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古文阅读汇编2

小编:

一、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肉食者鄙 鄙:

(2)小惠未徧 徧:

(3)神弗福也 福:

(4)齐师败绩 败绩: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 登轼而望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 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

D. 乃入见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答:( )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分)

翻译: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分)

翻译:

7.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

答:

答案:

4.(共4分)

鄙陋(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 赐福、降福;大败 (一词1分)

5.(2分)A

6.(共6分)

(1)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3分,牺牲1分,加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打仗,靠的是勇气。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分,“一鼓作气”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7.(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8—10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爱戴)之 此中人语(说)云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D.吴广以为然 父利其然也

10.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答案:

8.B(A:一正一错,“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B:全错,“或”:有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C:全对;D:一正一错,“语”:告诉)

9.B(A:前“乃”:于是,就;后“乃”:竟然;B:两“以”:因为;C:前“为”:向;后“为”:为了,表目的;D:前“然”:正确;后“然”:这样)

10.C(直接原因应是:“失期,法皆斩”)

㈠ 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共8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元嘉末,为湘东王国常侍。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①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②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浮图③,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选自《南史·虞愿传》,有改动)

【注】① 以:因为,由于。 ② 罢:离开。 ③ 浮图:佛塔。

9.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2分)

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私:

⑵ 愿徐去无异容 徐:

1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⑴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⑵ 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译文:

11.邹忌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2分)

12.面对帝王的错误,邹忌和虞愿都有所进谏,二人的方法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种?说说原因?(2分)

答案:

9.⑴ 偏爱 ⑵慢慢的

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错字不给分。

10. 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大王你受到的蒙蔽也很大啊!

⑵因为旧日的恩情,没几天,虞愿就又被召了回来。

评分标准:(2分)翻译正确,完整即可。

11.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评分标准:(2分)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即可。

12.示例: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用暗示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主,使他乐于接受。虞愿则是直言进谏,痛斥君过。我更喜欢前者,因为它更易令人接受。

评分标准:(2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1分,意对即可。

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4.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臣本布衣( )②由是感激( )③深入不毛( )④夙夜忧叹( )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2分)

①躬耕于南阳( ) ②还于旧都( )

③以告先帝之灵( ) 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

16.翻译句子。(4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2分)

18.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2分)

答案:

14.(2分,每小题0.5分)①平民,百姓 ②感动,激动,感慨 ③草木 ④早晚

15.(2分,每小题0.5分)①在 ②到 ③来 ④拿

16.(4分)①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2分)。②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2分)。

17.(2分)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18.(2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来回答即可。(概括诸葛亮精神1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得1分)

五、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⑴勝人持汤沃灌 ▲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腰白玉之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天下缟素

C.吾妻之美我者 D.一狼洞其中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分)

(四)(8分)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

19.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 )

A.刚才 B.假如 C.接近 D.向着

⑵日月广明之道 ( ▲ )

A.道路 B.道理 C.引导 D.方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乃博览群籍 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 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 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实是欲界之仙都

21.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来源:学*科*网]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22. 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19.(1)A (2)B(2分,每小题1分)

20.D(2分)

21.C(2分)

22.①博览群书 ②梦中诵书(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二)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8.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0.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5.①洗涤 ②生枝蔓 说明:本题2分。

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本题2分。

7.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说明:本题2分。

8.A 说明:本题2分。

9.(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2分。

10.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七、

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吧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3.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

八、

《公输》选段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乙文:《吕氏春秋·去私》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2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先 生 之 年 长 矣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公输盘不说( ) 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⑶伤人者刑( ) ⑷ 王虽为之赐( )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时人莫之许也

B. 其子杀人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C.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6.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

⑵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译:

27.补写对联:下面是根据甲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的上联,请结合乙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下联。(2分)

上联:子墨子止楚攻宋,勇敢无畏。

下联:

答案:

23.先生之年/长矣

24⑴通“悦”,高兴 ⑵入侵 ⑶受刑、受惩罚 ⑷ 赐恩惠

25.B(1分)

26.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你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2分)

⑵墨家大师腹黄享忍心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去遵行天下大义,真可算得上公正无私了。(2分)

27.下联:腹黄享(钜子腹)行法杀(诛)子,公正无私。(结合材料,符合对仗要求即可)(2分)

九、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 B.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上

C.其间千二百里 间,相距 D.清荣峻茂 荣,茂盛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答案:

8.B 9.A 10.D

十、

《陋室铭》,完成6--9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2分)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答案:

6 .B 7 .C

8.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军

不陋。

9.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0①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②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十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答案:

8、C  9、C  10、C

    相关推荐

    2012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课内古诗词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汇编2 201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拒腐清廉篇 上海市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汇编(2003-2012年)附答案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课外文言文汇编:传统美德篇 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课外文言文汇编:求知好学篇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课外文言文汇编:描物状物篇 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2012中考语文试题《醉翁亭记》阅读题汇编(附答案)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课外文言文汇编:山水游记篇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精选) 2011年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汇编 上海市历年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2003-2012年)附答案 近十年广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真题) 中考题汇编《扁鹊见蔡桓公》 《曹刿论战》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有答案) 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八大类型考点汇总 2013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汇编 小说 (1)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 2013年中考试语文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比较阅读 答案 各地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文学作品阅读练习汇编 2017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格式汇编(各类型)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山东省17市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2012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方法汇集 2013年中考试语文题分类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1年中考诗词赏析试题汇编(120余套) (1)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阅读答案汇编 2011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大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山东省17市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 2012中考语文古诗文赏析精华试题 2012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法 2021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二模试题古诗阅读汇编 北京市各区中考二模试题 《曹刿论战》中考语文试题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汇编 2012中考必考古诗词中典故出处、古义、诗中义、表达感情 渡荆门送别 语文阅读答案 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2) 2012年中考语文辅导之古诗词精华试题七 古镜 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2南京中考语文试题) 201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 2012海南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2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精华试题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试题汇总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 2012中考语文考前突破 文言文阅读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 2012中考语文辅导之古诗词精华试题阅读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2) 2012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技巧 中考备考诗词赏析(2):赤壁 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之说明文阅读:古老的防御兵器——盾 2012河南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大纲 2012黄石中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2012泰州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说明 2012中考语文“课内小说”考点精解 2012自贡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2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 2012吉林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案 201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丽水 《驯马》阅读答案(2012·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题) 2012巴中中考语文试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2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诗词鉴赏五种题型汇总 中考诗词鉴赏五种题型汇总 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2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试题试题精编:不是爱酒 201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附答案:黄石 2012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难点点拨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现象分析与汇总 中考古诗文考查题型猜题 201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例题2 2012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归纳(10篇) 2011年中考复习文言文通假字判断与汇总 三峡 试题答案 2012中考语文试题 古诗文阅读理解:吴松道中二首(2012高考山东卷)(含答案解析)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之想象型考点 雷雨简答题答案汇编 雷雨节选阅读答案 中考散文阅读试题试题精编:生活如蓟 垃圾变水泥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2内蒙古包头中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的品析性考点总汇 2012上犹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2宿迁中考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 2012徐州中考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 何为书 语文阅读答案 (2012宿迁中考) 谈耐心 语文阅读答案 (2012潍坊中考) 2012中考语文科技说明文解读:二氧化碳 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2012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2遵义中考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 2012茂名中考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 2012孝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2铜仁中考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