育。我们原有的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我们曾经过度地强调了思想性,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本性,变成了政治化了的语文,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政治课,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如果片面认识、理解人文性,把它等同于思想性,走不出固有的思想性的狭隘思维,而忽视丰富的人文内涵,那是错误的。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凡卡》时,假如我们只是停留于对学生进行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抨击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思想教育,就显得不够全面,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和体悟虽然是感性的,但同样是深邃的,此时,我们激发学生对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的同情,培养学生正直的道德情感和热爱真善美的人性,更具现实意义。

〖浅谈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学方法要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张扬他们的个性,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如:教学《凡卡》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凡卡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我抓住课文结尾让学生争议:爷爷如果接到凡卡的信,会不会来拉他回去呢?有的说会,因为凡卡是他唯一的亲人,怎么舍得让他过这样悲惨的生活呢?有的说不会,因为在同一个社会里,爷爷的生活也是一样的。通过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演出来,让学生有了发挥想象的时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索的兴趣。

〖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说自主学习是基础,那么合作学习是纽带,探究学习则是动力。

合作小组是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要做到互助合作,而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促进学习。一般每组四人,有组长,其余三人或记录,或检查。新课程倡导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如:教学《凡卡》一课,笔者在引入课题时设计一个挑战性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讲凡卡的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新朋友凡卡介绍给大家”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组员读熟课文后,就互相介绍起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对话”·着力提取对话交流的丰富信息·要训练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们在强调集中思维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在“知识第一”的指挥棒下,一直希望将教学过程固定起来,希冀将学生的个性、想法囿于“标准答案”的框架内。事实证明,如此引领,正是磨灭学生个性、磨平学生思维棱角的“罪魁祸首”。因此老师要学会悦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包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学情的偏移、各种思维的“出轨”,在学生迷茫时,要给予“温馨提示”;在学生困惑时,要帮助答疑解惑;在学生思路误偏处拨乱反正,在学生思维出轨时及时拉回,在学生价值错位时引领归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改正自我、提升自己。

在解读《凡卡》一文时,对于“为什么凡卡不在平安夜随同老板他们一起去教堂做祷告,祈求神的保佑呢?”这样的问题,许多老师估计不会想过,即使想过,估计也不会去深究,因为这个问题似乎离文本的主流内容──“凡卡悲惨的现实”有相当距离。但问题是学生却“不解风情”,偏偏提出了这个问题。此时若老师能细细体会,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价值所在:凡卡之所以不去,也许是老板不允许,因为老板对他很凶;也许凡卡就是在等待老板他们离开的契机,因为若老板在,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给爷爷写信的。暗喻的是凡卡想逃离学徒现实的急切和无奈,从侧面反映出凡卡现实的悲惨程度。有了这样的理解,老师引导学生再走进文本,与学生展开紧扣文本的对话,从文本的字词句段中引导学生感悟“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不敢去做祷告的原因?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他给爷爷写信的急切?”。如此引领,无疑是“化腐朽为神奇”,看似平淡的问题,却具有无限的张力,通过老师的智慧引领,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文本与解读者之间的张力

〖鼓励创新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求异·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积极求异,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并存,这时教师应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再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找出正确或最佳的答案,这个答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成果。

如教《凡卡》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设想归为两类,一是爷爷马上进城,接回凡卡;另一结果是让凡卡忍着、熬着、因为城里苦乡下也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引导下集中到了这一分歧点展开求同思考,一起来分析凡卡受苦受难的原因,从而更深刻认识到旧俄时代的黑暗现实。

〖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提问·所提问题要有鼓励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所提问题要有鼓励性,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探究性活动。这里所说的积极参与不是指根据教师讲述或课本,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机械回忆来回答,而是要通过积极的探索和信息重组做回答。

如教《凡卡》这篇课文时,教师不在情节性提问上兜圈子,一改常规教法而独辟蹊径,从课文中“我没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这一句设置问题情境:“文中几次写到了狗?有哪些狗?凡卡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让学生无法简简单单地回答,激发学生必须对课文信息实行重组,把联想部分的“爷爷守夜”、“砍圣诞树”(伴随爷爷孤苦伶仃生活的那条叫“泥鳅”的狗)和信的内容,“学徒生活”(老板虐待凡卡,凡卡的生活连狗都不如)和“莫斯科见闻”(富人家受到宠爱的狗)等重点内容串联起来思考。于是,学生在信息重组中获得了新的信息:原来凡卡的遭遇不如爷爷身边的狗,可以得到主人的爱抚,无忧无虑;不如莫斯科城中的狗,可以成为富人家的宠物,吃喝不愁。从而游乐更深的发现:凡卡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这封信是他发出的绝望中的呻吟,是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学生的思维、语言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利用文本资源 激发习作情趣·喜怒哀乐注心头──读后感训练〗

有些课文,学生学了以后或启发不少,或思绪万千,或感情共鸣……他们感到有话要说。这时,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就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感想的平台。学生在情感宣泄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写作锻炼,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写读后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作文训练形式。

如在学习了课文《凡卡》之后,我让学生写写学后的体会。有个学生写到:凡卡小上年纪就失去了亲人的疼爱,本应是充满欢乐和美好的童年时代,却去做了学徒。过着悲惨的生活。像凡卡这样的穷孩子,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只有死路一条。再看看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主义天堂里的孩子有多么幸福啊,老师的教育培养,家人的呵护关怀,使我们茁壮成长,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啊!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试谈阅读教学三法·讨论法〗

由教师按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设计讨论题,或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分组讨论,也可全班讨论。讨论的过程应是开放的,提倡多向通话,全方位信息传递,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智能,培养创造精神。

如《凡卡》一文是以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这样三条线索穿插起来写的,结构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为了随时指导学生辨异释义,及时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就宜采用讨论法。先指导学生找出作者对课文的情节的叙述过程,并以此作为主轴,板书:“写信前──写信──写信封──寄信──做梦”,然后按“凡卡回忆”和“信的内容”这样两条线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在写信的过程中,哪些是凡卡的回忆?这些回忆分别插在什么地方?这些事反映了凡卡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时,教师用扼要的板书插入“写信──”这一部分。

运用讨论法的关键是设计好讨论题,讨论题既要紧扣教材的主旨,又要具有充分的“激疑”功能。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吸收反馈信息,机敏地作出反映去随机诱导,要特别注意课堂调控。同时,要有计划地将基础知识基本训练的具体要求,渗透到讨论中去。讨论之后适时小结,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理清纷乱的头绪,有条理地梳通讨论内容,清晰地归结出讨论结果,还可以在讨论中订正讨论中出现的那些带普遍性的错误。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多和其他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走进文本激活写作·感悟文本,自由写作·情节扩写〗

语文课不应教成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课,只记忆了名词术语、语法概念和写作规则,却不会讲简明流利的话,不会写文句通顺的文章。我们要努力废止繁琐分析,精心选择和设计变式练习,挤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迁移,充分练笔。有些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个地方写得很简单,甚至出现略去情节的情形。因此,我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情形,进行合理构想或补充。但这种想象不是盲目得扩展情节,而是围绕中心,“添枝加叶”式的想象。

如《凡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伙计让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知道了拿起家伙就打。”小凡卡是给老板当学徒的,可连伙计都要来欺负他,更加突出凡卡的悲惨。因此,我要求,学生以《谁来救他》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被伙计嘲弄,被老板毒打的情形,从而获得了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的强烈共鸣的效果。

〖快乐课堂 学生做主·放飞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倾诉的痛快〗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了信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地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了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的策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现自主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文本〗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读课文时,必须要学会思考。不能盲目地去读书,最终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那还有什么效果呢?孔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教师不但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学生只有通过与教师、文本之间的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才能解读文本,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这自我建构包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增加知识的积累,,习得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逐渐学会学习。

例如,我在教《凡卡》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及“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的内容后,我出示讨论题:“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将会出现哪些可能?”学生们经过紧张的思索,一番独立地探求,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同学说:“他的爷爷那么疼爱他唯一的小孙子,一定会把凡卡接回到他的身边。”有的同学说:“他的爷爷只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所以,即使把凡卡接回去,也未必能养活他。”此时,我抓住学生迸发的思维火花,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出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为什么?即使爷爷把凡卡带回乡下,能否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层层深入,不断转换思考的角度,使学生对问题又产生了新的感悟。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使学生在强烈的情绪活动中受到教育。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去深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主动深层地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课堂──孩子学习的乐园·探究,挖掘学习中的创造潜能·抓住教材矛盾处,引导学生探究〗

教材本身的矛盾处,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引导学生探究、讨论。

如教《凡卡》一课,当学生读完最后一段时,我问到:“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凡卡的梦想实现吗?”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议论开了,同学们四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谈论起来,同学们的情绪激动,怀着对凡卡深切的同情又一次走进课文的内容。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编剧,用我们的笔来续写凡卡的生活。”语音刚落,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拿出纸和笔,一阵沉默后,课堂中只听见“唰唰”的写字声,在感情的激发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一会儿,一篇篇情真意切、充满感情的文章诞生了,《走进凡卡的生活》、《悲惨的命运》、《凡卡复活了》……每一篇都包含着同学们对主人公凡卡的深切同情,在对课文的再次创作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又一次震撼,在真情的自然流露中,学生的大胆创想的品质得到了提高。

〖浅谈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诱导发散性思维,大胆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往往都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窨,这是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的最好契机,每到这时,我都会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束缚,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进行大胆合理地想象。

记得学习《凡卡》一课,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已深刻感受到了凡卡那猪狗不如的生活及悲惨的命运,这时,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凡卡梦醒后又会怎样呢?”有的说:“仍旧被主主打骂,被伙计捉弄,吃不好,睡不好,忍饥挨冻,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有的说:“凡卡的信被退回来,恰好落到主人手里,主人更加变本加厉,对他也更残酷了,不让他吃饭,每晚到外面反醒,终于,凡卡承受不住,悲惨地死去。”还有的说:“凡卡的信恰好落到了一位乡亲手中,捎给了爷爷,爷爷把他接走了,从此,他又和爷爷一起过上了自由、快乐的生活。”不同的设想表达着孩子不同的情感,前两种悲惨的结局会增强学生对封建社会的沙皇统治的憎恨及对可怜凡卡的深深同情。第三种美好的结局代表同学们心中美好的愿望,希望凡卡能过上好日子,永远逃离苦海。无论哪种想法都是学生的创造思维,都是他们可贵的想象,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使情感得到升华。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设计之美·美在整体〗

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性能的整体。正是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体现了事物的美,它的完整性、统一性和逻辑性。从这样的视角看,语文学科是一个整体,教学目标、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都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语文学科是由多重性质构成的统一体。”阅读教学课堂是一个整体,互相转化的主体、客体和媒体,课堂教学的导入、过渡、总结、气氛、情韵、节奏和高潮等等,同样都是紧密相关,难以分割的。而阅读文本(课文)也是一个整体、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知识),知、情、意、行溶合在一起,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水乳交融,相互依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连贯地,而不是鼓励地看问题;发展地、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灵活地,而不是呆板地看问题。

《凡卡》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复杂,全文有三条线索:凡卡的学徒生活,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凡卡写信、寄信。教师在设计导读时,如何抓住课文整体,凸现其内在的联系机理,寻求学生研读的大跨度的问题情境,显得十分重要。于是便抓住“我没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这一句,作了如下设计,以引导学生读议全篇:1、问:文中几次写到了狗?有哪些狗?凡卡觉得自己的遭遇“连狗都如”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把联想部分“爷爷守夜”、“砍圣诞树”和信的内容“学徒生活”、“莫斯科见闻”这些重点内容串连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整体效应。2、议:凡卡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如爷爷身边的狗?不如莫斯科城中的狗。3、再读凡卡的哀求部分,深化认识:这是绝望中的呻吟,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这样的“切入点”既简化了主线头绪,又强化了读思训练,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拓深。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灵活运用·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课堂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发展思维利用电教媒体,在教学实践中教者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

《凡卡》一文的结尾似喜实悲,当凡卡把写给爷爷的信寄出以后,他怀着美好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暧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讲到这一个情节时,我出示了这一内容的幻灯片,让学生体会这一情景的温馨。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思考幻灯片上这美好的情景是否能变成现实。学生马上清醒过来。有的说,不可能,因为他的信没写地址,他爷爷收不到;有的说,他没有贴邮票,邮局不会给他寄。我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假设写了地址,贴了邮票,他爷爷收到了他的信,他的悲惨的生活会有所改变吗?有的说不会改变,因为他爷爷也是没办法,他自己也只能给人守夜;有的说纵使他爷爷把他接回去,他也还要去给人干活,同样要受压迫,不然就没饭吃。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凡卡的命运后,我趁热打铁,指着幻灯片上睡熟的凡卡说:“同学们,我们不要打扰他,让他熟睡吧,让他的美梦永远不要醒。”然后我关了幻灯机。让学生续写。有的想象着凡卡梦醒后又要面对凶狠的老板,有的想象凡卡怀着希望等爷爷来,可一天天过去了,从冬等到春,从春等到夏,爷爷也没有来……每人的想法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每一个续写的故事都充满了对凡卡的同情。

〖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自悟情感、探究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应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如教《凡卡》这篇课文,有一位教师从“我没有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这句话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并自主提出问题:“凡卡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

“连狗都不如表现在哪些方面?”有的学生提出:“文中几次提到狗,有哪些狗?”显然这些问题无法一下子回答,学生把文中联想部分和信的内容,“学徒生活” 和“莫斯科见闻”串联起来自主探究。他们发现:原来凡卡的遭遇不如爷爷身边的狗,狗可以得到主人的宠爱;不如莫斯科城中的狗,它成为富人家的宠物,吃喝不愁。他们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凡卡确实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这封信是他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学生质疑到释疑,使主体参与落实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加强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之我见·给足学生读的时间〗

阅读,是对知识信息的吸收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书,以便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即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读课文,从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是要注意读的形式,做到形式多样。如:朗读、默读、齐读、领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

如:《凡卡》一课,文章比较长,在教学设计时我选择默读和小组读,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了读书时间,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感悟“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该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让学生列举凡卡的种种遭遇,从而得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凡卡为什么不逃跑?他可以逃回到他爷爷那儿去嘛!”另一位学生也应声道:“他为什么不报警?”这时,我意识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一中心,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只是学生们顺应着我的思路和想法说出的标签式的标准答案。这就是我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的结果。虽然我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介绍过本文的时代背景。但以学生有限的人生阅历要有所体会的确有些难度。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切入到课文的“回忆”部分以探究式的问题作引子:“这部分内容真的在描写凡卡的快乐吗?凡卡逃到爷爷那里。他会有幸福吗?”从而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文中的语句。理解凡卡即使回到爷爷那里也同样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同时,我又引入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题材相近的文章,通过向课外拓展,使学生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再思考:凡卡去报警有用吗?同学们这才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对话教学──共享幸福的语文课堂·在合作中对话──共享交往的课堂〗

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对话教学是沟通、合作的,这是它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之一。对话教学具有对话心态,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是对话心态基本构成因素。课堂上师生通过朋友式的合作,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只有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才能使对话双方精神上获得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

《凡卡》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如何抓住这部分加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达到情感的升华?我分三步来组织教学:

1、请学生将甜蜜的梦补充完整。学生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述了假如凡卡回到爷爷身边快乐的情景,如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凡卡又过上了自由而快乐的日子。

2、正当他们沉浸在这份虚拟的快乐中时,我反问:“这一切真的能实现吗?”课堂上顿时沉默下来,我借机让他们合作交流自己的看法。生1:“这一切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凡卡的信没有明确的地址,爷爷根本收不到,所以不会来接他回去。”生2:“我认为即使爷爷收到了信,也不会接他回去的,因为爷爷是替一个老爷家守夜的,也很穷,没有能力抚养凡卡,当初将只有九岁的凡卡送去当学徒,也一定是迫于无奈。”生3:“我认为就算爷爷接他回去了,凡卡也无法过上那么幸福的生活,当时的社会那么黑暗,爷爷自己也倍受人家欺负的,根本保护不了凡卡,凡卡在别的老板家里仍会受到虐待,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生4:“那最起码有爷爷的疼爱,跟现在的孤苦伶仃不一样的!”“是的,跟亲人在一起,就算受苦也不一样。”

3、师引:“所以凡卡满怀幸福地期待着……那么第二天会怎么样呢?你能给他来补一个结局吗?”学生在拟结局的时候,虽然很想让小凡卡能脱离这个困境,但是又清楚地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在受尽了老板的折磨,想努力逃脱又无力挣脱的情况下,“……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他可能在想,爷爷一定会来接他脱离苦海的……”这个学生的结尾竟使全班同学眼中泛起了泪光。作为老师的我,如果再说什么就是画蛇添足了。

“教学的实质不是教师的独白,而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维度、多层次、多结构的人际互动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合作与分享的过程。”通过合作、对话来进行的交往是一种合理的、有效的交往。在合作与对话中,师生间、生生间有了充分的交往,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与氛围下,学生心态开放,主体凸显,个性张扬,他们与教师、与同学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培养·兴趣是写作的隐形动力〗

龄前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勤奋学习的巨大动力,是人才成长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直接影响着作文的质量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如果把作文当成一种乐事,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积极参加到写作中来,在写作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我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文,每次作文都能有所收益,有所进步。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实践中的成功对于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每次作文,我都注意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哪怕是一点点,也让其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兴趣。要知道,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趣力量,一次高分,教师的一句赞美之词,甚至一瞬肯定的微笑,往往会使学生心理欲望获得巨大的满足,从而产生新的希望和神奇的效力。除此之外,小学作文教学中还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兴趣,如:自由写,让学生放开胆子写自己的见闻;材料作文,让学生根据材料合理想象;创设情景,写即兴作文等。在改进批改与评分方法等方面,我注意让学生自评与教师评等结合,提高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有大量的写作素材,我们可以用其材,取其法,指导学生尝试情趣作文。

如我教《凡卡》一课时,课文中写到凡卡把没有写明地址和没有邮票的信投进邮筒,我以此为契机,要学生以《凡卡的信寄出后》写一篇想象作文,对文中的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关心主人公的命运,情景交融,激发写作欲望。

〖“自主参与”让学生乐读善悟·模式的操作程序·导情设境〗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

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多元练笔·巧妙补续〗

课文中留有很多“空白”和悬念,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巧妙补白或续写,也是“一石二鸟”的举措,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

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让学生放飞想象,以《凡卡梦醒以后》为题续写。

    相关推荐

    《凡卡》教学谈 《凡卡》教学谈 《凡卡》教学谈 《凡卡》教学谈 《凡卡》教学谈 《凡卡》其它杂项 《凡卡》其它杂项 《凡卡》其它杂项 《凡卡》其它杂项 《卡罗纳》教学杂谈 长文短教——《凡卡》教学谈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第一课时教学浅谈 美好的回忆──《凡卡》教学谈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一文第三课时教学谈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 凡卡2 给学生留点面子──《凡卡》教学谈 《凡卡》教案 22《凡卡》 22《凡卡》 《凡卡》教案 《凡卡》教案 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凡卡》教学谈 22 凡卡 22 凡卡 18《凡卡》 我教《凡卡》 《凡卡》教案 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凡卡》教学谈 18《凡卡》 22 凡卡 凡卡的信寄出以后……──《凡卡》教学随感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实录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札记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案 《凡卡》一课 《凡卡》简案 续写《凡卡》 续写《凡卡》 感于《凡卡》 《凡卡》续写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杂谈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一得 教学《凡卡》有感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实录 《凡卡》教学札记 《凡卡》教学札记 《凡卡》教学札记 《凡卡》教学札记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教学设计 续写《凡卡》 《凡卡》教案3 凡卡导学案 《凡卡》教学难点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