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分析炼字型

小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2.掌握有关语言试题的解题技巧。

【考点阐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共有7套针对语言设置了考题,2010年有8套考查。题型大多采用主观题形式,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

角度一:分析炼字型

【考向探究】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在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鉴赏遣词用语】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 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特殊词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典例分析引路】

[例1](2008年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试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步骤一)“孤”字是指自己比较孤独。(步骤二)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步骤三)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2008年全国卷2)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例3] (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题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从句中选出两个动词“拳”和“退”,但命题者不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和“退”两字,更要考生准确地表述出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考生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述,而这恰恰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诗人借助“拳”和“退”两字巧妙地写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长天时所见的景象;“拳”和“退”两字写活了白鹭栖息江边的静景和飞鸿翱翔天际的动景。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经作者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将其融入于句中进行整体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的描写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巩固练习】

1、(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试题: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2、(2010年南京调研)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试题: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3、(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试题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雨后新晴,经过雨水的洗涤,世界出落得晶莹、剔透;老天作美,雨顺风调,又活托出农家夺取丰年的希望。农家倾家出动,忙于耕作,画面清新、平和而生气勃勃。第一问考查“炼字”。“炼字”首炼动词,其次才是形容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炼“绿”字,“绿”虽为形容词,也动化了)和其他。这类题的命题意图,都是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来鉴赏诗句的表现力。第二题第一问考查诗歌形象的鉴赏。第二问考查艺术表现手法(关涉动静结合鉴赏点),回答这一问,要点是反顾全诗,看它在全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本句论本句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参考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相关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 分析诗眼 分析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鉴赏之炼句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2):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透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型分析解答技巧方法 古诗鉴赏歌诀 鉴赏古代诗歌的实用三板斧 诗歌鉴赏:怀古咏史诗鉴赏要诀 诗歌鉴赏: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种实用方法 古诗歌鉴赏:秋怀诗(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恨 别(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春 日(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屈祠 (含答案解析)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语言风格特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对应训练(3):鉴赏技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综合练习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突破通练 古诗歌鉴赏:清平乐(含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对应训练(1):鉴赏形象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对应训练(2):鉴赏语言 古诗歌鉴赏:千秋岁(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青玉案(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鹧鸪天(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眼儿媚(含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模拟训练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分析与解答 诗歌鉴赏:借古讽今 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古诗歌鉴赏:秦楼月(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山 房 春 事(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灞上秋居(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登缥缈峰(含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4):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术语及运用举例 古诗歌鉴赏:金桥感事(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六州歌头·项羽庙(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重观瀑布(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水村闲望(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初见嵩山(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过李陵台(含答案解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 理解关键词语 古代诗歌鉴赏:钓船归(贺铸)试题与答案 闺怨诗鉴赏方法及代表作品分析 古诗歌鉴赏:别舍弟宗一(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寄李儋元锡(含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5分)《约客 赵师秀》 诗歌鉴赏:喻理诗鉴赏要诀 诗歌鉴赏:赠别诗鉴赏要诀 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要诀 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鉴赏试题答案解析赏析理解高考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咏物诗鉴赏要诀 诗歌鉴赏:思乡诗鉴赏要诀 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 古诗歌鉴赏:采桑子·塞上咏雪(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行舟忆永和兄弟(含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对应训练(4):鉴赏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鉴赏要诀 诗歌鉴赏练习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考点及注意点 鉴赏诗歌第一步——理解字词句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点梳理提要 古诗歌鉴赏: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归朝欢•和苏坚伯固(含答案解析) 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例析 诗歌鉴赏(4分)“秋夜 朱淑真”有答案 古诗鉴赏的规律 古诗歌鉴赏: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鉴赏技巧方法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望 岳古诗词鉴赏 黄庭坚《南歌子》高考诗歌鉴赏阅读赏析答案 白居易《秦中吟·歌舞》古诗词鉴赏答案 诗歌鉴赏: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鉴赏 虞世南《蝉》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减字木兰花 秦观》附答案 诗歌鉴赏(4分)“村晚”阅读试题及答案 古诗鉴赏: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及赏析 高考诗歌鉴赏技巧 古诗词鉴赏(10分)《怀金陵 张耒》附答案 诗歌语言炼字类新解及试题 现代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掌上的心 雷抒雁 中考古诗鉴赏题目及答案解析 中考古诗专题 中考诗词鉴赏五种题型汇总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赏月——古诗“月亮”意象鉴赏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诗歌鉴赏(8分)《边上闻笳(其二)》阅读答案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中考诗歌鉴赏题简介 诉衷情(陆游)诗歌鉴赏 王诜《蝶恋花》高考诗歌鉴赏阅读赏析答案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