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 阅读答案详解 (2012高考语文浙江卷)

小编:

(浙江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解析:仔细阅读原文第二段,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解析:D项过于绝对。

10.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分)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特别是下文有明确的暗示,答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重庆卷)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5.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5.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找出原文语句,然后比对,看其说法是否合理。如原文“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而备选项“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忽视”与“排除”含义不一样。

6.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6.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原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因祸得福”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也有好的方面,不完全是不良影响。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7.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是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B项原文“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备选项偷换概念。D项原文“注意周围的变化、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而不是“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相关推荐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阅读答案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国学……(2012高考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 阅读答案详解 (2012高考语文浙江卷) 2012高考考案:文学文本阅 读(答案+详解) “邮差先生” 师陀 阅读答案详解 (2012高考语文江苏卷) “笑的价值 ” [英]伍尔芙 阅读答案详解 (2012高考语文江苏卷) 阅读答案:《母亲的中药铺》(2012高考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浙江省慈溪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荷叶” 韩开春 阅读答案详解 (2012高考语文广东卷) 高考语文语文“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 阅读答案(2012(湖北卷) “柴禾” 刘亮程 阅读答案详解 (2012 高考语文四川卷)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 阅读答案 (2012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 古诗文阅读理解:未展芭蕉(2012高考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国学都是哪些“国”与“学”》语文阅读答案 及解析 语文阅读:《浙江的感兴》(201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双琴祭”梁晓声 阅读答案详解 (2012高考语文福建卷)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题中国目录学史导读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答案:《寂寞出学问》(2012高考广东卷)(含答案解析)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语文阅读答案 (2012浙江宁波中考语文试题) 语文阅读:《牛铃叮当》(2013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报复”[法]雨果·克里兹 阅读答案详解(2012高考江西卷) “忆韦素园君” 鲁迅 阅读答案详解 (2012高考语文湖南卷) 阅读答案:中国传统文化……(2012高考安徽卷)(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2012高考湖北卷)(含答案解析)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2年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调研考试题(带参考答案) 《杂志风波》 阅读理解及答案详解 (2012·浙江省舟山、嘉兴市中考语文试题) 语文阅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含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浙江卷《张文瓘传》阅读与答案 寂寞出学问 语文阅读答案 (2012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语文阅读答案 (2010年浙江杭州中考语文试题)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 阅读答案详解 (2012 高考语文山东卷) “太阳梦” 晓 浩 阅读答案详解 (2012高考重庆卷) “国学”,是哪些“国”与“学”阅读理解答案 2011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详解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国学骑士”辜鸿铭” 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理解:江 城 子(2012高考江西卷)(含答案解析)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课外文言文汇编:求知好学篇 《我的母亲》 语文阅读答案 (2012浙江嘉兴中考语文试题) 《应聘 》 阅读理解及答案详解 (2011·浙江宁波市中考语文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阅读答案 (2012 高考语文(安徽卷) 古诗文阅读理解:梦 江 南(2012高考江苏卷)(含答案解析) 2013浙江丽水中考语文:《高高的玉米》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含答案) 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含答案解析) 语文阅读:《山水画中的地质学》(2013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取材于刘梦溪《到底什么是国学》语文阅读答案 浙江省瑞安2016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漓江情韵》 阅读理解及答案详解 (2012·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古诗文阅读理解:定林(2010高考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林肯中心的鼓声》(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大纲卷) “诗学是国学吗?”阅读理解答案 古诗文阅读理解:思 远 人(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阅读答案详解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阅读附答案 “第9车厢” 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1高考语文浙江卷)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阅读答案 (2012高考语文全国大纲卷) 阅读答案:《黑箱》(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测试卷 语文阅读: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2013高考浙江卷) 《中国哲学的精神》语文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阅读答案:《围棋与国家》(2012高考山东卷)(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听 朗 诵》(2012高考大纲版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静流》(2010高考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2012年中考语文科技说明文解读:海底飞船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0年浙江杭州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答案:《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含答案) 阅读答案:《报 复》(2012高考江西卷)(含答案解析) 海鸥与巷燕 语文阅读答案 (2012浙江丽水中考语文试题) “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笑的价值》(2012高考江苏卷)(含答案解析) 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高才生 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马裤先生》(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最好的圣诞礼物》 阅读理解及答案详解 (2011·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语文阅读答案 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 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联觉……(2012高考江西卷)(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附答案 语文阅读:《上〈三国志注〉表》(2013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古诗文阅读理解:蝶恋花•出塞(2011高考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阅读答案(2013福建泉州中考) 高考语文语文“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 阅读答案 2012高考语文江西卷文言文阅读“彻里,燕只吉台氏”答案及解析翻译 《诗学是国学吗?》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理解:梦 中 作(2010高考全国卷Ⅱ)(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谢希德的诚与真》(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语文阅读答案 中考阅读答案:《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2013•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含答案解析) 2016届全国卷高考训练 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阅读附答案 《父亲进城送梨》 阅读理解及答案详解 (2011·浙江省义乌市中考语文试题) 他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阅读答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