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赏析

小编: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如何理解这首诗?让我们先从题目看起。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使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书事”中的“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书事”就是记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此词的作用虽然易解,但我们要思考的是,谁人“惆怅”,为何“惆怅”。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诗人作诗,当蓄积的感情于提笔之际浓烈得难以化解时,便无暇慢条斯理的运用所谓的技巧表达之,而常常在诗歌的开头直接予以发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即为此类。然则,诗人为何惆怅?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恐亦不是。为何?因为梅虽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爱物,但其诗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论,若“墙角数枝梅”之类,然未见有诗人因此而惆怅者。因此,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既然诗人非为梅惆怅,为何要以“江头几树梅”紧承其后?因为诗人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诚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成灰”。什么意思?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高考命题人认为这首诗是咏梅诗,实为不妥。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整首诗描写的主体,咏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这首诗虽然写了梅,却没有对其做正面描写,虽然也表现了梅的品格,目的却不在此。在诗中,梅只是诗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励朋友的凭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现的对象。如此,怎能说其是咏物诗?

    相关推荐

    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阅读答案附赏析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的阅读附答案 竹枝词二首 (其一)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湖杂诗十四首(其一,其二)阅读答案附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陆游《溪上作二首(其一)》阅读答案赏析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阅读答案附赏析 《绝句两首(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 阅读答案及赏析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阅读附答案 孙觌《吴门道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赏析宋庠阅读附答案 杂诗八首(其二)阅读答案附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阅读答案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阅读附答案 朱熹《偶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次二十一兄韵诗词阅读答案 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其一)》阅读答案附赏析 杂诗六首(其一)阅读答案附赏析 《对月思故山 朱熹》阅读答案附赏析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诗歌鉴赏答案 《春思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钱载《到家作四首(其二)》阅读答案附赏析 除夜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读书之法(朱熹)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阅读附答案 宋词赏析 朱敦儒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渔父词 春思二首(其一)诗词阅读答案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阅读答案 杜牧《赠别二首》阅读赏析 次萧冰崖梅花韵 阅读答案附赏析 舟中二首(其一)诗词阅读答案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阅读答案附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朱熹传》译文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阅读附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阅读答案 刘子晕《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五)》阅读答案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二)阅读答案附赏析 陈与义《除夜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题木兰院二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阅读附答案 陈师道《舟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白居易《山枇杷花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及解析 秋词二首 阅读答案附赏析 次萧冰崖梅花韵 阅读附答案附赏析 宋词赏析 朱熹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孤雁二首(其二) 崔涂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一)秋思 比较阅读答案附赏析 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阅读附答案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润州二首(其一)杜牧阅读附答案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阅读答案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阅读答案 溪上作二首(其二) 阅读附答案 《书如皋二烈士事》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次石湖书扇韵阅读答案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五)刘子晕阅读附答案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七)刘子翚阅读附答案 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鉴赏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阅读答案 《右黄州寒食二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阅读附答案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答案 《夏日三首(其一)》阅读鉴赏答案 杜甫《曲江二首其一》阅读训练附答案 魏野《啄木鸟二首》阅读答案赏析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阅读附答案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阅读附答案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阅读试题及答案 张可久《水仙子·次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馆娃宫怀古(其一)汴河怀古(其二)阅读答案附赏析 右黄州寒食二首(其一)诗词阅读答案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阅读答案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阅读附答案及翻译赏析 偶题(朱熹)阅读答案 朱熹(水口行舟)(泛舟)(孤鹤思太清) 阅读答案附赏析 《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 寒食雨二首(其二) 苏轼阅读附答案 陈师道“舟中二首(其一)”阅读试题及答案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阅读附答案 《偶题 朱熹》阅读答案 钱谦益《金陵后观棋(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阅读附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阅读答案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其一)尤袤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从军行(其一其二)》(附答案)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阅读附赏析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诗词鉴赏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