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素材

小编: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周梅圃君家传

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整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溉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淫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著,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釐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没,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曰: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 病: 疾病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 制: 制度

C.寻擢贵州都匀知府 寻: 不久

D.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 狱: 监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梅圃其自号也 ②其为人明晓整理,敢任烦剧

B.①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 ②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C.①故旱涝皆赖焉 ②容有泛滥辞焉

D.①君素闻疾之 ②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 )(3分)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②亦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 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B.周梅圃作为都匀知府跟随总督吴达善和侍郎钱维城审办苗人叛乱案件,坚持以法律为准绳行事,对案件办理不当之处,敢于据理力争,毫不让步。

C.浙江巡抚王亶望因为周梅圃要求为官清廉,就上奏朝廷真心赞誉周梅圃有才华,并找个借口使周梅圃被调到杭嘉湖任海防道之职,但王亶望最终也因贪污而身败名裂。

D.周梅圃一生为官清廉勤劳,姚鼐虽非史官,但赞赏周梅圃的政绩,因而为他写了这篇家传,并觉得即使史官用这篇家传做史传材料也不会觉得有愧。 [来源:学科网]

9.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4分)

②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3分)

③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3分)

 

答案:5.C(A.困敝、受害;B.式样;D.案件)

语境

A.以利 宁夏 民, 而 宁朔 病 矣

翻译

来利于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

语境

B.君 力 督工修复旧 制

翻译

周梅圃全力监督修复原来的式样

语境

D.从 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 贵州逆苗 狱

翻译

跟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理贵州苗族的叛乱案件

6.A(A.代词,他,都指“周梅圃”;B.介词,凭着/介词,把;C.代词,它,指“唐延渠”/语气助词,不译或译为“啊”;D.代词,它,指“这种事”/代词,他,指“周梅圃”)

7. D(②说明其刚强耿直 ,④是王亶望所设奸计,⑥说明其清廉)

8.B

A选项

A.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一段,“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因为周梅圃治水功绩显著,百姓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的“廉洁正直”并无因果关联。

原文

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著,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C选项

C.浙江巡抚王亶望因为周梅圃要求为官清廉,就上奏朝廷真心赞誉周梅圃有才华,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三段。原文应该是“巡抚(王亶望)姑且答应说‘好!’但实际上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反而上奏(朝廷)赞誉周梅圃有突出的才能。故不是“真心赞誉”。

原文

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

D

选项

D. 因而为他写了这篇家传,并觉得即使史官用这篇家传做史传材料也不会觉得有愧。

解说:对应文段在第四段尾。从文意看,是作者姚鼐(我)不会觉得有愧,而不是史官不会觉得有愧。

原文

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9.(1)采分点,省主语,(周梅圃);潦:积水;导: 疏导;德:感激,各1分。

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 潦, 导 之 入汾, 民 德 之。

(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清除山中的积水的障碍,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2)采分点,毒: 残害、毒害、坑害;媚:谄媚、取悦;恒:平常的、普通的,各1分)

吏 以 收 粮 毒 民 以 媚 上官者, 习 为 恒矣。

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毒害百姓来谄媚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惯上以为平常的了

(3)采分点,润:好处、利益、利润;请于巡抚:向巡抚请求,倒装句;约:约定,各1分)

身自誓不 取纤毫 润, 请于巡抚, 约 与之同心。

自己发誓不(从收粮之事中)取丝毫好处,并向巡抚请求(铲除积弊),跟他约定要同此心愿。

【参考译文】

梅圃,长沙人,姓周,讳号克开,字乾三,梅圃是他自己起的号。(他)凭借举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肃,并被任命为陇西知县,(后来)调往宁朔。他为人明白通晓事理,敢于担当繁重的事务,(做事情)刻苦耐劳。宁朔属于宁夏府,挨着黄河的有三条水渠:叫做汉来渠、唐延渠、大清渠。都是引黄河水入渠,用来灌溉百姓的农田。唐延渠经过的地方多沙而且容易漫上(岸边),周梅圃整治该水渠使它变得狭长而且深邃,又稍微改变它的水流方向,唐延渠的行水得以安全畅通,而且渠道中设有暗洞,用来把过多的水排泄到黄河里,所以旱涝天气都依赖它(唐延渠)。唐延渠的暗洞坏了,宁夏县的官吏想填了暗洞,而把唐渠的河水都引入到汉渠,来利于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周梅圃全力监督修复原来的式样,使两县都得到好处。大清渠,是康熙年才开凿的,长三十多里,时间久了,首尾的石门都毁坏了,百姓不能再享受它的好处,周梅圃修复了它,都用的天数少(时间少)但是功效长远。周梅圃在宁夏取得了很多良好的政绩,并且以治水的功绩最显著,百姓把他建造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

不久,(周梅圃)被提拔为贵州都匀知府。跟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理贵州苗族的叛乱案件,(对)用法断案却处置不当的,(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被调往贵阳,也因为刚强耿直,触犯巡抚宫兆麟,因公事牵累被解除职务。(他)受到引见,又被任命为山西蒲州知府,被调往太原。清理积聚的案件,(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清除山中的积水障碍,并疏导水流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周梅圃被多次提拔,官至江西吉南道,因为犯了过错被降了官职,后又被提拔为浙江粮储道。就在这个时候,王亶望担任浙江巡抚。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毒害百姓来谄媚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惯上以为平常的了。周梅圃向来听闻它(这种事),对此深恶痛绝。(周梅圃)来到浙江,自己发誓不(从收粮之事中)取丝毫好处,并向巡抚请求(铲除积弊),跟他约定要同此心愿。巡抚姑且答应说:“好!”但实际上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反而上奏(朝廷)赞誉周梅圃有突出的才能,管理粮食储备是平常的政事,容易处理,而当时海塘正处在危急中,请求将周梅圃调去治理海塘。于是(周梅圃)被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周梅圃改建海岸石塘,石塘得到大的整治,但(周梅圃)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而王亶望在官场中也最终因为贪财而导致失败。世人说(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周梅圃死后,家中十分贫困,天下人称赞清廉的官吏,都会说到周梅圃。

(我)姚鼐说:周梅圃,是乾隆年间一位守法循理的官吏。为守法循理的官吏写传,是史官的职责,撰写史传的文法非常严谨。我不担任史官的职位,为相互交好的朋友写家传,或许会有错漏的词语啊。我称赞周梅圃治理政事的能力,替他作传,选取几件简单的事情,(我)认为以后如有好的史官,选取我的文章并将它登录(在循吏)列传中,(我)也应该不会感到惭愧了。

 

 

2.文言文阅读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注:爨(cuàn):烧火煮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成功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守

D.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 旌:旗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何以伐为?

C.非若吏人百姓然?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于卑幼有慈爱者 其皆出于此乎?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氏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B.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那些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8.下列表现杨氏“勇烈”的一组是( )

①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②召胥吏百姓于庭

③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④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⑤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⑥侃遂忍之,复登陴

A. ①②④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3分)

②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3分)

 

答案:5.D(表彰)

6.A(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事

B.介词,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关系;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用如“乎”,可译为“呢”。C.代词,可译为“那样”;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D.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介词,可译为“自”,“从”)

7.C(李侃不在“弃城而逃的官员”之列)

8.C。(②写李侃;④⑥写“贼”)

9.(1)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 /杨氏当之矣。(错3个扣1分)

(2)应该一起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3分。关键词“相与”“以”各1分,全句通顺1分)

(3)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3分,关键词“食”“无”各1分,全句通顺1分)

附译文: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妇女的美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贤女了.对于分清战争形势.明白攻守.勇敢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自从战争频发.朝廷注重施恩表彰.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蓄如山的粮食.发放军饷从容而不吝啬.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不知有多少人.那些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人也有.她是什么人?像杨氏这样的.只是个妇女.孔子说:[仁者肯定也有勇气."杨氏算得上这种人了.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9题。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长七尺,美须髯,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

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縗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

 会吐蕃乞和,其大将论钦陵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觇虏情。还,上疏日:“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携,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婆等来降,因诏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

 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酋乌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乌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遁,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五千、驼二百、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诸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俄又兼御史大夫,复为朔方大总管,以备突厥。未行,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引坐纛下,将斩之。刘幽求,张说扣马谏日:“元振有大功,虽得罪,当宥。”乃敖死,流新州。开元元年,帝恩旧功,起为饶州司马,怏怏不得志,道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新唐书·郭震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一不质名氏    质:问

 B.因觇虏情     觇:窥视

C.款塞愿和     款:赔款

D.修吊赠礼    吊:慰问死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3分)

  A.以钦陵欲裂四镇   以备突厥

  B.乃以元振充使   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

  C.则其下必怨    后然其计

  D.因觇虏情    因诏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往迎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元振“有勇有谋”的—组是(3分)

①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 ②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

③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 ④独元振总兵扈帝

⑤元振遽秦礼止 ⑥十年,赠太子少保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震仗义疏财,不拘小节,曾以铸私钱、卖人口得来的钱财馈赠宾客,老百姓十分厌恶并深以为苦。

B.在对待吐蕃请和的问题上,郭震献出了离间之计,武后听从此策并因此授其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的官职。

C.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震设计害死自己的父亲,打算率兵袭击,部下劝郭震逃跑,郭震没有听从。

D.唐玄宗因他人劝谏而赦免了郭震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后来念其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4分)

(2)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3分)

(3)元振有大功,虽得罪,当宥。(3分)

 

答案:5.C(款:扣。款塞,扣塞门,谓外族前来通好。)

6.C(C代词,他的A连词,因为 /连词,来B连词,于是/副词,才D副词,趁机/连词,于是)

7.A(①说郭震以侠义自任,不以小节为意;⑤说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乱了演练;⑥说开元十年,追赠他太子少保一职。)

8.B(授官是以后的事)

9.(1)武则天知道是郭震做的事,召他进宫,想当面责问这件事。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评分标准:“所字结构”1分,“省略句”1分,活用词“奇”1分,句意1分。)

(2)恰好天下大雪,(在谈判过程中)郭元振一动不动;到日暮之时,(他的皮肤)已经被冻裂。(“雨”落下1分,“被动句”1分,句意1分,注意补充“他的皮肤”。)

(3)郭元振立过大功,即便获罪,也应当予以宽恕。(“得罪”1分,“宥”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小时候即胸怀大志,十六岁,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学生。有一次,家里送来四十万贯钱。有个衣衫褴褛的人前来拜访,自称家里五代人都没有下葬,希望能借钱办理丧事。郭元振听后,慷慨地把钱都借给了他,也不问这个人姓甚名谁。十八岁,郭元振考中进士,担任通泉尉。以侠义自任,不以细务为意,曾经铸造私钱、贩卖上千人口,所得钱财用来赠送宾客,百姓深以为苦。这件事传到皇后武则天那里,武后召他进宫,想当面责问这件事。可武后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索要他写的文章,郭震献上《宝剑篇》,武后看了后大加赞赏,还把他的诗篇赏给学士李峤、阎朝隐等人看。并破格提升了郭震。授他为右武卫铠曹参。

恰逢吐蕃请和,首领钦陵要求朝廷回撤西域四镇的守兵,并赐十姓突厥之地给他。朝廷派郭元振充任使者前去谈判,趁机察看敌情。郭元振回来后,上疏道: “长期以来的徭役让吐蕃人困苦不堪。他们都希望大唐和吐蕃之间能够实现和平。首领钦陵打算分裂四镇归为己有,专制其国,因此才没有归顺的念头。假如陛下每年都向吐蕃派去和亲使团,钦陵一定会屡屡拒绝。这样,他的部下自然无不怨恨。即使钦陵想寇犯唐境,也会受到部下的牵制。君臣之间有了矛盾,吐蕃内部就会发生变故。”这些谋划得到了朝廷的赞同。几年之后,吐蕃君臣相互猜忌,部属果然诛杀了钦陵。他的弟弟赞婆等前来投降,于是武后下诏派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领人骑前往迎接。授予他主客郎中一职。

神龙年间,郭震被提拔为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此时,西突厥酋长乌质勒率领的部落逐渐强盛起来,主动向朝廷提出议和。郭元振在牙帐中与之谈判。当时,天正下着雨雪,在谈判过程中,郭元振一动不动;到日暮之时,他的皮肤已经被冻裂。乌质勒年事已高,又多次俯身下拜,经不住风寒,会谈结束后就死了。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元振设计害死了乌质勒,打算率兵袭击郭元振。副使解琬劝郭元振趁夜逃走。郭元振没有听,而是从容不迫地安卧帐中。第二天,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去吊唁,半路上遇到娑葛的士兵。敌军没料到郭元振会来,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忙说是来迎接他的。郭元振走进帐中,吊唁赠礼,哭得也极为悲切。郭元振在那里住了十天,帮助突厥人办理丧事。娑葛被郭元振的信义打动,向唐朝派去使者,进献良马五千、骆驼二百、牛羊十余万。朝廷下诏郭元振担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玄宗诛杀太平公主的时候,各位宰相跑到外省,只有郭元振率领军队护卫皇帝,事情平后定,他宿卫在中书省十四晚才停止。于是进爵封为代国公,不久又兼任御史大夫,又为朔方大总管,以防备突厥。 还没有去上任,正赶上玄宗在武骊山讲习军事,三令之后,玄宗亲自擂鼓。这时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乱了演练。玄宗看到军容不整,非常生气,命人将郭元振立即斩首。刘幽求、张说急忙上前劝谏道:“郭元振立过大功,即便犯了重罪,也应当予以宽恕。”玄宗于是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开元元年,皇帝念及郭元振的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郭元振怏怏不得志,走到半道,就病死了,享年五十八岁。开元十年,追赠他太子少保一职。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3分)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2分)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答案:4、C(A 字:人的表字;B 因:于是;D 徒:同一类的人)

5、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6、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7、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⑵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

⑶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附: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相关推荐

    作文素材之一的名言警句 文言文《 翟守素》阅读答案 白水素女文言文阅读答案 白水素女陶渊明 文言文《李素立,赵州高邑人》阅读答案 文言文赵豫,字定素,安肃人...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阅读附答案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阅读答案(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选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 语文阅读材料题怎么做 语文阅读材料题目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甲]吴广素爱人,士 智能材料 语文阅读答案 说明文《抗生素》阅读答案 柳陌文言文阅读答案 柳陌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潘生文言文答案 潘生文言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3 文言文阅读5 2021材料阅读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材料阅读题目精选 阅读指导:议论文的三要素 中华文化元素 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2 初中语文阅读辅导之读材料 文言文解析:《狼》 养鱼记文言文答案 养鱼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故事两则文言文阅读 故事两则文言文答案 于仲文 文言文 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能仿生建材 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话题作文材料新奇 2013中考备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文言文段 文言文比较阅读。 《论语》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活板》 阅读下面文言文。 说明文《功能仿生建材》阅读答案 泉企字思道文言文题 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关于诗经的材料阅读题 高中语文材料阅读题目答案 庞安常传文言文答案 庞安常传文言文阅读 杨烈妇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烈妇者文言文 文言文三峡翻译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语文阅读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童趣”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比较。 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详解 豆卢宁文言文阅读答案 豆卢宁文言文阅读赏析 文言文里妇寓言阅读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读材料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功能仿生建材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中的修辞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哀溺文》阅读答案 韩生料秦王文言文阅读答案 韩生料秦王文言文 竹似贤文言文阅读答案最新 竹似贤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复习题:童 趣