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我只欠母亲》(含答案解析)

小编: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7.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4分)

8.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的怀念,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6分)

6.B、D

7.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

“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

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

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8.①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真挚的表达令读者感动。因为我们也经常这样对身边的爱习以为常,接受得坦然。

②为了学业、工作,我们往往会忽略了曾经养育我们的父母,在四处奔波的同时,我们也应停下脚步去好好侍奉一下他们,不要让遗憾再次重演。

③成长是一件不容易一的事,幸好有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毫无私心的做外贸坚强的后盾,是他们用爱时刻守护在我们身旁。(意思接近即可)

    相关推荐

    我只欠母亲 阅读答案 我只欠母亲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母亲解梦》(含答案解析) 阅读:胡适·《我的母亲》全文解析 阅读答案:《母亲的勋绩》(含答案解析) 阅读:胡适·我的母亲难句解析 阅读答案:《母亲的来信》(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含答案解析) 我的母亲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感想 语文阅读:我的母亲(含答案) 阅读答案:《不喜欢草的母亲》(含答案解析) 我的父亲母亲阅读理解答案最新 我的父亲母亲阅读短文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理解答案 《我只给了母亲一头白发》阅读附答案 母亲的手阅读答案及解析 母亲的手阅读理解答案 影响我一生的母亲阅读理解答案 影响我一生的母亲阅读理解 “我的母亲”拓展阅读“母亲,我心中的灯” 中考阅读答案:《母亲》(2013•营口市中考)(含答案解析) 母亲的眼泪阅读理解答案 母亲的眼泪阅读理解赏析 只因她是母亲阅读答案 母亲,我是你儿子阅读答案最新 母亲,我是你儿子阅读理解答案 “我见过一个母亲”阅读理解答案 “母亲,我是你儿子”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母亲冰心阅读附答案详解 阅读答案:《母亲的中药铺》(2012高考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给母亲梳头发阅读答案2021 给母亲梳头发阅读理解答案解析 我的父亲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父亲母亲》阅读答案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母亲教我客家谚语”阅读理解答案 语文阅读:《母亲》(含答案) 《我的父亲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 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我是谁……(含答案解析) 我的母亲 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理解及赏析 母亲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莫言母亲阅读理解 阅读答案:彻里,燕只吉台氏……(含答案解析)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母亲莫言阅读答案 母亲莫言阅读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夏芳,有人说没有见过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我见过。父亲母亲”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答案:《弯腰的父亲》(含答案解析) 母亲与字阅读答案 母亲与字阅读分析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河 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母亲”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答案:《父亲的一课》(含答案解析)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阅读答案 我的父亲莫言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我的母亲河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戈壁有我》(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含答案) 给母亲梳头发阅读答案及分析 给母亲梳头发赏析 “母亲的诗母亲不是诗人”阅读理解答案 母亲的厨艺阅读理解答案 母亲的厨艺阅读理解 老舍:我的母亲 阅读答案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 阅读附答案 母亲解梦 阅读答案 “母亲”阅读理解答案 “母亲 ”阅读理解答案 母亲的菊花阅读答案和答题方法最新解析 母亲的菊花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课内阅读答案 老舍《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胡适《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我叫马三立》(含答案解析)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欠痛苦一杯羹》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我叫马三立》(含答案解析) 我的母亲(老舍)阅读答案 “母亲,母亲胳膊腿疼的毛病”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父亲母亲》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答案:《窗前的母亲》(含答案) 丰子恺《我的母亲》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