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风物类记叙文阅读理解精粹

小编:

西 湖

巴 金

还是在四月,我又来到西湖,房间面对西湖。不用开窗,便看见山、水、花、树,还有苏堤。我住在六楼,阳台下香樟高耸,幽静的花园外苏堤斜卧在缎子一样的湖面上。我每天几次靠着栏杆朝苏堤望去,眼光慢慢地在绿树掩映的苏堤上来回移动。忽然起了一阵风,樟树的香气吹到我的脸上,我再看前面明净的湖水,我觉得心上的尘埃仿佛也给吹走了似的。要是早晨雾大,站在阳台上,不但不见湖水,连苏堤也消失在浓雾中,茂密的绿树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很多人喜欢西湖。对于美丽的风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我一九三○年十月第一次游西湖,可是十岁前我就知道一些关于西湖的事情。在幼小的脑子里,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风景连在一起。岳王坟就占着最高的地位。我读过的第一部小说就是《说岳全传》。我忘不了死者的亲友偷偷扫墓的情景。后来我又在四川作家觉奴的长篇小说《松岗小史》中读到主人公在西湖岳王墓前纵身捉知了的文字,仿佛身历其境。再过了十几年我第一次站在伟大死者的墓前,觉得来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连那些石像、铁像都是我看惯了的。以后我每次来西湖,都要到这座坟前徘徊一阵。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着了牛皋的墓,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于是小说中"气死金兀术"的老将军、舞台上撕毁圣旨的老英雄各种感人的形象一齐涌上我的心头。人物、历史、风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来了,活在我的心里,而且一直活下去。我偏爱西湖,原因就在这里。岳飞、牛皋、于谦、张煌言、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坟,不是鬼的化身。西湖是和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仅美丽,而且光辉。

五十二年来我到西湖不知多少次。我第一次来时,是一个作家,今天我还是作家,可见我的变化不大。西湖的变化似乎也不太大,少了些坟,少了些庙,多了些高楼……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有过大变化的。说出来会有人感到不可理解吧,我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其实并不是对所有的墓,只是对那几位我所崇敬的伟大的爱国者的遗迹有感情,有说不尽的敬爱之情,我经常到这些坟前寻求鼓舞和信心。

有一个时期我到处寻找秋瑾的《风雨亭》。她是我们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即使人们忘记了她,她也会通过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流传万代。三十年代我写短篇《苏堤》时,小说中还提到"秋瑾墓",后来连"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风雨亭也不见了,换上了一座矮小的墓碑,以后墓和碑又都消失了,我对着一片草坪深思苦想,等待着奇迹。现在奇迹出现了,孤山脚下立起了"巾帼英雄"的塑像,她的遗骨就埋在像旁,她终于在这里定居了。我在平凡的面貌上看到无穷的毅力,她拄着宝剑沉静地望着湖水,她的确给湖山增添了光彩。

有一个时期我寻找过于谦的墓,却找到一个放酱缸的地方。当时正在岳王庙内长期举办"花鸟虫鱼"的展览,大殿上陈列着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绿毛龟。我和一位来西湖养病的朋友谈起,我们想起了三百多年前张煌言的诗句。苍水先生抗清失败,被捕后给押送杭州,在杭州就义。他写了一首《入武林》,前四句是: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我同朋友合作,借用了三、四两句把它们改成"油盐酱醋于氏墓,花鸟虫鱼岳家祠"。我们看见的就是这样。

又过了若干年之后,今天我第若干次来到西湖,"于氏墓"的情况我不清楚,"岳家祠"给人捣毁之后又重新修建起来,不仅坟前石像还是旧日模样,连堂堂大宰相也依然长跪在铁栏杆内。大殿内、岳坟前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同到了闹市。看来,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了。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1.文章为什么说"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观全文,试概括"五十二年来"西湖和西湖著名的坟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章的首段或末段中任选一段,作简明具体的鉴赏评价。(4分)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①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②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地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包括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得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③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它人的后代。

④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⑤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⑥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都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⑦树的寿命是如此的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间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飘浮了。

⑧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毕恭毕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⑨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身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⑩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再吹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有我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⑾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的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4分)

2.简要阐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②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

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作者写自己的情感变化有什么作用?(6分)

4.文章的题目是《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为什么开篇却写"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接着着力描写树的伟大和受人尊敬,这与"小草"有关系吗?试简析这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6分)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凌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环境的艰难,更不觉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选自《野葫芦须(宗璞散文全编1951-2001)》)

1.请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妙处。(6分)

(1)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

(2)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

2.文章描写木槿花,在第一自然段描写玉簪花、美人焦、紫薇,有什么用意?(4分)

3."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不同凡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4."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解释这句话的含意。(3分)

寂寞红柳 山谷

①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②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③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这一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

④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肠柔骨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柔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间。

⑤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她把她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连,那儿有着太多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⑥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选自《扬子晚报》)

1.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①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

2.文中第③段说"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

(1)结合文意,扼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怦然心动"。

(2)联系下文,简析作者"难以释怀"的原因。

3.文中第⑤自然段末说"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简析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柳的"寂寞"?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把戈壁中匍匐于地表的红柳用"她"来指代,以"胭脂痕""素手的抚摸"来形容,将红柳的坚韧与柔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b.作者浓笔重绘红柳,不仅赞扬了她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更赞扬了她高张生命旗帜的阳刚精神。

c.作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面上是歌颂红柳,实际上赞扬了执著、倔强和甘于淡泊的精神境界。

d.作品中的红柳,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诗句中的梅花,塑造的是具有同一种精神的艺术形象。

e.在本文中,"大漠瀚海"与"江南内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红柳选择了"大漠瀚海",正体现了其甘于寂寞的精神。

西风胡杨 潘岳

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飞旋的胡舞,缓行的商队,以及那绵延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火台……都已被那浩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只剩下胡杨,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副醉人心魄的画面,令人震撼无声。

胡杨,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胡杨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盐碱,不怕风沙。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决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显现出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胡杨,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容与和,正是儒学的真髓。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支干,每个叶片,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古,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胡杨,似一副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此时,胡杨林中飘过阵阵凄风,这凄风中指天画地的条条枝干,正如一只只怒目圆睁的眼睛。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茸茸的、淡淡的、柔柔的红柳。他们是胡杨的红颜知己。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他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他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护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繁华的人世而牺牲。短短几年,因为过度围海养殖与滥砍滥伐,中国4.2万公顷的红树林已变成1.4万公顷。为此,红树哭了,赤潮来了。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拓荒与战争,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冰河的好汉,埋下了无数富丽奢华的商旅,埋下了无知与浅薄,埋下了骄傲与尊严,埋下了伴他们一起倒下的胡杨。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

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选自《绿叶》2004年第5期,有删改)

21.文章第一段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22.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也写了红柳、红树林,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23.如何理解"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这句话的意思?(6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写胡杨是"秋天最美的树",但在文中,并未对胡杨树的外形进行具体的描绘,目的在于着重表现胡杨的内在之美,精神之美。

B.作者用"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三个句子,层层递进,说明塔里木是胡杨的故乡,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

C. 作者呼吁塔里木河与额济纳旗河上游的人们拦水造坝围垦开发,目的是呼吁他们多栽种胡杨,保护胡杨,以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

D.这篇文章语言风格平淡朴实,不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

E. 作者运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赋予胡杨以人的灵性,既表现了作者对胡杨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也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西 湖》

1、"偏爱"的原因是:西湖风景优美,历史内涵丰富,又有众多杰出人物的遗迹,这些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有着永久的活力。

2、作者对自己崇敬的伟大的爱国者的坟墓有说不尽的敬爱之情,经常到这些坟前寻求鼓舞和信心。在作者心目中,坟墓主人伟大的爱国情怀,美丽而且光辉,给湖山增添光彩,将永垂青史。

3、五十二年来,西湖的变化似乎不太大,少了些坟和庙,多了些高楼。那些著名坟墓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保持着自然原始的状况;之后墓、碑和祠堂曾受到各种破坏;修复后又曾被移用为商业活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旧貌,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同闹市。

4、鉴赏评价首段的要点:作者格外关注苏堤,为下文重点写西湖坟墓打下伏笔;写樟树的香气、明净的湖水,心上的尘埃仿佛给吹走,为下文写和西湖有关的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作铺垫;写笼罩的浓雾,预示着历史的曲折变化。--总的特点是"铺垫"。

鉴赏评价末段的要点:写"岳家祠"的沧桑变化,含蓄喻示历史的曲折发展;写石像复旧、宰相长跪,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含蓄喻示人民意志不可逆忤;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揣测,包含着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愿望。--总的特点是"喻示"。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1.树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此傲人;树绝对不伤人;树比人坚忍;树会帮助人。(每点1分)

2.①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1分),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2分)。

②小草纤细、柔弱、寿命短、身形渺小,不受重视(1分),但依然能昂然立着、怡然挺立、安然生活。(2分)

3.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每点1分)作用: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使文章结构更紧凑,主题得到突出。(2分)

4.有关系(1分)。这是反衬的表现手法(1分):着力描写树的伟大,愈加反衬出小草的卑微,着力描写树受人尊敬,愈加反衬出小草被人忽略(2分);突出了"即便卑微如小草,都不自惭形秽,何况万物灵长的人类"这一主旨(2分)。

《好一朵木槿花》

1.(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紫薇和木槿落户小园中非有意为之,表现了木槿顽强的生命力,而具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3分)

(2)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用一个"漾"字,形象而贴切地描绘出草面的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3分)

2.作者由玉簪花下笔,继之写美人蕉,然后带出主角--木槿花,能达到起笔自然,不显突兀的效果。(2分)以紫薇的娇气反衬木槿的不畏艰难和美丽。(2分)

3.前年秋天,在荒草没膝的园中,一朵紫花缀在绿枝上,使极端惶恐的"我"改变了心境。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2分)去年,一朵紫花从重压下挣扎出来,震撼了"我"的心灵,令人产生悲壮之感。(2分)

4.因为环境转好,木槿花不再具有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2分)表达了作者对木槿花的期待和期待未果的失望。(1分)

参考答案:

1.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胡杨树形象,衬托出沙漠中同样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柳的美。(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1)因看见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红柳,而产生了强烈的惊讶和喜爱。(2)红柳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3.答题要点:(1)突出红柳甘守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2)以物喻人,歌颂那些在名利面前甘守清贫,坚持操守的人。

4.bd

 21、(4分)悲壮、苍凉("沧桑"等类似的词语均可)(答对一点得1分)。为写胡杨的坚韧、悲壮的特点做铺垫;增加文章的历史感(或"厚重感"等)(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2、(4分)说明胡杨并不孤独;衬托(或"表现"等词均可)胡杨有着跟红柳、红树林一样的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每点2分,第二点如没有答出具体的品质,扣1分)

23、(6分)①胡杨孕育了中华文明(或西域文明);②胡杨精神是顽强坚韧、忠诚、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或只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③深深植于大地的胡杨的根,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使中国文化连绵不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4、AE(4分)(答对一项得2分)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201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杂志风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精选)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记叙文阅读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7)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1)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0)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9)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6)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6)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记叙文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最好的圣诞礼物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9)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7)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8)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2)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7)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4)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3)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8)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5)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0)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5)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1)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4)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2)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5)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6)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1)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0)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4)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5)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8)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6)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7)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3)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2)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9)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8)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3)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精神与肉体的抗衡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记叙文解题思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记叙文解答探究 阅读理解中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记叙文方法探究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猫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荷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记叙文语言特色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记叙文找主题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落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轻放 中考阅读:理解记叙文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应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瞄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榜样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做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古藤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趴下 精神救助记叙文阅读附答案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回家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爱之望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孔乙己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邓稼先 尘烟《植物的爱》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短文两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江南柳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光明行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拥你入睡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拔下钥匙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学会生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洁净之莲 高林瑜《看树》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方寸田园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内江真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漓江情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宿迁真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惜春小札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雕花烟斗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苏州真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翻浆的心 实用类文本阅读: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 记叙文阅读中如何把握记叙的顺序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笑谈大先生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盲道上的爱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幽幽一扇窗 记叙文之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草垛杜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