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梁 衡 阅读答案

小编: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梁 衡

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所以他一生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他的作品。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白胡子老头儿。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

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黄羊,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惟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看见。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屑一顾。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2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一句表明作者既有实现夙愿的喜悦,又有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的欣慰。

B.王洛宾能写出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实际生活中没有找到的“歌唱中的甜蜜”。

C.作者写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其实道出了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的原因。

D.文章以“追寻”为明暗两条线索,明写了作者对遥远的青海湖金银滩美景的追寻,暗写了作者对王洛宾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

E.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作者远赴青海湖,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美丽的草原、动人的风情。

24. 文中对草原的大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

25. 文中的王洛宾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作简要的分析。

26. 题目是“追寻那遥远的美丽”,请你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的意蕴。

参考答案:

23. 4分:A、B (C、D以偏概全,E对“因为”的解释错误)

24. ①表现草原的美丽,回应文题。②暗示自然之美是王洛宾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25. ①热爱音乐,成就巨大,是一位音乐奇才。②历经坎坷,仍坚毅执着。③为了音乐,不屑世俗。

26. ①作者追寻的是美丽,这美丽包括了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美,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热切向往。

②那美丽又是遥远的:地域的遥远,时间的久远。

③追寻既是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探寻过程,也是人物(王洛宾)追求艺术的人生过程。

    相关推荐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梁衡)阅读答案 梁衡《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阅读答案 梁衡散文阅读《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答案] 阅读答案:《追寻那遥远的美丽》(含答案解析) 语文阅读:《那一种遥远的幽默》(2013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带伤的美丽 梁衡》阅读答案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语文阅读答案 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那一种遥远的幽默》(2013高考福建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桥梁远景图》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阅读答案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阅读答案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美丽的人》 《我那遥远的清明节》阅读附答案 语文阅读《美丽的猜想》 2017中考语文备考:破碎的美丽 阅读及答案 永远执著的美丽阅读答案 2017中考语文:破碎的美丽 阅读附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追随我心”阅读答案 2013浙江丽水中考语文:《高高的玉米》阅读答案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2017中考语文经典美文阅读《破碎的美丽》阅读附答案 梁衡《人格在上》语文阅读答案 “美丽的歧视,高考落榜”阅读理解答案 追寻人类共同的“母语”阅读答案 美丽的谎言 语文阅读答案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阅读答案 那双美丽的蓝眼睛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最美丽的谎言》 高考语文阅读:“沙坪的美酒”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破碎的美丽》(含答案) 遥远的岛阅读理解答案最新 遥远的岛阅读理解 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山那边的景致” 阅读答案 《遥远的岛》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 美丽乌龟》练习及答案 遥远的思念阅读答案 美丽的手语阅读答案 遥远的椿树阅读答案 遥远的椿树阅读理解陈奕纯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 逍遥游阅读理解及答案常考 桥梁远景图 阅读答案(2013益阳中考语文试题) 美丽《诗经》语文阅读答案 《那双美丽的蓝眼睛》阅读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梁衡】》附答案 《美丽的谎言》参考答案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18分)》阅读答案 遥远的炊烟阅读答案 “那双美丽的蓝眼睛”阅读理解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美与自然”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焰火的变奏 》 赵丽宏 阅读及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2017:破碎的美丽 阅读附答案 “美和美的东西” 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1高考语文广东卷) 我在寻找那片野花 语文阅读答案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18分)》语文阅读答案 《遥远的岛》阅读附答案 《追寻书籍的味道》阅读答案 《遥远的炊烟》阅读附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美和美的东西》阅读与答案 《在那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追寻书籍的味道 语文阅读答案 (2011湖北仙桃、潜江、天门、神农架林区中考语文试题) 美丽的谎言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美丽的谎言阅读答案 追寻书籍的味道 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联想与审美”阅读答案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夏》梁衡 阅读答案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语文阅读答案 (201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 《追寻书籍的味道》阅读附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衡中西医相容》阅读与答案 《美丽童心(18分)》语文阅读答案 美丽的谎言阅读答案最新 美丽的谎言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梁衡《年感》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梁衡《年感》阅读答案 《匠人与大师 梁衡》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桂林中考语文阅读题) 2014高考语文北京卷《废墟之美》阅读答案 遥远的温州鼓词阅读答案 2010年江苏连云港中考语文《母亲石(梁衡)》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美丽的放弃 战胜残缺拥抱美丽 语文阅读答案 (2012梅州中考) 《追寻书籍的味道》阅读题答案 语文阅读:《伊丽莎白·泰勒:永远的传奇》(含答案)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阅读答案 《那些美丽,无关金钱》阅读理解答案 《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阅读答案 “双琴祭”梁晓声 阅读答案详解 (2012高考语文福建卷) 遥远的岛阅读试题及答案 “竹篾,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阅读理解答案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阅读答案最新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阅读理解 高考语文阅读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 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1高考语文湖北卷) 《那远远的云端》阅读附答案 智慧的美丽 阅读答案(湖北省宜昌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 “梁宗岱先生”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3高考语文广东卷) 美丽的手语 肖复兴阅读附答案 “追寻书籍的味道”阅读理解答案 高一语文“张衡传”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2013高考语文(山东卷)阅读“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 现代文阅读训练:梁衡《年感》[答案]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