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小编:

语文知识复习

拓展精练 (35)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A.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 “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①取太平②,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①太祖:朱元璋。②太平:古地名,今安徽当涂。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儒:博学的儒家。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乱:治理乱世。

C.何向不克 不克:攻不下。

D.论前代兴亡本末 本末:原委。

5.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全都说明陶安有谋略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7.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雨生,娇云浓暖弄微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

8.诗歌意境上有何突出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

9.这首诗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分条简要阐明。(6分)

答:

参考答案

4.A(年老的儒生)

5.B (③句言治理地方的政策适当,④⑤句说他对治理国家有深刻的见解,都是有谋略的表现,①句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也表现出他的谋略。②句说明他谦让,“太祖多其能让”就是很好的注解,⑥句是他对皇帝的称赞。故有②⑥的排除。)

6.B陶安以为攻占金陵并凭着金陵的有益地势,会获得更大成功。这从文中“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可以看出

7.(1)黄州刚被攻下,(皇帝)想找到居重要职位的臣子镇守它,没有谁超过陶安,于是命令他掌管(主持)黄州。(“初”“逾”“知”各1分,通顺2分,共5分)

(2)皇帝问道:“陶安难道有这种行为?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诘”“安”“若”各1分,通顺2分,共5分)

8.意境上突出了静的特点。(2分)表现了作者对优美大自然的热爱。(2分)

9.表达技巧:(1)第二句运用了“弄”字,具有拟人化特点,十分精当地描绘出和风轻拂,雨云漂浮,丽日隐现的天气特征,相当传神。(2)末句写耳中所闻,描写了绿阴深处乳鸽细语的景象。以有声衬无声,表现了庭院寂寂之境。(3)景中寓情,通过描写“春雨”“娇云”“花竹”“乳鸽”等景物,表现诗人游沧浪亭时闲适、愉悦的心情。(答对两条得4分)

10、略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有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有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有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有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有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有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带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拓展精练检测试题(附答案和解释)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模块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12年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检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9月月考检测试题(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高一语文下册3月月考检测试卷(有答案) 2012年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2012年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考试试卷(附参考答案) 2012年高一下册期末质检语文试题(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基础知识精练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附答案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2年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调研考试题(带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3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甘肃省2015—2016学年高三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龙州高中高一语文上册9月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下册林黛玉进贾府达标训练试题(有答案) 2012年北海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诗两首测试题(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测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检测题精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与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模块考试试题(有答案及评分标准) 《山市》拓展阅读《蜃说》参考答案(附翻译) 《家》高考测试题 与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8)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6)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8)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2)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1)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6)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 《雷雨》高考测试题与答案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5)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2)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9)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5)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9)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4)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6)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6)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5)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4)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3)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9)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0)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8)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1)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0)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1)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2)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0)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5)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7)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33)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7)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8)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17)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4)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23) 中考冲刺:语文记叙文试题精练(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台阶》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 《出师表》检测题 《三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p120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讲精练(一) 《满井游记》检测题 《陈涉世家》检测题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成语运用技能检测性评估 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